诗人 | 博纳富瓦:策兰为何选择赴死?

对于处在诗与现实悖论之中的诗人来说,也许唯有以最决绝的姿态放弃视如生命的诗歌乃至视诗高于一切的人生,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生活”所给予的日常幸福。

原文 :《博纳富瓦:策兰为何选择赴死》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 唐毅

图片 |网络

2018年12月,法国当代诗人、文艺批评家伊夫·博纳富瓦(1923—2016)的随笔评论集《红云》(Le Nuage rouge)中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法语翻译家朱静教授翻译,收录了关于兰波、马拉美、乔凡尼·贝利尼、乔治·赫南等人的多篇评述文章。

“策兰是自己选择了死”

保罗·策兰被誉为20世纪继里尔克之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二战期间,他和家人遭到德国纳粹的残酷迫害,后来他流亡至法国,其诗歌创作受到超现实主义的很大影响。1945年,他发表的诗作《死亡赋格》严厉谴责纳粹反人性的丑陋面目,震动了战后的德语诗坛。1970年,策兰在巴黎投塞纳河自尽。这位曾无数次活着去经历死亡的诗人,最终以“死于死”的方式走向死亡的腹地。正如庄子有云:“生者,寄也;死者,归也”,策兰也许正是洞穿了生死之间的奥义,企望由此返归生命来路的最初地点。

博纳富瓦在《红云》中直言“策兰是自己选择了死”,强调他以死作出一种主动的抉择。“和兰波一样,保罗·策兰死了,为了在继续写诗的同时,最终为自己找到所有的诗都希望实现的欲望:将长长的诗句和并非长句本身的一点点心灵存在结合起来。”策兰在诗与漂泊、孤独的矛盾之中作无意义的彷徨,“存在”在诗人内心丧失了最根本的合理性。可见,策兰之死不是作为怯懦者的遁迹,而是作为英勇者的抗争,他以弃绝肉体的生命来挽回被残酷的战争和疯狂的人性所摧毁的生活与梦想,从而开启新的无言却充满希望的心灵旅途。诚然,他的身影永久定格在米拉波桥的那一瞬间,但他作出了人生中至少有那么一次得偿所愿的决定,并将其化作生命史诗中最为闪光的句子。

无疑,他以放弃诗歌与生命的代价,卸下一切周遭现实的重负,换回再现童年时代美妙而灿烂的天空和色彩的机会,抵达词语和诗句无法触及的隐匿的国度,就像他与尘世诀别前留在书案上的荷尔德林传记中所写的那样:“有时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他的心的苦井,而最重要的是,他的启示之星奇异般闪光。”

活在诗与现实的悖论之中

与兰波一样,策兰在盛名之下选择抛舍一切,决定在纷繁杂扰的世俗喧嚣中远离“粗砺不平的现实”,恰好表明他们曾经所处的现实生活是多么令人无奈。

通灵诗人兰波在少年时便爆发出天才般的巨大能量,却在与魏尔伦的情感纠葛中沉沦,在19岁时放下写诗的妙笔而去经历流浪、参军或经商的异样人生。博纳富瓦认为兰波试图以此“在否定中实现属于自我本身的希望”,即便是背离诗歌也在所不惜。足见,任何残酷的现实都有可能在天才诗人的身上留下最致命的伤痕;他愈发挣扎,就愈发难逃羁绊。

相比于少年兰波放弃诗歌的癫狂,策兰自杀时已逾中年,似乎早已疲于重新去经历人生。自战后定居巴黎起,他常常体会到难以融入欧洲社会,尤其是巴黎文化圈的痛楚。博纳富瓦曾表示,那是一种被强加的“之外”的感受,策兰因其犹太血统和德语诗人的身份总是被排斥于主流和公正之外,从而无法“合情合理地”得到来自诗歌和生活本应赋予他的幸福。对他而言,再辉煌的成就也无法满足自己在孤独时想要起码有一两个亲人在身边陪伴的渴望,他在诗与现实的悖谬处境中难以自拔,唯有彻底地逃离,方可在人生这场失败的实验中赢得少有的一次成功。

回顾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和顾城不也是以死的极端方式表达对无意义的存在和有限生命的拒斥吗?当发现自己不被世界需要抑或自己不再需要这个世界的时候,诗人所能做的也许只有竭力去挣脱这张人类为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去瓦解后者对现实生活和周遭世界的全部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兰波、策兰,还是海子、顾城,诗人既是活在诗与现实悖论之中的流浪儿,又是最敏锐地感知存在荒诞和生命有限的盗火者。

拥抱“真正的生活”

诗人之死凸显着生的意义。在策兰和海子的身上,我们发现生活——确切来说是融入个体生命每时每刻的日常生活——也许既是诗人携笔高歌的动力之源,也是他们选择放弃生命的重要诱因。博纳富瓦认为“真正的生活”存在于此时此刻的即时性之中,表现为转瞬即逝的生命体验。尽管他被看作是兰波的继承者,也对策兰之死予以恳切的评述,但他的思考远不止于死亡,而是通过探讨死亡接近一种生的智慧,展示一种前行的希望,进而融入其“在场”诗学的总体。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海子曾经与现实生活是那般地接近,他渴望“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他坚信能在这“真正的生活”里获得幸福,他无私地赐予事物温暖的名字,就如大地赐予我们整个春天。

博纳富瓦在《红云》中指出,策兰曾多次与自己谈到二战期间流亡时生活过的图尔小城,那里也是博纳富瓦的故乡,“谈起图尔,他容光焕发”。他们曾相约一道回图尔寻觅各自留下的足迹,虽然终未成行,但不难想象策兰聊及此事时的愉悦之情。对此,博纳富瓦表露过遗憾,却在讲述的末尾写道:“夜幕降临,我离开了他,把他留在一条重修过的大街拐角处……”如策兰一样,博纳富瓦明智地选择了放弃执念,他看透了这份与时空记忆失之交臂的缺憾,抽身而出后发现自己与策兰的友谊仍在语言文字间延续着不灭的希望。

策兰选择了死,他对生活的渴望如塞纳河水一般流淌不息;海子选择了死,他对明天的热情就像“以梦为马”的青春一样永不消逝。诗人死了,却让人们明白生的意义。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710期第8版,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诗人 | 茨维塔耶娃:诗歌永远不能被抛弃

诗歌 | “通灵者”兰波,驾着一叶“醉舟”与我们相遇

(0)

相关推荐

  • 外国爱情诗赏析《真正的名字》法国〕 博纳弗瓦

    [法国] 博纳弗瓦 你是城堡,我要把它称为荒漠, 夜里只有这声音,看不见你的面目, 当你倒在贫瘠的大地 我要把承受过你的闪光叫做虚无. 死亡是你喜爱的一个国度.我走来, 但始终要经过你那阴暗的道路. ...

  • 醒来 Lecture11 陈力川|博纳富瓦 《夏夜》

    伟大的诗歌如同精神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隆隆回声透过岁月迷雾够到我们.--北岛 上:诗歌是接近神秘的一种努力 1.生平与创作 著名翻译家和批评家 早年受超现实主义诗人布勒东和哲学家巴什拉的影响,步入 ...

  • “已经是秋天了,是离开的季节。”|兰波诞辰167周年

    让·尼古拉·阿尔蒂尔·兰波 1854年10月20日,兰波出生于法国的夏尔维勒.作为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之一,兰波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羁野性.他四处漂泊,在诗歌的王国里肆意驰骋,短暂的一 ...

  • 读书会 | 活在珍贵的人间:一次关于诗歌的细读

    文学观澜·读书会 中国作家网从全国高校.社会团体的线下读书会出发,集结文学爱好者,聆听文学声音,传递文学思想.无论是新作锐见.好书推荐,还是经典重读.话题讨论,跃然于纸上的都不只是凝固的文字,更是跳动 ...

  • 法国大诗人博纳富瓦获卡夫卡奖(附:博纳富瓦诗选)

        83岁的法国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伊夫·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获得了2007年度的弗朗茨·卡夫卡奖. 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0月底在卡夫卡的家乡--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老市政厅举行 ...

  • 93岁法国诗人博纳富瓦逝世:诗歌是一场绝望的斗争

    法文维基百科显示,法国诗人博纳富瓦(Yves Bonnefoy)于当地时间7月1日在巴黎逝世,享年93岁. 博纳富瓦,法国著名现代诗人.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 1946年,发表诗作,主要诗集有<论 ...

  • 法国诗人博纳富瓦:象征主义传统融入现代主义艺术

    伊夫·博纳富瓦 伊夫·博纳富瓦(YvesBonnefoy,1923-),二十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生于法国西部卢瓦尔河下游的重镇图尔市,父亲的铁路工人,母亲是小学教师,他早年在大学 ...

  • 博纳富瓦:策兰为何选择赴死?

    对于处在诗与现实悖论之中的诗人来说,也许唯有以最决绝的姿态放弃视如生命的诗歌乃至视诗高于一切的人生,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生活"所给予的日常幸福. 原文 :<博纳富瓦:策兰为何 ...

  • 我相信保罗·策兰是自己选择了死 | 博纳富瓦

    Paul Celan  1948 保罗·策兰(Paul Celan,1920-1970),生于一个讲德语的犹太家庭,父母死于纳粹集中营,策兰本人历尽磨难,于1948年定居巴黎.策兰以<死亡赋格& ...

  • 法国作家 | 法国现代诗人之伊夫·博纳富瓦

    Yves Bonnefoy, 伊夫·博纳富瓦,法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优秀的翻译家.杰出的艺术评论家.他1923年生于图尔,于2016年7月1日在巴黎逝世.他被认为是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 ...

  • 树才:博纳富瓦是自我完成度很高的诗人

    伊夫·博纳富瓦 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诗人.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二战"后世界诗坛举足轻重的巨匠,著有<杜弗的动与静><刻字的石头><在门槛的圈套中 ...

  • 转载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诗

    据报道,1923年生于图尔的法国诗人伊夫·博纳富瓦日前获得2007年度弗朗茨·卡夫卡奖(该奖项创办于2001年,往届得主分别为美国菲利谱·罗斯.捷克伊凡·克利玛.匈牙利彼得·纳达斯.奥地利耶利内克.英 ...

  • 伊夫·博纳富瓦的诗人天职

    伊夫·博纳富瓦 伊夫·博纳富瓦:一个"现实的梦幻者" 巴黎电视台传出噩耗,诗人伊夫·博纳富瓦于7月1日逝世.他去世前刚在"法兰西水星"书局出版了最后一本诗集&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