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老师,请不要“先入为主”

写完昨晚的文章,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好好挖掘的案例。

我的教育生涯,有时很幸运,误打误撞地暗合了一些教育规律,当时没有觉出来,后面读到相关理论,才知道原本就有这么一回事,这才觉得读书少了也晚了。

我在接一个新班级后,从来不去打探学生的过去,其实源自于我的一位老师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

正是因为他当年半路接了我以后,对我的种种举动,让我多年之后仍耿耿于怀,更让我时刻以其为鉴,不重蹈覆辙。

从这个角度上讲,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你不同的痛苦的经历,却又让你有了别人所没有的经验和感悟。

我要庆幸的是,这种痛苦的经历,给了我一种决绝的能力,让我能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从0开始去重新认识我的学生,给他们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

十几年来,我觉得在这点上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效应,叫“沉锚效应”。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在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其实,很多班主任在接手新的班级后,去打探学生的过去,是主动的触发“沉锚效应”,得到的很可能就是错误的信息,进而被这种错误信息误导。

之所以被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埋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的锚点,认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地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了。

1974年,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志愿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首先,他们随机给了每组志愿者一个百分比数字。然后,他们逐个暗示志愿者,这个随机数字比真实数字大或比真实数字小。最后,要求志愿者估计出一个真实数字。

有趣的是,志愿者最后估计出来的数字,都受到了一开始的随机数字的影响。比如,有两组志愿者得到的随机数字分别是10%和65%,而他们最终估计出来的数字分别为25%和45%—非常接近这两组志愿者一开始得到的随机数字。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的这个实验,就是为了验证他们之前提出的“沉锚效应”。志愿者明明知道一开始得到的数字是随机的,和真实的数字毫无关联,但是,在估计真实数字时,还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估计锚定在随机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如何避免或者减少“沉锚效应”呢?

首先,我们要尽量的扩宽视野,不断学习与实践,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所谓的“先入为主”,其实归根结底是接受的信息量太少。

人的大脑很奇特,当得到的信息越少的时候,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就越弱,所以有时我们单凭有限的信息,分析出来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反过来,当我们得到的信息很多的时候,这时候大脑反而会高速运转,帮助我们筛选有用的信息,最终判断出那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沉锚”。

正如我们见到的一个新的学生,我们完全可以忽略之前听到的这个学生的只言片语,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察其言观其行,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断。这个时候,如果我们主动地去探听一两人的口中的他,很大程度上会被“沉锚”。

当然,我们真要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也可以去收集大量关于这个人的信息,勇于辅助对这个人的判断。

不光对人,对事其实也一样,遇到一件事,要么完全忽略前面的所有信息,要么就集思广益,全面了解这件事的真面目,深入思考,分析事情本质然后做决定。

总而言之,要避免“沉锚”两个办法:一是完全忽略之前的所有的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正如不去打探学生的过去那样;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的判断,这样才能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