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则泄!治慢性肠炎的方子,送给脾胃差的人,供不时之需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内科学》、《中华脾胃病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慢性肠炎的事儿。
我觉得,这部分患者里,有相当一部分,用中医的视角看,属于脾胃虚弱。
何以见得?
我给你说个例子。你看看,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随处可见。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7岁。
他有慢性腹泻病史多少年呢?告诉你,整整14年。
这十四年来,他几乎没见过自己成型的大便,总是质地稀溏,每天排便至少三次,多则五六次,甚至六七次。即便不腹泻,大便也是混乱一团。有的时候,大便上头还覆盖一层黏液。饮食上稍不注意,就会腹泻拉稀。
你可能会问了,14年的时间,就没想啥办法好好治疗吗?
其实,办法也想过,药也吃过,但效果都很一般。于是,十多年来,他就慢慢习惯了,或者说认命了。
然而,就在七天前,此人因为吃水果不慎,腹泻加剧。粪便质地稀薄,仿佛拉水一样,里面有不消化的食物。一天之内大便七次,整个人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腹胀闷痛。
这可怎么办?该想的办法都尝试了,唯独没有尝试中药。于是,患者决定看中医,喝汤药。
刻诊,见患者脉象缓弱、舌淡苔白,面色无华,血色不佳,形体也较为清瘦。
怎么应对好呢?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这张方子,平淡无奇,但是我觉得比较实用。我给你转述一下——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扁豆12克,莲子肉12克,砂仁6克,薏苡仁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
看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大呼:“这有啥好讲的,不就是参苓白术散吗”?
对,确实如此。但是,你知道,不代表大家都知道。所以呀,文老师还是要给大多数读者朋友,认真仔细地讲。
首先,我给你说,这个人的问题在于脾虚作泄。
我们的脾,主运化。我们吃进来的食物,在脾的统一指挥下,被消化和吸收。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中医称之为运化,由脾来负责。
一旦我们的脾虚了,无法监工了,那么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工作就容易乱套。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结果就是拉肚子、腹泻。
脾,由强变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由脾虚带来的腹泻,病程就较长,给人造成慢性腹泻之感。这时候到医院检查,常常可诊断为慢性肠炎。
这种脾虚作泄,往往有明显特点。患者多舌淡,苔白,脉象相对缓弱。腹泻的同时,容易腹胀、胃胀。患者吃不了凉的,油腻的,甚至吃不了水果。还有的人,大便表层会有一层黏液。这个黏液,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痰浊的象征。就发病过程来看,往往时间很长。有些人,甚至以为自己这个样子是天生的,不以为奇。
这个时候怎么办?由于问题的产生,根源在于脾虚。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健脾。通过健脾,把业已形成的湿浊之邪渗出去,尽量恢复脾的运化之能,从而让人体消化和吸收正常化。我们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扁豆12克,莲子肉12克,砂仁6克,薏苡仁12克,陈皮15克,甘草6克。
这个配伍,正如之前所说,确实是参苓白术散的化裁。只不过,去掉了桔梗,换上了陈皮。它的简单方义理解就是,党参、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肉健脾益气,砂仁和陈皮,行气化湿。薏苡仁和茯苓,健脾利湿。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
其实,类似这种脾虚作泄、慢性腹泻、慢性肠炎的人,在生活中十分多见。患者常常有多年的饮食不规律的历史,或者先天肠胃就比较弱,病程往往较长。这样的人,千万不要习以为常,自认为天生就是“直肠子”,“吃完就得拉”,而是应该考虑从健脾的角度进行应对。
当务之急,就是去看中医,看中医的消化内科。通过四诊合参,找到病情的真实原因,辨证施治。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文老师就说这么多吧。我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