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5万打30万,扫视众将领无人敢请战,最后一人主动请缨

众所周知,解放战争作为中国近代最后一场大规模内战,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而此次战役的胜利,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中国,更让无数劳苦大众真正翻身做了自己的主人。

不过,战争的结果是胜利的,但是其过程是艰辛的,从防御到相持,再到最后的战略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

其中,刘伯承与邓小平所带领的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一路过关斩将,数次遭遇敌袭,最终成功抵达目的地,因此不仅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更是给了国民党反动派狠狠一击。

战略背景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于解放战争意义重大,然而,其中艰险不足为外人道。

事实上,在此之前,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刘邓大军数次陷入困境,但是最终都以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实现了反击,其中,以弱胜强的定陶战役就是如此。

1946年8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出击陇海铁路开封至徐州路段作战,彻底打乱了国民党军对解放区进攻的南线部署。

而国民党反动派因为此前陇海战役的惨败,心有不甘,于是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钳击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陇海路以北定陶、曹县地区,随后占领鲁西南,继而打通平汉铁路,企图将我军消灭在黄河以南的狭窄地区。

由于敌军进攻势头猛烈,且规模较大,因而对晋察冀野战军而言,所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尤其是蒋介石急需借助这场战役的胜利来鼓舞国民党内部的士气,因此对此战也非常重视。

8月下旬,国民党军统奉命从陕南、豫西追堵中原军区突围部队的兵力中抽调3个整编师,从淮南、徐州等地抽调1个军和2个整编师,加入冀鲁豫战场,连同原在郑州、新乡、商丘等地的8个整编师,共14个整编师32个旅约30万人,共同参加战役。

除此之外,蒋介石还委派国防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到开封督战,下令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到考城、民权前线指挥。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国民党内部从上至下对此次战役的重视,为了不让敌人的阴谋诡计得逞,同时保存我军的大部分战力,坚持挺进大别山的作战计划不动摇,刘伯承与邓小平决定召开会议对此战是战是避进行集中讨论。

5万打30万,无人敢应战

会议开始之前,刘伯承与邓小平已经互相沟通过,他们清楚,这场仗如果打起来,绝对是一场硬仗,但是如果不打,组织上交给晋察冀野战军的战略任务就完成不了,这对解放战争的走向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会议开始之后,先由参谋长简单介绍了一下敌我双方的部分情况,随后刘伯承与邓小平进行了补充。

邓小平观察到周围与会将领的为难神色,心中清楚大家的顾忌和为难,于是索性先开了口,他坦言道:“这场仗我们不打,退路就只能回太行山了。”

邓小平此言并非是真的告知各个指挥不打这场仗的退路,而是反语相激,他希望有人能在这个时候,率先站出来公开支持打这场仗,以此来鼓舞大家的士气。

然而,过了一会儿,扫视众将领无人敢请战。

当然,这并非是因为在座领导指挥员怕了,退缩了,相反,正是因为他们作战经验丰富,清楚地明白这场仗如果打起来,对我军来说,绝对是一场艰险异常的战役,因此,他们不敢轻易开口。

毕竟,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当时的晋察冀野战军总兵力不过5万人,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国民党反动派30万的兵力围剿,而且这30万人还不是虾兵蟹将,都是装备精良,上过多次战场的虎狼之师。

哪怕再不愿涨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大家也不得不在心里承认,这场仗,获胜的希望非常渺茫,甚至可以说接近于无。

刘伯承与邓小平对此情形也早有预料,然而,他们也知道,即使这场仗再难打,他们也必须打,否则他们就无法顺利完成此前组织上交给他们的战略任务,更重要的是,一旦他们率军避开,中原地区就会完全成为国民党的领地,这是他们最不想看到的情况。

会议一时之间陷入了焦灼,刘邓二人在等待,座下的其他指挥领导也在苦苦思索,他们也希望能想出一条破兵之计,能够将这个困局解开。

主动请缨,临危受命,放下壮志豪言

就在这时,终于有人站了起来主动请缨,刘伯承和邓小平下意识地看过去,原来是第六纵队的王近山,就在他站起来之后,在场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王近山清了清嗓子,随即说道:“我们去和三师打,我们年轻,愿意为革命牺牲,愿意为了解放区的胜利牺牲自己。”

随即,他又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铭记一生的话:

“如果我们打到就剩下一个旅,我就做旅长继续打,打到剩一个团,我就是团长,如果打到剩一个连,我就是连长……就算最后打到就剩下我一个人,我也会用自己的身体去挡敌人的枪子儿……”

这番话一出,在场的所有司令指挥官都动容了,大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如果这番话是一个年轻的士兵在不知前路的情况下所说,或许不会如此动人,但是这番话是从一个战斗经验丰富的纵队司令口中所说,这就证明了在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已经做好了马革裹尸,献身疆场的准备。

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又怎能不让在场的人感到动容,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更是如此。

作为晋察冀野战军的最高指挥官,他们手下的每一个士兵都如同他们的家人一样,这场仗他们比任何人都不想打,但是他们别无选择。

当然,王近山能够一马当先地站出来,并非是脑袋一热冲动之下作出的决定,事实上,在会议开始之后,他就在心中默默考量,随即还与自己的政委低声商讨,在有了作战思路之后,这才站了出来。

于是,在说完这段慷慨激昂的请兵宣言之后,他开始向在座的其他指挥官以及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讲述他的作战思路。

重点进攻,迂回作战

原来,蒋介石集结30万大军之后,将其进行整编,分为五个师,但是这五个师中仅有三个师是由原先蒋介石的嫡系精英部队整编而成,而剩下的则是由一些杂牌军组成。

众所周知,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派系复杂,各有各的小心思,而被王近山选作突破口的正是三师总指挥赵锡田。

赵锡田此人骄傲自大,一直不将解放军放在眼中,再加上此前他初战就小胜,因此更助长了他的气焰,王近山选择他为突破口,不失为一个好计策。

王近山的计划是,以赵锡田的三师为突破口,重点攻击三师所在部,最好采用诱敌深入的战略,先在特地范围内布置好我军陷阱,随即以小规模进攻诱敌的方式将赵锡田引进陷阱,然后采取能消灭尽量消灭,不能消灭就尽量削弱的方式进行作战。

因为赵锡田在国民党内部的口碑并不好,此次作战过程中也曾多次放下豪言,因此其他几个师中也不乏有落井下石之人,而我军所要抓住的就是他们内讧的这个机会,只要能将赵锡田的三师一网打尽,蒋介石想要围剿野战军的美梦就会破灭。

王近山的计划说完,几乎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认可,尽管在这个计划中,有不少需要冒险的危机,但是是危机也是机会,因此,经过众人的商讨,大家一致决定按照这个计划进行战斗。

当然,因为敌我实力悬殊较大,邓小平还着重提示,在作战期间,一定要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较为灵活的作战方式,例如游击战,迂回战等等,首要目的是以保存实力为主。

随后,刘邓二人坚决而又灵活地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重击敌人的方针,并以此为战略准则,开始布局整个战役的计划。

战役开始之后,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打击敌人,刘伯承与邓小平还充分发挥了当地民众的力量,整编了当地的一些保卫团和壮年的男子,将其迅速投入到定陶战役中,以此来补充我军所欠缺的实力。

尽管这部分人缺乏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他们熟悉当地地形,在灵活作战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布置得当,我军在与敌军正面相逢之时,虽然在武器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是却能通过地势和战略上的优势予以弥补。

战斗打响之后,一切按计划进行,王近山身先士卒,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过虽然战前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作战计划,但是面对武器装备精良,人数远超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王近山的第六纵队还是打得非常艰难。

在敌军几乎碾压式的火力袭击下,王近山部损伤惨重,就连王近山本人也在突围时被流弹擦伤,不过幸运的是,由于战前计划详尽,王近山指挥得当,战斗结果依然朝着计划的方向向前推进。

随后,王近山率部假装兵败溃散,将部分武器装备丢在路上,引诱赵锡田乘胜追击,最终将其引入到黄集地区,而这里,正是我军为赵锡田准备好的陷阱所在地。

赵锡田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然而突然之间,深陷我军多方围困之中,这才有所警觉,然而此时一切已晚。

等到赵锡田真正意识到自己掉入圈套之时,一切已经来不及了,他开始致电向其他几个师求援,但是均被早就有所防范的共产党部队中途拦截,第四天下午,国民党21旅悉数被歼。

等到第5天的时候共产党军队已经成功把国民党主力分割成几大块,分头进击,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到了第六天早上,我军势如破竹,几乎重创国民党绝对主力。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蒋介石已经得到了消息,他愤怒地将电话狠狠掷在地上,大声怒斥着赵锡田的无能与自大,最终还是颓然地跌坐在椅子上。

这场战役的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事实,自己派出三十万大军,只为了拦截刘伯承与邓小平的五万人马,这本应该是一件铁板钉钉之事,却没想到,竟然成为了解放军逆风翻盘的可趁之机。

他后悔,他恼怒,但是,一切已成定局。

这场以弱胜强的战役最终的结果是,我军成功俘获了国民党军1.2万人,其中包括整编三师师长赵锡田。

除此之外,还歼灭了一个国民党整编师部和4个旅的兵力。

此次战役对于整个解放区的南部战线起到了扭转战局的重要作用,刘邓大军共同打碎了蒋介石在山东地区组织起战略大反攻的梦想,而且使得山东地区的实际统治权完全落入共产党手中,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走向标明了方向。

而这场战役的失利也让蒋介石愤怒不已,国民党军队以高出解放军数倍的军力惨败,不仅大伤元气,甚至还接连失去了两位高级将领,这大大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士气,也使得蒋介石在党内的威信受到了动摇和质疑。

为此,他将全部怒气都发泄在了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刘峙身上,最终刘峙的职务被罢免。

定陶战役意义重大,广受赞誉

后世历史学家在分析这场战役时,有部分人认为定陶战役是解放战争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因为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代表了山东地区战略大反攻胜利局面的一次技术性转移,而且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一共损失35000余人,是解放军伤亡人数的5倍,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

除此之外,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在此次战役中所坚持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敌的做法受到了解放军从上至下的认可,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借鉴,为后来的很多次战斗提供了好的战略方法。

朱德总司令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也在第一时间给刘伯承与邓小平二人发去了贺电,其中,他还着重表扬了战斗开始之前率先申请出战的王近山,肯定了其在战争过程提出的战略方法,并且对他以及所在的第六纵队进行了表彰,称其是我军内部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

浴血奋战,不畏牺牲

尽管这场战役的最终结果是好的,但是王近山部作为先锋部队,在多次战斗中,皆遇到了难以想象的艰险,在某次突围时,他手下的一个团以近乎团灭的惨痛代价才换得了剩余同志的安全撤退。

而第六纵队的其他团的伤亡情况也远超其他纵队,王近山本人也在此次战役中英勇负伤,不过,正如他在战前会议上申请出战时所说的那番话一样,他和他的部下无论付出多少,牺牲多少,也一定会坚决完成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奉献全部。

这次战役,第六纵队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他们的美名却传遍了整个解放军内部,而第六纵队在这场战役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也激励了所有解放军战士不畏牺牲的战斗意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