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他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印无一不通,却一生坎坷穷苦
清初在以“四王”为首的传统画派画风影响下,不少画家乐于以仿古、拟古为宗,在题材选择和创作技法上缺乏生气,致使画坛一度陷入消沉。
由此出现了与“四王”分野而行,不拘泥于传统、追求逸趣的“四僧”,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风形成南北不同的画家群体。在“四僧”的潜移默化下,不少文人画家由此转变,扬州成为这次绘画革新的中心地带。
扬州一时成为追求自由、个性发展的风水宝地,各地文人墨客、书画名流纷纷云集,“扬州八怪”适时而出,致使扬州呈现“家中无字画,不是就人家”的景象。而汪士慎就是“扬州八怪”之一。
汪士慎的艺术风格主要来源于他的生活经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汪士慎于徽州生活了三十六年,依靠自学成才,通过不断学习增长自我见识。这一时间段,汪士慎视石涛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凡看到石涛的墨迹都会潜心临摹、研究。
这时,除了对石涛的崇拜外,汪士慎在绘画上还学习古人,以画梅为例,曾经师法元、明人,着重体现清雅俊秀之感,多用淡墨,笔触细致,技法多样,在他的绘画中时常见到这种别致素雅的笔意。
第二阶段,汪士慎来扬后寄居马氏兄弟的小玲珑山馆,生活基本无忧,但是寄人篱下,攀折颇多,物质条件虽充足,然创作生活受到约束。此期间创作大量作品,艺术风格已渐成熟,绘画代表作有《猫石桃花》、《诗画合壁卷》、《梅花兰石图》、《空裹疏香图》等
第三阶段,汪士慎决定离开小玲珑山馆,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在扬州城北买下了青山书屋,虽艰苦,但仍坚持创作。这时他却遇到了人生中最致命的打击,他在生活的重压下,左右眼相继失明,对一贫如洗的汪士慎来说,书画谋生是他唯一的生活来源,而双目失明对他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他经受住考验,以心来“观察”世间万象,称道:“盲目而不盲心,故以心观之”。扬州博物馆藏有一幅汪士慎署以“心观”的挽联,此联为楷体,内容为:“萱堂已遂百年志,孝子能亲万卷书。”其楷书笔划凝重端方,颇具沉稳之气,完全看不出是他在双目皆瞽的情况下写。
人生困苦,没有经历彻骨之寒,怎得体会梅花扑鼻香,种种磨砺过后,身体虽遭受痛处,但把他的心智磨炼得更加清明,他的作品无论是失明前还是失明后都始终充满阳光,满眼的生命力,这都是源于它对艺术不失坚贞之心。
虽双目无法继续绘画,字体也再难工整,但他难以割舍钟爱的书画艺术,也就在这一时期他的书法风格开始有所转变,他以惊人的毅志力摸索着撰写狂草,竟然不失工妙,最后自成一体。最终达到“无山而隐,不褐而禅”的境界。金农曾赞其“肉眼已无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
浏览汪士慎绘画作品,感受到整个画面,物态恣意,潇然随性,构图饱满,意境高逸,散发着别样的生命形态,其描绘的画面,总能给人一种独立自由且充满精气神的别样风采。
艰辛的历程、深厚的艺术造诣、清雅的品性和安贫乐道的心态,奠定其艺术的格调,用其坚强的毅力,创造鲜活的生命力,以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从事创作的精神,造就平淡清奇的作品,足可为后世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