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小儿患“舞蹈症”,老中医用金匮要略里的风引汤巧妙治愈!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风引汤医案及方证解析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28篇原创文章

以前在农村,经常会遇到突然俗称为癫狂、羊角疯这类的情志类疾病,人们称之为“羊羔风”。

很有多青少年儿童,经常因为疯玩不太注意,容易患上一种风病,走路收缴乱动似舞蹈,俗称为“舞蹈病”。

这些看似非常怪异的疾病,其实在中医里都归类为“中风病”的范畴,大多因风邪入脑,痰热夹杂上冲脑部而为病。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金匮要略里的一个重要方子“风引汤”,主治:"除热瘫痫",治大人风引,小儿瘛纵(抽搐)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中风复发,均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尤其是对于小儿发狂抽风,具有很好的效果。现在我们先看几则医案:

病案举要

病案一:王某某,男,1l岁,学生。在学校上操赶不上队伍,手握笔不紧。继而常挤眉弄眼,两手乱动,握物不紧,走路腿颤。某院诊断为小儿舞蹈症,但久治不效。

直到孩子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志不安,越来越严重了,实在没办法找到一个老中医治疗。这老医生诊断:舌红苔腻,脉象弦滑,就给开了个方子:风引汤。5剂。

服药后,孩子走路较稳,但其余症状仍在,于是又给加防风、蝉衣、羌活,7剂。上述症状均有好转。守上方治疗2月余痊愈。(浙江中医杂志198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胜则动。”本例患儿,由于冬月早起上学,感受风寒之邪,小儿为纯阳之体,受邪极易化热,引动肝风,出现两手舞动等症状。治用风引汤清热镇肝熄风,配防风、蝉衣、羌活疏散风邪,连服2月,风熄证平。

案二:王某某,女,15岁,学生。1973年4月5日初诊:10天前因情志不遂,夜晚外出受风,回宿舍后,突然抽搐,近日来,每晚均有发作,前天又发作数次,伴昏睡。检查:神识恍惚,瞳孔对光反射稍迟钝。克匿格氏征一,巴彬斯基氏征一,四肢肌张力微高。体温38.5℃,末稍血检查:白细胞9700/mm。中性粒细胞77%,淋巴细胞23%。既往健康,无家族病史。

诊断为癔病性抽搐。望舌质红,苔黄厚腻,切脉弦滑而数,治宜熄风潜阳。方以风引汤加橘红、全蝎、防风各10克,2剂。4月7日二诊:精神安定,抽搐次数已减,继予上方3次出院。1周后复学,一切如常。(浙江中医杂志)

按语:抽搐,古称“瘛纵”。《素问玄机原病式》曰:“热胜风搏,并于经络,风主动而不宁,风火相乘,是以瞀瘛生矣。”本例抽搐是由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生痰;外风引动内风,风动痰升,闭塞经络,蒙蔽清窍所致。故用风引汤清热涤痰,配橘红、全蝎、防风祛风化痰通络,方药中肯,故效若桴鼓。

案三:方某某,男,12岁。突然双目上视,旋即仆地,不省人事。口流涎沫,手足抽搐,醒后如常人。一13发1~2次,反复发作历时三载余,曾服中西药罔效。近来加剧,每13发作2~3次,每次约2~3分钟方醒,伴头晕、口苦、目赤、胸胁烦闷、大便干结、溲赤、寐中梦多或惊叫,两颧部有时泛赤色(发作前自觉灼热)。舌边尖红,脉沉弦。

《证治准绳》记述刘宗厚论痫谓:痫者,因其有痰有热,客于心胃之间,常闻大惊而作,若热盛,虽不闻惊亦发作。本证日趋加重,属肝火益炽,肝阳亢盛,引动肝风为患,症虽急,病难速已。痰热蕴结,痰火迷心,治宜除热祛风,豁痰开窍。

处方:生大黄30克,干姜30克,生龙牡各24克,桂枝15克,寒水石、赤白石脂、紫石英、生石膏各45克,生甘草15克,芦根40克,枳实15克。共研粗末,每次60克煎服。

连服20天,症状明显减轻(每半月发作一次,发作时间也缩短)。守方加石菖蒲20克、川贝10克,调治月余未见发作。嘱坚持服药三个月,并间以六君子汤送服,以助脾运化。随访一年余未发。(江西中医药1986)

按语:本案为肝风挟痰火上扰清窍而发,宜用风引汤以平肝熄风,豁痰开窍

原文解读

风引汤 除热瘫痫.(此方主清热以除其风)

大黄 干姜(愚按应减半用) 龙骨(各四两) 桂枝 甘草 牡蛎(各二两愚按此品应加倍)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两)

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螈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巢氏云、香港脚宜风引汤.

陈修园:徐忠可云、风邪内迸.则火热内生.五脏亢甚.迸归入心,故以桂甘龙牡.通阳气安心肾.为君.然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痪.

故用大黄以荡涤风火湿热之邪.为臣.随用干姜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为反佐.又取滑石石膏.清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浓土以除其湿.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为使.故大人小儿风引惊痫.皆主之.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而不用.反用脑麝以散真气.花蛇以增恶毒耶.

愚按:用前方而尚恐其不及者,宜黄连阿胶汤.从少阴之本以救之,余热不除.虚羸少气.近于痿证者.以竹叶石膏汤清补之.二方如神。喻嘉言云:本文有正气引邪 僻不遂等语.故立方即以风引名之.

清陈元犀:大人中风牵引,小儿惊痫瘛疭,正火热生风,五脏亢盛,及其归迸入心,其治同也。明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余矣。后人以石药过多而弃之,昧孰甚焉!(《金匮方歌括》)。

 

明赵以德:所以风自内发者,由火热而生也。风生必害中土,土主四肢,土病则四末不用,聚液成痰。瘫痪者,以风邪挟痰于四肢故也;痫者,以风热急其筋脉,内应于心主故也。由是二者,尽可用此汤治之。首用大黄之寒、走而不止者泻之,俾火退风息,凝痰扫去矣。复用干姜之热、止而不走者何哉?前哲有云:大黄之推陈致新,如将军之戡定祸乱,然使将无监军,兵无向导,能独成其功乎?夫一阴一阳之为道,故寒与热相济,行与止相须,然后寒者不惨,热者不酷,行者不疾,止者不停。所以大黄逐热行滞,以通营卫而利关节,则必以干姜安之,桂枝导之,佐大黄之达四肢脏腑而不肆其峻快;不然,将从诸药石而下走矣。桂枝又散风木,干姜又能治血,祛风湿痹,去风毒痹,二者因得以相制为使。犹虑干姜之热中,更以石膏、滑石制之,禀清肃之金性,以制木救土,泻阳明肺热,解肌肉风痹也。阴水不足,火因妄动而生风,满招损,自役其心,精神不守,非镇重之剂则不能安其神、益其水,故以寒水石补阴水,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牡蛎、龙骨敛精神、定魂魄、固根本也(《金匮玉函经二注》)。

曹颖甫:本条云∶"除热瘫痫",方后附列服法及主治。又云∶"治大人风引,小儿惊痫瘦疯日数发,医所不疗,除热方",病以风引为名,似当以半身不遂为主要,所谓正气引邪喝僻不遂者是也。但风起于四末,则为偏中风,中于头则为眩晕,以方治考之。治鍥纵必有验,治偏中必无济。所云"除瘫痫" 者,不定以偏中言之也。血不过头,借如手上刀伤,以指捺伤处,按于颠顶,其血自止。惟风阳吸于上,则一身之气血,一时并入于脑,故有卒然晕倒,痰涎上涌而死者。热血菀于脑而脑膜为之暴裂也(西医谓"脑充血")。血逆行于上。则百脉为之牵掣,小儿所以病鍥纵者,亦由于此。盖此类病证,胸中先有热痰,外风引之乃并热血而上入于脑,如风起水涌者然。

方中大黄用以泄热.非以通滞,此与泻心汤治吐血同,所谓釜底抽薪也。干姜炮用,能止脑所中上溢之血,向在常熟见某钱肆经理鼻衄,纳炮美灰于鼻中,其衄即止谓煤油着火,水泼益张,灰扑立止也(此味下脱注"炮"字)。所以用龙骨 牡蛎者,此与《伤寒·太阳篇》误下烦惊谵语,用柴胡加龙骨、牡蛎。火迫劫之发为惊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及下后烧针烦燥主桂甘龙牡汤,用意略同,二味镇浮阳之冲脑,而牡蛎又有达痰下行之力也。

所以用桂枝、甘草者,桂枝汤方治原所以祛邪风,而于本方风引之义,固未尽合,盖桂枝汤发脾阳之汗而出之肌理,原为营气不虚者而设,若营气本虚,阳气张发于上,扶中土而厚其堤防,不足以制冲逆,而痰与热血将冲气被吸引而上逆,非扶中土而厚其堤防,不足以制冲逆,而痰,心下悸欲得按,主以桂枝甘草汤。脐下悸欲作时并人于脑,此即发汗过多,心下悸欲得按,主以桂枝甘草汤。脐下悸欲作,以苓桂甘枣汤之例,欲其不能俞中脘而上冒也。

其余所用寒水石、滑石、紫石英,石膏,不过清凉重镇,使诸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方中惟赤石脂、白石脂二味,至为夹杂不伦。喻嘉言《寓意草》所载治寒湿下利颇有特效。伤寒利在下焦之禹余粮汤,寒湿下利之桃花汤,赤石脂并为要药,可见其功用,全系止涩,与上用大黄之意,绝然相反。故不用此方则已,若用此方,此二味究当除去,否则药不合病,且更生诸药否则药不合病,且更生诸药之阻力也。

方药解析

风引汤现代参考用量一般为:大黄四两(12克),干姜四两(12克),龙骨四两(12克),桂枝三两(9克),甘草二两(6克),牡蛎二两(6克),寒水石六两(18克),滑石六两(18克),赤石脂六两(18克),白石脂六两(18),紫石英六两(18克),石膏六两(18克)。

用药分析:方中大黄泻热息风;石膏、寒水石清热凉肝息风;龙骨、牡蛎潜阳息风;滑石利湿浊;赤白石脂固涩收敛息风;紫石英重镇息风,潜阳安神;桂枝、干姜反佐,辛散温通,防止大寒药伤正;甘草益气缓急,调和诸药。

1、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为有名的三石汤,其性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

2、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名医别录》谓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功。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

3、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使寒不伤胃。

辨治体会

1、风引汤主“除热瘫痫”,以方测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症。本方具有此方具有清热凉肝息风之功,临床主要用于热盛动风引起的卒然昏仆,肌肉筋脉震颤,四肢抽搐,或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烦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但从方中用药用量及配伍分析得知,风引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中风,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精神、神经、内分泌,以及及代谢系疾病和感染性等疾病。

2、临证加减:高热抽搐者,加羚羊角、僵蚕、蝉蜕,或紫雪丹;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安宫牛黄丸;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痰气郁结者,加胆星,鲜竹沥、清半夏;神志不宁者,加辰砂、琥珀粉;瘀阻脑脉脑络者,可加三七粉、水蛭。

3风引汤主“除热瘫痫”,以方测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症。本方具有镇降清热之功,适宜于中风半身不遂,病机以热盛者较为适宜。风引汤虽是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剂,但从方中用药用量及配伍分析得知,风引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中风,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精神、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4、古人用风引汤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者。如《外台秘要》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恩唯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除热镇心紫石汤方。”

5、焦树德教授自60年代起曾用此方治疗血压高、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也用于治疗脑血管病(中风)后遗半身不遂,并能预防「复中」(第2次或第3次中风),均起到了理想的效果。赤、白石脂燥湿健脾;滑石利湿健脾(可解曹颖甫先生用赤白石脂疑惑),石膏清肺以制肝,为佐药。重用寒水石之寒,以壮肾水制火之阴气,紫石英之甘温以镇补已虚之心神,为使药。诸药相配,使五脏得安,故上述诸症皆能主之。

6、中风之因虽多,但可归纳为风、火、气、血、痰,五邪相互交错而成。本方风、火、痰血皆有药所主,并能调整五脏相互平衡,惟治「气」的药似乎缺乏,虽有石膏可以清金制木,牡蛎潜纳肝阳,但对肝气的疏达则无药专主。所以我用此方时,常常再加入香附45克,不仅能疏肝理气,使气舒火熄,并能行十二经之气,以助气血的循行通畅。

7、但虚寒证不可用之。

关注秦楚古方 | 守护人人健康

扫描二维码 咨询交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