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好玩│2013-2014学生优秀习作选
│零│关于写作的快乐
谈写作的快乐,确实有点痴人说梦!
譬如写作,钟情者其乐无穷,鄙弃者憎恶无比,个中滋味,千差万别。
譬如,重读这两篇写于5年前的文章,便自然地唤醒对这两名学生的记忆,想起她们课前演讲时的神情,与大学已毕业但仍在深造的现在的她们相比,那神情总是充满青春年少时特有的韵味,很多年后,很多人在苦苦追寻。
写作,属于白衣飘飘的年代。
当秋风停在了你的发梢
在红红的夕阳肩上
你注视着树叶清晰的脉搏
她翩翩的应声而落
你沉默倾听着那一声驼铃
像一封古早的信
你转过了身深锁上了门
再无人相问
那夜夜不停有婴儿啼哭
为未知的前生作伴
那早榭的花开在泥土下面
等潇潇的雨洒满天
每一次你仰起慌张的脸
看云起云落变迁
冬等不到春春等不到秋
等不到白首
还是走吧甩一甩头
在这夜凉如水的路口
那唱歌的少年
已不在风里面
你还在怀念
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
│壹│你来看此花时(2012级高二 林紫君)
天下无心外之物。
万物只由心生,情理同样发扬于此。于是人间百态,世事冷暖,顿时有了实实在在的根据。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些喜怒哀乐,不过是我心为我所安排的阅历。至此,便有命运。
听闻佛教是心理学与哲学的终极结合,我虽对宗教一无所知,然而一时意兴大发,以十六年间的模糊印象推广开去,得出如下臆测:真主教我庄重,耶稣谓我谦卑,佛祖令我仁慈。
心里顿时踏实下来。因有神明指路,便知此路纵然艰辛困苦,然实乃人生之大奥妙也。洪荒万年,独对穹苍,忽得神明相助,可扎根于旷野,坚定只往应去处去,而犹知自该来处来,顿乎乾坤朗朗,虽世事万殊,不足惧也。
人生短短十六载,忽向内心探寻来路,便知信仰。
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可“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
大概“孤独”与“归宿”是不相矛盾的吧?抑或人生本是这样一段征程,跋涉千里,翻山越岭而来,只为牵住你的手,及至抵达,已记不清梦中人的面目。
立冬了,男生们穿着短袖,女生们不耐烦地将外套穿了又脱。
一梦十数年,竟未目睹过雪,只记得幼时伶仃,立于门廊下举头望天,白雪纷纷,其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时至今日,仍似中了魔法一般,凡是徐徐飘落之物,必伫立凝神,仿佛天地间这些纷飞着的小东西,尽是我记忆中的私藏。
而如今将这些肺腑之言诉诸同窗,他道:“福州也曾下过雪么?只闻得那年雪行至福州上空,降落之时已尽皆化雨。”
我竟失语,怔忡不能言。
何妨!即使瑞雪已成泡影,而落花败叶犹在。黛玉也曾呜咽:“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大约饯花之情,古来无甚差别。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我祈求韶华行走得再慢些,为我留住那一旦归去便不返的年岁。谁人不知水流花谢两无情?只求那泠泠、那薰薰将目光停驻于吾身,聆听过我的祈愿,也就罢了。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评语】
因为各种原因,学生们已经不太愿写散文了,否则,落个“文体不清”的罪名,实在难以消受。但那些少女时代的小情怀,是很适合用散文的笔法来抒发的,整天写些规规矩矩的议论文,是要把人憋坏的。
本文以“天下无心外之物”开篇,由“命运”谈及“信仰”,继而谈及“孤独”“智慧”,接着又谈“瑞雪”“残花”,初读,给人信马由缰的感觉;细读,却发现作者笔由兴致,似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的趣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在十六载的光阴里,她所探寻到的人生的来路,“天下无心外之物”,我们所经过的每一段人生,其实都早已投射在我们的心间,只不过,我们都要懂得珍惜。
│贰│鹦鹉衔水,尚在途中(2012级高二 李羽婷)
《百喻经》中“鹦鹉衔水”的故事,讲的是森林着火了,飞禽走兽纷纷逃离,唯有一只鹦鹉衔水来灭火,好奇者问:“这么大的火,你衔这点水有什么用呢?”鹦鹉答:“大火能不能扑灭不知道,但自己曾生活在这里,总要尽自己的一些力的。”
我想,现今社会所缺的正是此般驻足而望的智者,我们没有在洪流中被同化,我们曾经生活在这片土地,就应该为之尽力。不论是空气以及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是革命与改良、自由与责任、暴力与宽恕等社会议题,都切实联系着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个体的力量或许卑微,抑或渺小,但参与进去就意味着改变与希望。
鲁迅先生也曾发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现今,很少人确实不具备自信力了,在另一方面,道德能力的亏欠甚至失去,却触目惊心。从见死不救、路见不平袖手旁观,到对贪污腐化、社会不公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当变态成为常态,难怪熊培云质疑:“中国人失去道德能力了吗?”而事实上,“比道德沦丧更令人痛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道德”,而这种指责“大家都有病吧”的逻辑是典型的“集体自污”,使一个社会的道德资源消耗得更加迅速,并陷入僵局而不可自拔。我们不能因为假道德的存在就污名真道德,甚至完全解构它,解构固然得到一时的痛快,但剩下的只能是虚无。
法律的投射范围不可能到达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道德是一种慰藉与补救人心的重要力量,倘若人皆心存敬畏与坚持,如同德兰修女所言,“不要等着有人来带领你,先独自去做吧,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社会总会变好。人们总是下意识将问题归咎于制度之上,但事实上,制度不管是跟在人前还是随在人后,它并不能泯灭人心的向善,毕竟,制度有制度的标尺,人性有人性的底线,不能因为制度的缺陷,人心也沉沦到底,沆瀣一气。
前些日子在省图书馆听岳南老师关于《南渡北归》一书的专题讲座,刚赴福州的岳南老师略显疲态,讲话的声音沉闷而含糊,再加上会场的麦克风音质不好,不出十分钟,一位三十来岁的叔叔直接举起双手大声要求:“老师你声音太小了,能不能大声点儿?”原以为会此言会让疲惫的演讲者尴尬,没想到岳南老师立即示意工作人员调整音量,自己也在立马调整状态,并说:“福州的朋友们特意节省了喝茶的功夫来听我一言,当然得听得开心点不是?大家听听这个音量行不?”在场的听众包括我都点头示意可以,而那位叔叔再次大声说道:“谢谢老师!”在场的听众都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猛烈的掌声。
大概彼此心怀敬畏,事情总会变得更好。
庐山东林寺有一副对联:自修自持莫道此间非彼岸,即心即佛须知东土是西天。其含义仔细揣摩,似与鹦鹉衔水的用意有暗合之处。勿管外界如何变幻,自己的心有一定之规。社会是公众的,还愿同舟共济齐扬帆。
【评语】
面对当进社会存在的道德缺失甚至沦丧,有多少人打着道德卫士的旗号口吐秽语!人人都在责骂,却少有人站出来,从自己开始,义无反顾地改变!
李羽婷同学却说,“我们不能因为假道德的存在就污名真道德,甚至完全解构它,解构固然得到一时的痛快,但剩下的只能是虚无”,“个体的力量或许卑微,抑或渺小,但参与进去就意味着改变与希望”。
本文长于论述,作者没有横眉怒视,于平静中娓娓道来,却发人深省。“鹦鹉衔水”,虽微不足道,但是,倘若人人愿意做一只衔水的鹦鹉,说不定,那火就真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