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与胃虽为表里关系,为什么生病而异?

脾与胃在生理上,胃的主要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脾的功能是运化,输布精微,它们既各司失职,又互相协作,故胃的腐熟是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的运化是适应胃的继续腐熟而运化,二者一纳一运,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受纳、消化、吸收、输布过程。《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脾属胃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

然而胃主降,脾主升,是脾胃机能的集中概括。脾气升则精气四布,灌溉脏腑;胃气降则谷纳正常,谷道通畅。两者相辅相成,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其次,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湿土,易为湿邪所困,而需要胃阳作用使其燥而不湿,胃为阳土,易燥化,全赖脾阴为其行津液滋阴而不燥。这样,燥湿相济,水谷乃化。故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可见两者功能同中有异,互相关联,可谓要之不繁矣。

脾与胃同居中焦属土,二者虽具有互为表里相互络属的关系,但因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阴阳属性不同,故“生病而异”。因此“阴阳异位”是脾胃生病而异的根本原因。脾与胃,一脏一腑,脾阴胃阳不同,经脉循行亦不同,故脾胃生理功能各异,“胃为五脏六腑之海” ,主受纳,腐熟水谷,“实而不能满”;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满而不能实”;脾喜燥恶湿,其气以升为健;胃喜润恶燥,其气以降为和。由于太阴阳明属性不同,经行异位,功能各异,适应自然亦有逆从之别,故受邪途径不一,则造成不同病证。“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能”,“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外邪伤阳的实证。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造成“䐜满闭塞,下为飧泄,失为肠澼”内伤伤阴之虚证。

所以“生病而异”是由于脏腑经脉,阴阳异位,四时春夏秋冬虚,逆从不同,承受各异,所以病位、病证殊有差异。如《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说明四肢的功能活动有赖于脾的转输作用,才能达到四肢,使血脉通畅,肌肉丰满,筋骨劲强,轻健多力。

反之,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养四肢,四肢营养之气来源缺乏,日久精气衰微,则“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导致四肢不用。因而,在临床上对脾虚气弱或因湿土过盛而出现四肢倦息无力,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常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0)

相关推荐

  • 《黄帝内经》《伤寒论》所说脾胃

    著论处方已详矣,然恐或者不知其源,而无从考据,复以<黄帝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者列于左. 太阴阳明论云: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 ...

  • 足太阴阳明

    <太阴阳明论> 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 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从 经脉联系.生理功能. 受邪及发病特点等方面 广泛地讨论了 脾与胃的关系 故篇名即为 "太阴阳明论" 作品 ...

  • 脾胃系病症

    脾胃在中焦,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生理表现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为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 ...

  • 广龙堂知识普及篇——为什么【脾与胃】相表里?

    脾胃的表里关系 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水分,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之说. 此外脾还有调节水蔽.统血.主肌肉四肢的功能. 胃主要是 ...

  • 脾与胃相表里

    脾,八卦中艮卦主之,属土. 脾位于腹腔内,与六腑中的胃相表里.脾主运化的作用.这种运化包括水谷运化和水湿运化两方面.这两方面的作用都是经过脾来完成的.水谷运化主要是指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物质 ...

  • 胃的主要功能以及脾胃表里关系

    胃,大家应该说是非常熟悉了.胃在中医里它还有一个别称--胃脘,所以有的时候我们打诊断,会打胃脘痛.有的患者看了以后说我这是胃痛啊,你这个胃脘痛和我这个胃痛有什么区别吗?没有区别,其实就是一个意思. 胃 ...

  • 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

  • 脾与胃相表里(肖春宏老师)

    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痉挛等均是西医诊断的结论,不能作为中医施治的根据,只能供中医诊断与治疗参考.只要中医辨证诊断是实热证,瘀血证,则可以用刺络放血方法进行治疗.主穴取曲泽穴,配穴取阳交穴,足三里穴. ...

  • 【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 肾与膀胱、 心与小肠】的关系

    [肝与胆.脾与胃.肺与大肠. 肾与膀胱. 心与小肠]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一.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 ...

  • 潞党苓黄芪治胃下垂:潞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须20克,肉桂6克,柴胡15克,绿升麻6克,炒白术15克,炒枳实10克,鸡内金6克,桔梗10克,旋覆花(布包)10克,黄连3克,蒲公英10克。升清降浊,益脾强胃。 主治胃下

    潞党苓黄芪治胃下垂     潞党参30克,黄芪30克,当归须20克,肉桂6克,柴胡15克,绿升麻6克,炒白术15克,炒枳实10克,鸡内金6克,桔梗10克,旋覆花(布包)10克,黄连3克,蒲公英10克, ...

  • 脏腑的表里关系

    中医人都知道,肝与胆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初学中医一定犯迷糊,心与小肠?肺与大肠?风马牛不相及嘛?中医观念下的表里关系究竟是怎样来的,了解中医观念下的人 ...

  • 十二经络的循行部位与表里关系(2)

    接上篇. 7.足太阳膀胱经 起始于目内眦(睛明穴),上行经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下行至头侧部平耳上角处. 直行:从头顶部分出,各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i,从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