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择偶参考:好男人的“三从四德”
今天在后台回复[猫叔晚安],我送你一个锦囊。
李敖病逝,蔡康永惋惜地叹道:“他一个人身上,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不在,那个江湖就不在了。”
而怼天怼地的李敖,曾多次表示过对另一个人的欣赏:
“40年来,能够一以贯之地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且在40年间,没有迷茫,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
这个人,就是胡适。
1
15岁时,胡适在中国公学念书。
还是少年的胡适,就常常反省自己的问题,坦白自己有“好名、鲁莽、责人厚己”三大毛病,便决心要改、要多读书。
所以,他把每张香烟盒子里的画片写满,标上要看的书名、哪天买来、限几天看完,放在书桌上,提醒自己读书。
胡适一好夜读;二喜在厕上、电车里读书;三好连贯式读书。
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读书不少于6小时,还强调“非毕一书,勿读他书”。
1925年,胡适提出读书的两个要素是“精”和“博”: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提高。
2
胡适考取公费留学后,哥哥嘱咐他:我们家破产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的、容易找工作的,将来才好挣钱。
所以一开始,胡适到美国选修了农学,既“有用”又有津贴。
可是实习的时候,一门“苹果分类”难倒了胡适:30多个苹果、1本指南发到手上,要求每个人分类填表。
那些从小在农场长大的美国学生,花了20几分钟,稍作观察就完成了实验。而几个中国学生费尽了心思,却还是错误百出。
胡适开始反思:虽然能应付考试,但我对农业没有兴趣、又没有自信,学农是不是错了?然后坚定地转入了文学院。
后来,胡适在公开演讲中,多次拿自己的经验劝诫青少年:“性之所近,力之所能。”
无论在什么时候,你都一定要坚持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
3
胡适留学归国,在北大做教授,讲中国哲学史,他抛却了神话的三皇五帝,直接从老子和孔子讲起,原来的老先生直呼他“胡闹”,学生们也觉得这是“思想造反”,甚至酝酿要把这个只长自己几岁的胡适给赶走。
有一个学生叫顾颉刚,他听了胡适的课,觉得他讲得不错,就请当时在同学里颇有威信的傅斯年去听。傅斯年听了胡适的课,不停地在课上发问,然后跟同学们讲:“他走的这条路是不错的,你们不能闹。”
风波平息下去,胡适坦承当时在课上被追问得汗如雨下:“傅斯年的学业根基比我深厚,读的中国古书比我多得多,但他写信给我总自称‘学生’,卅年如一日。”
傅斯年后来成了北大校长,还是每每为老师挺身而出:你们不配骂胡适之。
“我亲眼看到他关怀每一个与他接近的人,不分长幼、不分尊卑、不分男女、不分国籍,都受到他同等的尊重。人有一长,他赞不绝口;人有过失,他温语婉劝,从不说一句刻薄话,也从不在脸上表露出丝毫不悦之色。”
“我的朋友胡适之”,在二三十年代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与胡适的爱才、惜才分不开。
4
林语堂留学时,曾因为经济困难向胡适求助,他知道胡适自己也没什么钱,特意在电报中写明:“能否由尊兄作保向他人借贷1000美元,待我学成归国偿还。”
在北大当教授的胡适爽快地回了信,说每月给林语堂汇40美元,还说这钱是北大“预支”给林语堂的工资,请他毕业回国后,一定到北大来教书。
博士学成后,林语堂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真的回到北大任教。回国打听了一番,林语堂才明白,北大哪有什么预支工资,这2000美元是胡适自己掏出来,为的就是替北大留住林语堂这个人才。
李敖当年在台北做助理时,因为台湾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成立不久,常常拖欠工资。李敖就写信给胡适,向他抗议。
胡适给他写了回信,还附上一张千元支票,说是给李敖“赎当救急”。
这样的事还有很多,江冬秀就曾抱怨丈夫说:“适之帮助穷书生,开起支票来活像一个百万富翁,待我,他就好像一个穷措大。”
所以,胡适人缘好,是有原因的。可他又真的没什么钱,他去世后,人们清点他的余款,只有区区153美元。
李敖感激地说:“也许有人说风凉话,说胡适此举,意在收买人心。但是他老先生这样做,对人有益,对己无害……又何乐而不为?别的老先生,高高在上,会这样帮助一个年轻人么?一比之下,就知道胡适的高人一等了。”
虽然自己清苦,但热心助人的胡适早就明白:这个世界最应该投资的,是人才。
5
张爱玲说过: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
江冬秀是个母亲安排给他的小脚女人,为人却很泼辣;而胡适出了名地“怕老婆”。
他说:“太太年轻时是活菩萨,怎好不怕?中年时是九子鬼母,怎能不怕?老了是母夜叉,怎敢不怕?”
他做过最有趣的研究,是收集世界各国怕老婆的故事,还得出结论:凡是有怕老婆故事的国家,才是自由民主的国家。
有个朋友给他寄了十几个法国古铜币,上面铸着“P.T.T”的字样,胡适说这是“怕太太”的缩写,将铜币分赠给好友,作为“怕太太协会”的证章。
甚至,他还提出了好男人的“三从四德”:
“三从”,是太太外出要跟从,太太的话要听从,太太讲错要盲从;“四德”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发怒要忍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梁实秋在《怀念胡适》里评价过:"他重视母命,这是伟大的孝道,他重视一个女子的毕生幸福,这是伟大的仁心……五四以来,社会上有许多知名之士,视糟糠如敝屣,而胡先生没有走上这条路。"
6
胡适原本致力于学术,发誓“二十年不谈政治”。
但二战爆发后,他毅然出任了中国驻美大使,与罗斯福总统交情不浅。美国史学家将珍珠港事变归罪到胡适头上,而这场战争将美国拖入战场,直接促进了二战的结束。
妻子江冬秀曾反对他做官,胡适写信解释说:
“我们徽州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青山就是我们的国家,我们今日所以能抬头见世人者,正是因为我们背上还有一个独立的国家在。我们做工,只是对这个国家,这青山,出一点汗而已。”
抗战结束后,胡适卸任回国,重归学术生活,再没过问过官场。
做大使八年,胡适只领固定薪水,没有稿费收入,一时经济拮据。一次住院时,竟然因为没钱断了药。孔祥熙托人送去4000美元,资助胡适治病。可胡适固执清廉,最后又原封不动地退回去了。
杨步伟在《我记忆中的适之》中写道:"他卸任驻美大使后,我就劝他离开政治回到教育界来,盖我知其为人一生忠诚和义气对人,毫无巧妙政治手腕,不宜在政治上活动,常为人利用,而仍自乐。"
7
胡适的一生,毁誉参半,连鲁迅也写文章骂过他。
鲁迅逝世后,女作家苏雪林写信给胡适痛骂鲁迅,希望胡适主持清算。
胡适在回信中说:“鲁迅先生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表遗憾。我们爱一个人,我们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欢一个人,我们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
在北大教书时,一位叫容肇祖的学生写文章批驳胡适的观点,胡适看完后,不仅没有生气,还鼓励他把文章发表在《国学季刊》上。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是胡适最有名的一句名言。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而这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善良。
作为一个坦荡的自由主义者,胡适坚信:“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有人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讲:少读胡适,老读鲁迅。
可现在,读胡适的人太少。
周恩来在胡适去世后评价说:“胡适是带着花岗岩脑袋去见上帝的。”
他是一个自由斗士,既坚守自我,又捍卫别人的自由。
在我看来,这是他身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END——
剽悍行动营——个人提升第一站。
干掉懒怂拖延混日子,全面提升读写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