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了解的两个人,看完一定会有收获
作为家长,有没有和孩子进行过这样的对话?
“爸,我今天被某某同学打了…”
“他怎么不打别人呢?人家为什么会打你?”
“妈,我这次考了班里第三名,语文是第一名。”
“数学第几名?有啥骄傲的?”6
……
每当孩子向家长分享着自己的快乐或悲伤,家长总能用看似更加严格和理性的语言,把孩子的情绪压制住,让孩子瞬间失去了继续倾诉的欲望。
很多家长以为,只有通过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才能能培养孩子胜不骄败不馁的理性,才能让孩子将来有坚强的意志以及抵御挫折抗打击的能力。
真的是这样吗?
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曾经有两种对立的观念:
一种是对孩子不能太关爱,最好是从小就对他们严格要求,以便于他们长大后能够坚强。
另一种声音则是相反,孩子如果从小体会不到父母之爱,长大后心理出现问题概率会明显增加。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到底哪种才是正确的,否则,自己的孩子出问题了,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
其实,关于这两种观念,心理学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两个代表性的人物:
一个是美国的心著名心理学家约翰·华生(Watson John),在他1928年的畅销书中,华生罗列了温情过剩导致婴儿成年后的各种问题。
所以,华生认为,作为父母,要尽量与孩子保持距离,尽量少去亲吻和拥抱孩子。
孩子哭泣时,也不要急于去安慰或安抚孩子,最多只能握一下手或亲一下额头。
这就是在美国风靡一时、统治美国一代育儿实践的“哭声免疫法”思想。
华生自己笃信这种思想并积极加以推广,并且还在自己的三个孩子身上实践他的方法。
令人痛心的是,多年之后,当经过此项特殊“训练”的孩子长大后,很多人出现了睡眠障碍,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症、精神分裂等症状。
而华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的大儿子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二儿子到处流浪,要靠华生的资助才能生活;女儿也多次自杀、酗酒,脾气暴躁。
当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哭声免疫法”理论的荒谬时,另一个心理学家哈洛博士通过心理实验,证明了华生的观念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的第二个人就是哈洛。
哈洛博士的研究最著名的就是对恒河猴的实验,当然,这是一个曾经很受争议的实验。之所以受争议,不是因为实验结果,主要是动物保护者认为哈洛对实验对象—恒河猴太残忍了。
其实,开始的时候,哈洛博士并没有想这么残忍地对待恒河猴,他只是想研究猴子的学习行为,但在实验中,出现了一个让他想继续将实验进行下去的现象。
那时候,哈洛博士和助手为了防止猴子生病互相传染,特意将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母亲分开,并实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
这种饲养方式也叫做产妇剥夺,目的是为了让灵长类动物早日更好地适应恶劣的环境。
在当时流行的华生的理论影响下,哈洛博士开始也认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猴子,要比自然条件下更健壮,更能适应自然环境。
但是,自小缺爱的哈洛希望可以让父母重视“爱”对孩子的影响,于是,他设计了这个后来被认为是对猴子“残忍”,却拯救了无数儿童的实验。
哈洛博士给恒河猴设计了两个假妈妈——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
铁丝妈妈的胸前挂着奶瓶,奶瓶里有奶,绒布妈妈有温暖的绒毛,但是没有奶瓶。
当幼猴同铁丝妈妈在一起时,能从奶瓶中喝到奶, 但是,经过长期观察,哈洛博士发现,小猴子平时更愿意和布料妈妈呆在一起,虽然在这里并不能喝到奶。
接下来的实验让哈洛博士更加印证了自己对华生的怀疑。
当小猴子遭到来自实验者故意设置的外在威胁时,它会跑到“绒布妈妈”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会给幼猴更多的安慰和安全感。
这个实验的残忍之处在于,参与实验的这些小猴子,长大之后都出现了自闭、反社会或攻击性的行为,有的小猴子还出现了自残,有的甚至还咬断了自己的胳膊。
后来,哈洛博士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实验,虽然这些实验给参与的恒河猴带来了一生的打击,有的甚至导致夭折。但是,实验证明:独立并不是被“孤立”和“狠心”的养育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那些从小就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在长大后更有安全感,反而有足够的胆识和能力去尝试新事物,成为更有独立意识、更能适应社会的成功者。
事实证明,那些得到了更多爱抚和疼爱的孩子,越能够对人敞开心扉,越能形成阳光开朗的性格。而那些从小感到不被父母关注、关爱的孩子,会变得更加敏感易怒,不仅性格冷漠,还会变得不那么合群。
各位家长,以上是我介绍的关于华生和哈洛两位心理学家的思想,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