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铜佛像鉴定的常用依据
鎏金佛像辨别真伪,传统的办法:一是用双手搓热触摸器物后,用鼻嗅手,有铜腥味,则是后上的漆;二是用热碱水刷 洗,假漆即脱落;三是用舌头舔漆色有盐酒味,亦是伪作。
佛像中有一种鎏金工艺,多用于铜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的出现始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也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明、清以后仍然普遍运用。
佛像的材质有金、铜、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种,其中以金铜佛造像最受人们欢迎。所谓金铜佛造像,一般指铜质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实际未鎏金的铜佛像,也往往被收藏爱好者归入金铜造像的范围中。金铜佛造像起源于印度,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佛教全面发展的时期,西域与中原的僧侣交往频繁,许多西域佛像随着僧侣们的背囊抵达中土。现藏于日本东京永青文库的刘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的韩谦造鎏金铜佛坐像,就是南朝佛教造像的典型,它是目前所发现纪年最早的小型鎏金铜佛像。隋唐两朝,南北统一,国富民强,佛教造像也进入了成熟期。唐武宗“会昌灭法”及此后的五代战乱使佛教传播遭受挫折,佛像也随之走下坡路。宋代时期南方禅宗得到大力发展,宋代佛像注重于写实,其题材大多以罗汉与祖师为主,当时曾出现了大量的五百罗汉、三百罗汉、十八罗汉像等。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岁月更替,文化交融,中国已形成了极 具本身文化特色的佛教艺术。佛像也是中国人接触最广、最久的雕塑艺术,中国人对佛的拜服深至骨髓、思想,收藏家郑华星也毕恭毕敬地说“请佛回国,佛归故土,感恩欢喜。”
铜佛造像,表面鎏金,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造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它始出于两汉,盛行于隋唐,延续至明清一直到民国,铜佛像种类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
当今收藏界,佛像收藏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增值投资。随着各类明清金铜佛造像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大放异彩,佛像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追捧,尤其是保存完整的金铜藏式佛造像,因其工艺精湛、造型传神,在拍卖市场上屡创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