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段青春岁月
点击“成安文学”,关注作家动态,欣赏更多佳作(2021年第九十七期)
难忘那段青春岁月
李同
2021.10.23
难忘那段青春岁月
文/李 同
人生的经历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值得回忆并怀念的美好青春,我的生命中也有这样一段难忘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很多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就业,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待业青年。为稳定社会秩序,国家制定新的就业政策,使大批待业青年得到有序临时安置。作为这个队伍中的一员,我亲身经历了这一过渡时期。
一九八二年十月,成安县劳动局下发通知,召集全县待业青年 ( 非农业户口 )进行统一安置,集中安排在县城内几个小型企业,分别是位于西街的皮麻厂,位于东门口外的红星木器厂和位于东城街刚刚建成的兴华商店。我有幸被安排在离家不远的皮麻厂,当时已改为柳编厂,加工柳条筐篮产品,成批外贸出口。原本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小厂,接纳了我们这些富有朝气的青年男女,顿时热闹起来了。厂里师傅们给予了我们很多关心和爱护。负责我们每天生产活动的是一位姓逯的厂长,他的一双女儿也在我们中间,自然对我们倍加关爱,使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编织柳条筐篮是一项技术活儿,厂里从大名聘请了两位青年教师,手把手的指导我们如何起头成形,如何完结收尾。那些女工友们心灵手巧,一学即成,迅速进入熟练操作阶段,很快获得了计件工资。而我们这些毛头小伙手脚笨拙,反应迟钝,老师多次指导,编出的成品却难以达到合格等级,等于在浪费原料,更没有工资收入。于是我们专门做些后期加工的杂活儿,为成品化学增白,贴挂标签,装箱打包等,完成一些简单工序。这些工作毕竟有限,更多的时间还是在生产间坚守,既轻闲无聊而又倍感无奈。
我们男青年编筐不在行,可干起力气活儿却是生龙活虎,浑身有力。记得有一次,逯厂长带领我们为红星木器厂装卸木材,这可有了用武之地。先是乘车到邯郸一木材厂选料,接着搬运装车,然后再回到厂里卸车。整个劳动过程,大家累得满头大汗,无一人叫苦,从午后一直干到晚上,终于完成任务,工友们都表现得积极肯干,不辞劳苦,受到领导表扬。
青年人毕竟充满朝气,昂扬向上。在那样的情境下,我努力做到坚守岗位,遵守纪律,虚心学习,听从领导指挥,为工友们树立了良好形象,多次受到领导表扬。一九八二年十二月,领导推选我和其他几位待业青年,赴邯郸参加“邯郸地区劳动就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使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地区领导教导我们,待业阶段是短暂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珍惜这美好时光。为此,我振作精神,融入到集体中,为大家带来积极影响,带来歌声和欢乐。
编织厂规模不大。厂里有两个生产间,东屋和西屋,中间是只有二十多米宽的小院,最里头是一个成品和原料库。通常情况下,工友们沿房间四周排列,坐在凳子上,手持浸润过的柳条,膝盖上铺一块垫布,身边放一把柳条,双手忙碌的编织着各种规格的筐篮。这些女工友们每天按时到岗,习以为常。我们这些守摊的男工友,也并排坐在行列中。大家有说有笑,天南海北,说古道今,聊得有滋有味。为了进一步活跃气氛,我鼓动几位喜欢唱歌的男女工友,轮流为大家唱歌。在我们的带动影响下,两个生产间里都响起了歌声。美妙动听的歌声在小厂里此起彼伏,余音袅袅。东屋的女工友中唱得出色的如: 冯淑芳的《阿里山的姑娘》《敖包相会》,杨韶华的《过去的事情不再想》《外婆的澎湖湾 》。西屋张会芹的《骏马奔驰保边疆》,逯玉梅的《树下的小路》等歌曲,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男青年中我和赵青喜欢唱红歌,我们合唱的《党啊,亲爱的党》更是每次赢得大家热烈掌声。这些情景都成为美好的记忆。
青春是美丽的。“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李大钊语 )。人们历来把青春视为花朵一般美丽,黄金一样宝贵,这是因为它蕴蓄着蓬勃生机,凝聚着不竭活力。青年人只有用理想和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有壮丽的青春。我逐渐意识到,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应该多学点知识,无论是书本上的还是社会实践方面的。于是我每天上班总要带上书报资料,给大家带来求知上进的好影响。有时我为大家宣读报纸刊发的新闻故事。记得有一次,我得到一张《 中国青年报 》,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奋力拼搏,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我向大家进行宣传并原文宣读给大家听,产生了极大反响,青年朋友们纷纷表示向楷模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作为八十年代新青年,应该向身边的前辈学习。厂里有一位中年女工,是五十年代从云南随南下军干的丈夫来到成安生活的,这位名叫龙美仙的大妈是一位哈尼族美女,性格开朗,热情善良,对待我们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习惯的称她“龙大妈” 。她工作积极,热情肯干,被选为县人大代表。我们都愿意和她在一起工作,有时她给我们讲述云南哈尼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候我们调皮的缠着大妈,给我们讲述当年是如何与蔡大伯谈恋爱并结为夫妻,又是怎样下决心随丈夫来到成安的。龙大妈都一一讲给我们听,并穿插许多那个年代的革命历史故事,使我们增长了知识,从龙大妈身上学到了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创优争先的宝贵精神。
人常说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换句话说,宝贵的机会总是光顾那些善于用心学习的人。一九八三年四月,厂领导推选我和逯玉梅赴大名参加 “ 邯郸地区外贸产品经验交流会 ”。这又是一次学习锻炼的机会,我们约定,由玉梅准备介绍柳编技术方面的有关情况,由我负责介绍组织管理方面的有关情况,并写成材料以作备用。会上,在小组交流时我和玉梅分别作了发言,受到与会者好评,为厂里增了光,连同上次的赴邯参会并获奖,一起为自己待业阶段乃至青年时代增添了光彩。
短暂的待业时光转瞬即逝。一九八四年一月,全县上百名待业青年,由县劳动局组织,在政府三楼会议室 ( 旧址 ) 进行了正式就业考试。我以优异成绩取得分配资格,从而结束了待业时光,迎着和熙的春风,奔赴崭新的工作岗位,开启了人生新阶段。我应该感谢政府劳动部门公平公正的招工政策,使我这个普通的干部子弟同广大待业青年一起得到就业安排,成为一名全民企业正式职工,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
光阴荏苒,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回忆这段并非蹉跎的岁月,心中充满怀念。这段经历为后来的学习与工作,并创造出优异成绩,做好了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准备,为丰富多彩的人生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难忘那段美好的青春岁月。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 李同,笔名 : 小木,祖籍 : 河北沧州吴桥县,成长于邯郸市成安县。中共党员,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曾任教于成安县志成中学。热爱文学创作,作品多次在《首都文学》、《邯郸晚报》、《成安文学》、《胶东文艺》、《漳河文学》、《长江作家》、《湖南写作》等媒体刊登。
————————————————————————————————
成安文学编辑团队
总编:周志鹏
主编:冀凌云
责编:张玉叶
编委:武学福 张俊德 吴 霞 姚瑞红
胡贺宇 齐明明 王志彬 纪 蕾
靳志刚 张耀福 张玉叶
统筹制作:冀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