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兴隆街道童家寨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西甘河村西约1.5公里处,南距三堰村约2公里,西邻安丰村,北与细柳街道南三角村相伴。整个村落相距邻村均较远。500多人。
据《长安县志》记载,明代为城南军队驻扎地,因村内以童姓为主,故名童家寨。清代农民起义时,全部逃亡到现在阿迪村一带,故现村内并无童姓。现有张、赵、鲁、辛、惠、刘等姓,均为移民。
曾出一名张姓进士,宣统三年(1911)回到故里,时有任乐山县知县孟宗舆所题写的“云重故里”大牌匾和一题有“德重泰山”较小牌匾一个。距今已100多年,牌匾保存完好,为黑底金子。
新中国成立初至改革开放前,以种植业为生,主要种小麦、玉米、棉花等,生产力水平低下。新中国成立初期,村内只有一条老街道,房屋全为土木结构,残垣断壁。20世纪50—60年代建有一油坊,以榨棉籽油为主,生意并不见好。20世纪70年代又建纤维板厂,以棉杆为原料生产纤维板,因管理不善,不到一年停产,没盈利反而背了一身债,当时欠信用社数万元。
改革开放后,村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先建秦岭铸造厂,后移到村北西湖路南,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年产值在500万元左右。主要招收村内及邻近村民,人均年工资在3万—5万元左右。在西湖路北建有一针管厂,固定资产在800万元左右,生产的医用针管销往西安各地,年产值达数百万元,主要招收本村及邻近村年轻妇女。月收入在1000元以上。此外,还从事建筑业、商业、运输业、养殖、种植等,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新中国成立初全村不足300人,一条老街道坑洼不平。如今,二条主要街道全为水泥路面,两边花木成行,晚上路灯亮如白昼,村民都参加了医疗保险,60岁以上老人都领上了养老保险。村民居住房屋宽敞明亮,家家彩电、冰箱、空调、沙发应有尽有。自来水入户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