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猫》:村上春树终于写了他绝少提及的父亲和战争话题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每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三篇原创文章,期望与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2020年4月,村上春树的新书《弃猫》出版,本书只有短短的1.8万字,作为一部关于父亲及其战争经历的随笔集,引起整个日本社会的震动和争议,也让世界关注日本对于二战反思的现状。

2021年1月,《弃猫》中文版发行,我早早的就买了首发的新书,全书只有97页,很快就能读完。这次趁着国庆假期又翻出来细细研读一番,感受着字里行间的故事,愿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01

多产作家村上春树

出生于1949年的村上春树,以文风清晰、朴实和高产而闻名。

从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且听风吟》之后,在1982年关掉了自己的爵士音乐酒吧生意,正式开始全职写作,到2020年为止发表了15部长篇小说,11部短篇小说集,11部随笔集,数十部游记、纪实作品和合作作品,以及30多部翻译作品,平均每年发表一到两部作品,可谓勤奋刻苦。

从《且听风吟》到《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1Q84》,再到2017年的《刺杀骑士队长》,他的作品受到日本乃至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好评。

然而在他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村上一直回避父亲这个话题,其中原因很多。

02

父亲是村上不愿提及的话题

对于父亲,村上有着非常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里面在《弃猫》之前,绝少提起,究其原因,除了父子长期的关系冷淡——直到村上已经60岁,父亲去世前关系才有所缓和。

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战后1949年出生的村上,对于二战以及二战给各个国家带来的苦难,有着发自内心的愧疚和回避,而村上的父亲,曾是侵华日军的一名士兵,直接参与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

这些对于村上来说,对于承认父亲是侵略战争一员有着本能的逃避和沉默,如同日本的相当多人一样“想要当作什么事儿都没发生过”。

村上在《弃猫》后记中谈及写这本书的时候迟迟未能落笔,他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没想好该从哪里开始,又该如何写起,“就像一根鲠在喉咙口的细刺,久久地堵在心中”。

03

写作《弃猫》的缘由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已经70岁的村上,2019年终于下定决心鼓足勇气,直面自己过去多年不愿意面对的题目,以一个作家的责任感,开始完整记录自己的父亲,家族和历史。

在无意中想起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去海边扔猫的故事,就自然而顺畅的写了出来。表面说的轻松,但是对于村上来说,写自己的家人,尤其是父亲,是一件相当沉重的事。

因为对于村上的父亲(让我们称为“老村上”吧),曾经作为侵华日本的一名士兵,必然要涉及那段对于战后日本来说沉重而又敏感的战争,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小说家,村上之前不愿动笔,无法落笔,但是既然要写,要做调查,关于战争的话题就不是可以回避和忽略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村上在父亲去世前与父亲缓和了关系,他想让父亲的故事能够在自己笔下尽可能地呈现其本来的样貌,即使是历史角落里再无名和渺小的故事,体现了一个作家的历史担当,这是对于日本政府极力回避和否认二战侵略历史的讽刺,也是对于日本社会的鞭策和警醒,值得肯定和赞扬。

04

《弃猫》的社会影响

大家知道,日本社会主流对于二战和日本对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人民所造成极大灾难采取回避和否认的环境下,村上在《弃猫》中直面历史,讲述自己父亲参与侵华战争的经历,以及战败回国后对于战争行为的忏悔,都像是一束耀眼的灯光,在目前日本社会回避甚至否认侵略历史的当下,异常醒目,引起日本社会震动。

尤其是村上的社会影响力更放大了这个社会效果,其影响可谓重大而又深远。这也是村上自己也坦言书籍出版之后承受了相当大的舆论压力的原因。

但是村上丝毫不后悔,在他看来“历史不是过去的东西。它存在于意识内部,或者潜意识的内部,流程有温度、有生命的血液,不由分说地被搬运到下一代人那里。”老村上的故事“也是构成整个世界恢弘故事的一部分,虽然是极小的一部分,但是毫无疑问,它构成了这个世界其中的一片。”

换句话说,在村上看来,历史就是历史,发生过就没法否认和回避,是需要我们去正视和反思的。

05

《弃猫》写的是小故事大历史

《弃猫》到底写了什么?简单来讲,这是一部村上怀念父亲的短篇回忆录。讲述了父亲从幼时成长到求学历程以及阴差阳错被迫参与二战,并九死一生的回忆,也有父亲对于文学的热爱以及父子关系。

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猫的故事。村上春树先生对自己父亲的形象,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描写的:弃猫、上学、俳句、参军、祖父、叔父、电影,这都是一些日常的小事。

在村上看来,老村上心地善良,对于自己被迫参与的侵华战争有着深深的反思,同时谴责战争暴行,这都直接影响了作者自己的历史观和战争观。老村上在战后养成了念诵佛经忏悔的习惯,村上经常回忆童年时父亲在菩萨像前忏悔的情景。

“小时候,我问过一次:你在为谁诵经?他告诉我,是为了之前那场战争中死亡的人们。为了死在战场上的友军,和当时敌对的中国人。”

也许,正式因为生命中有这么一位“参与了战争并深受战争伤害的父亲”的存在,才让村上在小说里面经常流露出“对日本犯下的战争罪行的深刻反省”,对于“战争创伤”有着切身深刻的理解。

老村上战后考上了京都大学文学系,喜欢文学,热爱俳句(日本的一种诗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上,让他从小喜欢阅读和文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为以后成为作家打下了基础。

对于老村上的感情,虽然经历了从对立、冷淡,到年老缓和和释然的过程,村上能够心平气和的记叙父亲的经历,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自己和父亲关系的一个见证和纪念,本身就是一种怀念。

最后

70岁的村上终于可以从心所欲地不再回避,落笔记叙父亲的故事,他从一只弃猫的事情开始入手,把父亲的故事徐徐展开,从父亲的战前、战争中、战后几段经历入手,娓娓道来,把自己对于父亲的纪念,对那场战争的思考,对于日本社会的反思,从小处见大历史。

这本小书篇幅只有不到100页,体现了村上个人历史观和小说家的责任担当,让人敬佩。

最后顺便提一下,村上的文笔,还是一如既往的朴实,即使是沉重的历史话题,也不例外,可能这也让人很无奈的一点。

不像一些文学大家辞藻华丽无双,是“祖师爷赏的饭”,而村上让普通人看到了一条成为小说家的道路和方向,勤能补拙,超越国别、民族和语言。

往 期 推 荐

专注于与自己相关的1%,你就可能超越99%的人

人生短暂,时间有限,要事第一

《长津湖》火热背后的反思:请不要绑架人们的爱国情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