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线索,暗示了北宋的灭亡,细思极恐
公元1100年,宋徽宗赵佶登基,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一位画匠献上了一幅流传至今的世纪名画。这位画家叫做张择端,而他所献上的就是为人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这副世纪之画长有5.287米长,0.248米宽,画上所记载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
画中详细地绘出了汴京的郊外、汴河、街市和形形色色的人。而时至今日,人们却在这幅画中发现了其中所隐含的内容,甚至有人脑洞大开写了一本关于画中隐含内容的小说。那么这幅画到底蕴涵了什么样的内容呢?
我们回顾北宋的历史,在宋徽宗登基的25年以后,靖康之变就发生了,金兵攻入了汴京,将宋徽宗和宋钦宗抓走作为人质,而皇室后宫的贵族和妃子总共3000多人也都被掳走作为奴隶,开封城也在火灾中被烧毁化为灰烬。而这副25年前的《清明上河图》中所蕴涵的线索,就和这宋朝的巨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就是宋朝的官粮危机。官粮是历朝历代为了防止饥荒的出现而做出的应急储备。北宋时期在汴河的沿岸建立了不少的官粮粮仓,这幅画中体现了北宋朝廷对于官粮管理的疏忽。
图中的官粮被搬运工们从船上搬到岸上的官粮粮仓之中。可是这种与国家财产相关的行为应当是在官府人员的监督下完成的,而画中并没有官府人员的监督。可想而知会有多少粮食被搬运工私吞。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北宋的粮价就涨了四倍。
第二个线索就是望火楼的闲置。为了防止汴京的火灾事件的发生,皇帝在城市之中建立了9米多高的望火楼,楼上有专门人员24小时监督,楼下安排了500多人的潜火兵,在灭火的同时有着防盗的作用。但是画中的望火楼却无人值守,本应在望火楼下面的值守的500多人如今也不见踪影,甚至被改为了饭店。可想而知会有多少潜在的火灾事件会发生。
第三个线索是船难。北宋的桥梁都是拱桥,拱桥 即将通过的船只却没有收起桅杆,即将撞上桥梁。但是桥上的行人观看的,吵架的,什么样的都有。还有坐轿子的文官和骑马的武官,可是两人却互不相让,也暗示了朝廷文武官员互不服气的现象。
第四个线索是冗卒沉兵,也就是官员的不干正事,偷懒闲散。画中城门外有一座衙署,朝廷的公文出宫以后,应该从这里快速地向外传达,可是画中5个士兵懒懒散散地坐在门边,公文箱也被随手放到地上。画中的时间是中午,本应清晨就往外送出的文件一直到中午还没有送出,可见官员对于政事的不关心。
第五个就是颇高的税。进城门后最先出现的官署应该是城防,可是画中的确是税务所。四个车夫带着拉来的东西进税务所纳税,可是税务官报出的税价却让四人瞠目结舌。周围的车夫们吵吵了起来,周围也有不少看热闹的民众。北宋的税务是5%的商业税,车船还要征收力胜税钱,这加剧了民众的负担。
第六个线索就是党派之争。宋徽宗上任后重用新党,罢免旧党。画中车夫们把旧党的书籍纷纷焚烧,还严禁人民收藏和阅读旧党的书籍。
第七个线索就是酗酒。画中酒铺子的数量十分庞大,本是消防站的场所现在也变成了官方许可的酒馆,这里也是士兵扎堆最多的地方。虽然是礼节,但是官兵也应该尽职尽责,恪守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扎堆喝酒。
第八个线索就是城门。画中的一座城门城墙塌陷,上面荒草丛生,也没有建立供弓箭手射箭的城垛。城门的门口也没有兵丁把守,行人不用安检就可以入城。松散的门禁管理让辽金等国的特务可以伺机潜入。在靖康之乱的时候,金人就是这样闯进了一座座无人把守的城门。
张择端献画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以一种委婉的方式劝诫宋徽宗注意到这些问题,实行改革。可是宋徽宗只是沉浸在了当时的纸醉金迷中,没有注意到这些细节。
而新党之首蔡京为了讨好宋徽宗,实行丰亨豫大经济政策,倡导宋徽宗大肆花销,宋徽宗也喜爱享乐,在蔡京的政策下,更是带头花销,北宋也因此逐渐走向衰败。
一幅画中隐藏了这么多的细节,张择端为了劝诫皇帝也是下了心思,只不过统治者和宠臣都仅沉醉于享乐,这也是北宋王朝结束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