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文留最新力作三首
诗人简介
匡文留,女性当代诗人。满族,生于北京,长于大西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甘肃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记者。现在北京兼职、写作。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最具实力诗人奖”,首届唐刚诗歌奖终身荣誉奖。
1980年步入诗坛,在全国二百多家报刊发表诗作三千多首,作品被收入百余种选集并介绍到国外。出版诗集《爱的河》《女性的沙漠》《第二性迷宫》《西部女性》《情人泊》《女孩日记》《匡文留抒情诗》《爱狱》《灵魂在舞蹈》《另一种围城》《古都·诗魂》《我乘风归来》《回眸青春》《匡文留诗选》(上下卷),长诗《满族辞典》,散文诗集《走过寂寞》《少女四季》,散文集《姐妹散文》《诗人笔记》《围城内外》,诗论集《匡文留与诗》《匡文留诗世界》,长篇小说《花季不是梦》《体验》《我的爱在飞》,长篇纪实《少女隐情》《我爱北京》《我爱我的祖国》《我爱中国共产党》等二十多部专集。多次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简介与创作收入国内外近百部权威性辞书。
长诗《骄杨》(之七·三首)
作者:匡文留
三眼井
人生长旅路漫漫 总会忘却
很多细节与情境
可谁又能不牢牢记住
每一次的“第一次”
第一次大步走出韶山冲
第一次跨入第一师范
第一次湘江浪遏飞舟
第一次登上岳麓山
第一次结识先生杨昌济
第一次走进杨家小院
如今 毛润之第一次来到北京
脚踏大地 头顶蓝天
是杨先生亲笔一封信
召唤来钟爱的弟子
“勤以工作,俭以求学”
人生中每一个脚印
都书写着求索 印证着抉择
1918年夏季脉息澎湃
润之同至友蔡和森 何叔衡 李维汉等
慨然昂扬投身
筹组赴法勤工俭学
杨家小院 月季牵着玫瑰
玫瑰牵着牡丹
银晃晃月轮
牵来满室满窗的朝霞
朝霞描出少女笑靥
润润得一颗心儿
才蹦跳起小鹿 又艳艳开杜鹃
小院早早晚晚进出
润之大哥的身影
开慧的聆听与倾诉 信念与理想
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不久三眼井高炕大被
几位新民学会会员的青春
树起新的里程碑
北海冰面辉映白梅晶莹
柳枝旖旎万千冰珠儿
恰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志士天生是诗人
多情未必不豪杰
北大红楼
报纸一沓一沓 黄而脆
却整齐地夹于老报杆
整齐排列着
民国时期的繁体汉字或外文
告诉你:
新闻纸阅览室
室内一隅 旧桌木椅
毫不显眼却自成山河
坐在一隅的青年
年轻俊朗得令人神往
油纸伞才抖落浪遏飞舟的激流
橘子洲绯霞 岳麓山松涛
还渲染于长衫布履深处
这一次远离大湘江
是为了湖南学子胸怀一个世界
如今坐在这里
每月八元薪金何妨
开天辟地的主义与思想
已滚烫了骨骼和血脉
一株骄杨 也悄然根植
是同饮湘江水的恩师
引领他置身红楼 也播种了
葳蕤的爱情
北大红楼里写就
毛润之生命的最新一页日记
李大钊的讲演和文章
让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夯实他思想的基石
翌年初春润之前往上海
拜访了陈独秀后回到长沙
翩飞的鸿雁 将湘江浪花
勾勒成香山红枫
你一个“润”字
我一个“霞”字
叫这一种爱情
直上重霄九
《湘江评论》
父亲病倒了
病倒在“五四”之前
开慧守候在父亲榻前
身心却燃烧为猎猎火焰
白天去北大
看标语 读传单 听讲演
夜晚将一篇篇热血文章
读给抱病的父亲
这一天接到长沙的邮件
润之大哥的亲笔
立时灼亮少女双眼
好一本《湘江评论》
正是心中的他提议创办
亲任主编 思想与文采共舞
文章一月几十篇
霹雳轰动 力擎千钧
当“五四”的火焰
迅速燃遍湘江两岸
北京学生联合会代表来到长沙
毛润之紧握邓中夏双手
湖南学生联合会响亮诞生
革命巨涛浪浪相迭
新思潮新刊物连续亮相
最是一本《湘江评论》
一杆子大旗
飘红了巍峨岳麓山
大气磅礴的文章开云拨雾
开慧的心儿紧紧和着
润之大哥的血脉
勃然腾跃
腾跃着更展开了翅膀
日里夜里飞向了大湘江
匡文留作品展示区
河南文苑稿件要求原创首发
每天推送一篇精选原创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第12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