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起来连自己都骗的小青柑,是如何把自己作死的?
如果邪恶是华丽残酷的乐章,它的终场我会亲手写上。
从红极一时到无人问津,小青柑只用了五年时间。
这短短的五年,浓缩了一种商品自我作死的全部精髓。
它的老大哥普洱熟茶和它的小弟碎银子正在飞速奔赴,这个由小青柑亲手写下的结局。
小青柑是如何由盛极一时迅速走向没落?下面就为大家揭示它花样作死的前后过程以及缘由。
2015年年中,市场里有几家商户开始推售一种类似于柑普茶的茶叶,叫做小青柑。
柑普茶一直有个别南方商户在卖,但是在这个北方城市并没有多少人有喝柑普茶的习惯,所以一直无人问津。
没有人会预料到这种出自于广东新会,听起来很像“小心肝”的茶叶会大火起来。
中秋节过后,开始有越来越多客户询问是否有小青柑在卖。
商户们都警觉起来,四处打听小青柑的货源,有些人甚至专门坐飞机赶去广东新会,但大多一无所获。
新会当地当年加工好的货物早就销售一空。
年中屯货的那几家商户喜笑颜开,市场里只有关系好的商户才给调货,而且从不给整箱,一次只能调一两斤。
一天一个价,到了年前竟然翻了好几倍。
其他商户眼珠子血红,胃口就这样被吊得足足的。
以至于刚开春,就有敏觉的商户迫不及待地飞往广东考察开办小青柑加工厂,租场地,包柑山,雇工人……
接下来2016年至2019年,是小青柑人生到达了高潮的三年。
市场里假如谁家没有几箱小青柑在卖,你都没脸说自己是个卖茶叶的,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小青柑的销量开始走下坡路,到了去年,彻底哑火。
它悄悄地走,正如它稍稍地来。
它挥一挥衣袖,留下了满地残骸。
说了这么多废话,开始进入正题,看看小青柑是如何自己骗自己的。
第一,柑普茶产生的缘由。
这必须要从广东靓仔的饮食习惯说起。
广东人爱喝茶,好喝茶。除了本地单枞,普洱也是广受欢迎的一种。
广东人还爱喝陈皮,煮着喝,泡着喝,甚至拿陈皮当做各种菜肴的点睛之笔。
有些广东人喝不惯普洱熟茶的霉味,于是就试着把陈皮掺进普洱里一起泡着喝,以此来掩盖熟茶的怪味。
这一试让嘴巴刁钻的广东靓仔们立马喜欢上这种搭配。
于是,普洱配陈皮犹与香车配美人,一个字,绝。
这种喝法开始在港台粤地区迅速流传开来。
广东人最不缺的就是倒腾吃喝的天赋,既然普洱和陈皮放在一起口感一级棒,为何不把柑橘挖空,直接把普洱灌在里面呢?
就这样,柑普茶诞生了。
第二,最初的柑普茶为什么不是小青柑?
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明白陈皮是怎么来的。
在广东新会地区,有一种果树叫茶枝柑,茶枝柑的果子有三个采摘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每年农历八月到九月,这个时候果子刚刚成型,远未到达成熟阶段,果农们为了疏果,会把一些长势不好的果子摘下扔掉。
注意,在小青柑出现之前,这些果子是扔掉不要的,但在小青柑出现之后,这些果子的皮就成了小青柑的柑壳,称之为青皮。
青皮性寒,饮用过多会导致肠胃不适,容易引起干呕胃疼等。
第二个采摘阶段是每年农历十月,这个时候果子已经变成黄色,称之为二红柑,其皮称之为黄皮。
这个时候采摘的原因是为了进一步优化果树结构。另外,黄皮可以作为一种调味料,而且柑普茶的柑壳也大多出于此。
最后一个阶段是农历十一月份,这个时候果子完全成熟,叫做大红柑。果皮黄中泛红,这时的果皮才是制作陈皮的原料,而且必须放置三年以上才可称之为陈皮。
至于为什么把青皮当做小青柑的柑壳,变废为宝嘛!不管这个“废”能不能变成宝,反正是不用扔了。
所以,小青柑被宣传成陈皮 普洱,完全是无稽之谈。
此时,小青柑在作死的路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第三,为什么市场中忽然大批涌现小青柑?
从2015年的一柑难求到2016年的充足供应,不禁让人好奇,新会的柑橘树在那个春节到底发生了什么?
其实,新会的柑橘树什么都没有发生,产量还是那个产量,可能多栽了一些树,可是远远还未到挂果的阶段。
正宗新会小青柑仍然一柑难求。
那市场上大批涌现的小青柑是怎么回事呢?
答案是,绝大多数柑壳都是从隔壁广西省运到新会来的,再在新会加工成小青柑,名曰新会小青柑。
“不是海参炒面吗?海参呢?!”
“我叫海参,面是我炒的!咋了!”
众所周知,农产品最讲究的就是个产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柑橘树也是这样,可能隔条河口感就完全不一样,何况是隔了一个省!
但是小青柑就是这么牛气,我在新会加工的,就叫新会小青柑,没毛病!
至此,小青柑已经在穷途末路上一路狂奔。
第四,小青柑里的普洱熟茶。
这个我已经在置顶文章《别再被骗了,关于普洱茶的几个弥天大谎》里有过详细描述,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小青柑最初出现的原因是广东和云南的一拍即合,既消化掉了普洱的过剩产能,又使新会本该扔掉的青果产生经济价值。
只是这些茶商们把持不住瞒天过海的炒作本领,胡乱吹嘘,又忍不住人性的贪恋,以次充好。
终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因为消费者们终究有长大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