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张锦池师的教诲

张锦池先生是我的授业恩师。

初识张锦池师是在二十年前,1998年的本科生开学典礼上,一个略显苍老的长者在开学典礼上用略带方言的口音哽咽地诉说着博士点申报成功的艰辛与喜悦。因为当时刚步入大学,虽然用心听,但是根本不明白不理解台上发言的长者为何如此激动,后来了解到张锦池师经历的种种,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位北大荒科研工作者内心的酸楚与无奈。

张锦池先生

真正近距离接触张锦池师是2000年,我读大三的时候,他给我们讲选修课《红楼梦》,选课之初同学们之间就传说着张先生课的精彩,内心充满无比期待。到了上课的时候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学者的魅力,好多非中文专业的学生都慕名而来,将二百人大教室的窗台都坐满。

那时的我只是这二百多学生中的一员,每次上课都早早去占座。而课下,对于张先生只是远远地景仰与敬畏。因为自己学业不精,所以从来不敢和张先生单独谈话,因担心张先生突然提问,而自己无以作答。

等到我努力成为张锦池师和关四平师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已经是2006年。那时,张先生给我们讲《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我是七名学生中的一员,自然要认真读书,不能再回避张先生犀利的眼光。而且如果回答不上张先生的问题,内心总有深深的愧疚之情。所以每次上课前一天都是胆战心惊,上课的时候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张先生总是提各种各样看似习以为常且简单的问题,但足以让我瞠目结舌,如林黛玉是大脚还是小脚。我为先生的细致和深邃折服,更为先生的治学严谨而震撼。

《红楼十二论》,张锦池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2013年已经跟随杜桂萍师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得知张先生身体欠佳,前去探望。记得上学时张先生曾经说过他不喜欢学生送鲜花。他说,盛开的时候娇艳,可是过几天衰败了,总是会让人有无限伤感。所以我每次去看张先生都会选择精美的果篮。当然,即使是果篮,张先生每次也总是推辞,说学生不容易,不用给他带礼物,来看他就好。

当我轻轻推开病房门的时候,师母起身迎接,看着病床上虚弱的张先生,我心里的滋味很不好受,眼睛一时间有些湿润。一看有学生来,张先生用尽全力抬起身并努力睁大眼睛,用自己颤抖的右手遮挡并不明亮的光线,我知道张先生是想努力地看清我的样子。

作者与张锦池、杜桂萍两位恩师

问候过张先生,他像个小孩子一样伤心地说:“我不是一个好老师,我总是记不清自己学生的名字。学生们对我都是敬鬼神而远之。”接着就给我讲他年轻的时候曾把一个女同学的名字记错,结果那个女同学生气地转身离去。说到这里,张先生又像个小孩子似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张先生的话语还如往昔一样,有些方言口音,但是思路十分清晰。

记得张先生说,他只能记住用问题把他问倒的学生的名字。有一次,在课堂上他给学生讲孙悟空是神,但实际是人。关羽是人,但实际是神。张先生认为这是明清时期古典浪漫主义发展的结果,张先生为自己的发现很是满意。可是课后有一名学生问他,《天问》中的女神是人,还是神?张先生说自己当时就被问倒了,直至今天他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讲到宋江、刘备、唐僧都爱哭的时候。

张先生说,你能来看我,我很高兴,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就把这个问题送给你吧。学生探望老师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张先生却怀着深深的愧疚,总是想着自己能给学生什么。就算是躺在病床上的他,也总是努力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给学生,我想这就是张先生的精神高度和人格魅力。

《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张锦池著,华艺出版社1993年版。

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张先生问我,孩子几岁了,说教育孩子一定要多表扬。给我讲自己的孩子在小学的时候成绩是平平常常的,有一次师母开家长会回来,表扬班级里考第一名的女生,这时他的小儿子不屑地说:“考第一有什么了不起的!”师母给了张先生一个眼神,张先生会意后想了想说:“考第一没有什么了不起,关键是学会学习,掌握方法。要多多阅读文本,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思考。”

从此他儿子的成绩就开始稳步上升,考上哈师大附中,之后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获得国家奖学金留学美国,三十九岁即被评为终身教授。张先生不仅自己在学术界成就非凡,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在张先生身上有一种文化传承的力量。

《西游记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张先生问我带不带研究生,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张先生神秘地说,我告诉你一个今后带学生的法宝,那就是陪学生读书。张先生说,真正地读书,一是千言万语也说不清,这说明你真正读进去了,这是一本好书。二是一句话就能够说清,这说明你读出来了,真正地读懂了。陪学生读书,这是当年吴祖湘先生教导给张先生的,让张先生受益颇多,现在他把这个法宝传给了自己的学生们。坐在张先生对面的我实在是汗颜,面对这样的授业恩师,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业水平实在是问心有愧。

回忆起自己年青时的往事,张先生感慨颇多。当年北大的求学经历,当年北大师者的风采,当年北大留下的成名作《宝钗论》,当年毕业因为家贫没能留下继续深造的遗憾,当年因为倔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当年因为上课吸烟而在中文系告示板上写下的承诺,当年因为师母担心先生的健康,偷偷将先生的香烟藏起,学生向讲台扔香烟及打火机的趣事。

张先生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着历历在目的往事。讲到激动的时候,因双手抖动得十分厉害,需要师母用力按住才能恢复平静。而师母总是在张先生的身边默默地付出,这份伉俪深情也令人动容。

《红楼梦考论》,张锦池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一直以来,张先生被巨大的失落感包裹着,每次去看望张老师,张老师都表现出没有成就感,为一生只写出三篇好文章而遗憾,为不能完成吴组缃先生的嘱托而懊恼,这也是他身体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

之前我不理解,作为国内一流学者,小说研究界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还没有成就感吗?那一刻,我忽有所悟,张先生没有达成的是自己心中的目标,他要战胜的是自己。也许在学界同仁看来,先生已经做得很好。可是张先生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不被外界的评价和荣誉所动。

我沉浸在张先生的讲述中,心存愧疚。我的到来,唤起了张先生的种种回忆,让他的心绪不能平静,我实在是担心他的健康,几次冒昧地问张先生累不累,张先生都说不累,说你能来我高兴。

作者与张锦池先生

记得张先生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讲的一句话,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能力最重要。年龄对于一个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师者来说是多么可贵的财富啊!张先生的健康状况虽然不佳,但是张先生的学术思维仍很敏捷,仍在创作。

最近两年由于帕金森病的原因,手抖得厉害,视力也每况愈下,但是张先生仍然在思考,如雁在《水浒传》中承载着礼仪兴邦的意蕴,这是没有人谈及的问题。张老师看到的问题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可是张先生却能在大家熟识的现象背后,读懂作者,看透问题。

张先生反复告诫我,做学问要有眼力、功力、魄力、表达力。告诫我要读常读的的书、讲常讲的话、写常写的文章。告诫我要看着学生的眼睛讲课,眼睛能读懂学生是否领悟。告诫我三十不狂没出息,四十再狂没出息。告诫我永远不要和别人比,要比就和自己比。张先生说过的话,我都会永远铭记于心。

《中国古典小说心解》,张锦池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先生说,他希望他的墓碑写下的是: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生命长久的学术著作;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学生;张锦池之墓,他有比他出色的子女。未等先生说完,我已经泪湿衣衫。

从九点到十二点,不知不觉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张先生整整讲了三个小时。除中间喝了一次水之外,连护士换药的时候,张先生都没有停止对我的教诲。我沉浸在先生的智慧中,心灵数次被震动,张先生将他的学术思考、为师智慧毫无保留地都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张先生走起路来已经很吃力了,需要师母的搀扶,但他还是坚持将我送到了楼梯口。看着张先生满含期许的眼神,我怀着满心的愧疚离开了红十字医院!

《水浒传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时隔四年,先生已经如愿完成了吴组缃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考论的嘱托,2014年《水浒传考论》出版,2016年《三国演义考论》出版,而我实在是想象不出,先生在帕金森病魔的痛楚中,是以怎样的一种坚韧意念完成此项工作。

张先生著作甚丰,吴组缃先生、李希凡先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先生总能用精准地话语概括精深的学术问题,文献、文本、文化的整合研究始终是先生的研究路径。

先生1982年完成《红楼十二论》、1993年完成《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1997年完成《西游记考论》、1998年完成《红楼梦考论》、2001年完成《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2009年完成《红楼管窥》、2013年完成《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2014年完成《水浒传考论》、2016年完成《三国演义考论》,这一系列高水平的经典著作,都是先生心血的结晶。

其中,《红楼十二论》奠定了先生红学家的身份。《西游记考论》曾得到诸多殊荣和好评。但我们大家或许都想不到,先生一生最为得意的代表作竟然是一本自考教材《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

《三国演义考论》,张锦池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张先生解释说,他经历坎坷,年幼时在上海,得到多人帮助,从初中二年级一直到大学毕业,全部靠的是甲级人民助学金,所以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党和人民有一种感恩情结。他接到省委任命,编纂自考教材,他认为这是报答党和人民的一个机会,所以非常重视,把自己平生最好的文章选进去了。

这些话让我深深地懂得,张先生放弃更好的工作环境,愿意留在学术的“第三世界”,是因为在他的心灵深处对党和人民有着一种深深的感恩和厚重的责任担当。

去年,张先生八十寿辰,学有所成的弟子遍及天南海北,都想给恩师张罗一场庄重而盛大的学术纪念仪式,可张先生都婉言谢绝了。他说,他是党和人民养大的孩子,天天都在过生日。弟子们心里觉得亏欠恩师,可是张先生却无比坦然。

张锦池先生与众弟子

作为学者,张先生在东北边疆为学术界贡献了一生的智慧和心血;作为师者,张先生总是想自己能给学生什么,从不想自己要得到什么。张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的精神巨人。

(0)

相关推荐

  •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给藤野先生的一封信 作者:郭菁菁 敬爱的藤野先生: 你好!与您阔别以20余年了.回想当日,我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东渡日本,却未料到东京竟也想南京一样乌烟瘴气,清国留学生一个个整天浑浑噩噩.失望,痛苦 ...

  • 给老师的信

    尊敬的老师: 你好! 老师,也许你惊讶于我怎么突然想起要给你写信了,因为我从2009年年底就调到了局里,在调到局里之前,我就想去看看老师你,和你叙叙旧.喝喝酒,尽管你不能喝多少.回忆一起走过的岁月,憧 ...

  • 谢显宁 :痛 定 思 痛 忆 恩 师 ——我心中的孙法理教授

         痛 定 思 痛 忆 恩 师              --我心中的孙法理教授  文/谢显宁 1 惊悉恩师孙法理先生仙逝,是在微信上. 当突然看见外国语学院的讣告时,完全不能接受.先生虽然鲐背 ...

  • 清明忆故人:追思两位数学家丁石孙、樊畿

    清明时节"忆旧",是中国人的传统,往事故人总是会抑制不住地在此时涌上心头.长居美国的伯父也不例外,在又一个清明节到来之际,他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著作.文稿,翻捡出很多尘封已久的资料.信 ...

  • 马连良先生最小的学生安云武:含泪怀念我的恩师和师母

    我是马连良先生最小的学生,看了怀念先生的文章,不禁泪水霑襟.忍不住来把所亲历的往事说一说. 1962年初,北京戏校召开全校师生大会,欢迎马连良校长就任.印象中,他头发向后梳得很得体,身材修长,制服笔挺 ...

  • 杜桂萍:张锦池师晚年生活素描

    像所有步入晚年的普通人一样,张锦池师的目光越来越温和,笑容越来越慈祥,行动当然也越来越迟缓.帕金森症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看和写.这对他而言应该是最致命的,因为他的晚年人生始终都在重复着一个念 ...

  • 曹立波:粉笔丹书名著论 燕南塞北红楼缘 ——忆张锦池教授讲台上下的教诲

    2017年2月,我们将迎来张锦池教授八十寿辰.近日陆续读到先生的研究生所写的文章,感动之下,写了几行琐记,发到我大学同窗--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81级同学群当中.大家像是打开了穿越之门,梦回当年张锦池 ...

  • 再怀锦池师

    再怀锦池师 一 曾对先生国士风, 品评宝黛何从容. 秋风竟落名花去, 天上谁人可论红? 二 莫叹先生去不归, 人间依旧有轮回. 传灯著作故常在, 再论红楼来者谁? 按,锦池师最让人尴尬的问题是,正上着 ...

  • 怀锦池师

    怀锦池师 一 昔我同学俱少年, 一时齐坐在师前. 世人谁解红楼梦, 笑语悲歌响九天. 二 傲骨支离气凛然, 传承文化有遗篇. 九天再会曹吴辈, 细考红西无尽年. 张锦池老师是上海人,63届北大毕业生, ...

  • 傅承洲:张锦池先生印象点滴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张锦池先生应邀到烟台大学讲学,我当时在烟台大学中文系任教,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和古代小说的课程,系主任认为我与张先生同行,又是青年教师,便安排我负责接待,从张先生出机场到离开烟台,我全 ...

  • 齐裕焜:张锦池《水浒传考论》序

    锦池兄要我为他的新著<水浒传考论>写序,我觉得作为老朋友.师兄弟义不容辞,难以推脱. 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读了吴小如先生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冯其庸先生为<红楼梦 ...

  • 温孟孚:张锦池老师语录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1 张锦池先生年轻时照片 张锦池老师说:"想想过去,没什么值得骄傲的 ...

  • 刘绍信:我与张锦池老师的缘分

    编者按 惊悉张锦池先生于2020年9月27日17时55分仙逝,深感哀痛.本号特刊发先生弟子所写的一组纪念文章,以表哀思. 吴光正倡议编一本书以念张老师授业之恩.这是一件组织大家呈现心意的事情.其实,在 ...

  •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

    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考论》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