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配置控制的含义

GJB5000A配置管理过程的专用实践2.2叫做“控制配置项”,对于这个“控制”怎么理解?它究竟“控制”的是什么?

其实GJB5000A中已经给了答案。

“控制配置项”这个实践是为配置管理的第2个专用目标服务的,而这个专用目标就是“跟踪和控制更改”,所以毫无疑问,这个实践就是控制配置项的更改。

对比专用实践2.1是管理更改申请,这个实践管理的则是更改的过程和结果。

从配置控制的权威定义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配置控制的定义如下:

它是配置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包含评估、协调、批准或拒绝、实施对配置项的变更。这应该发生在正式的配置识别之后。

这个定义中覆盖了GJB5000A专用目标2的两个实践。前面的评估、协调、批准或拒绝是对变更申请而言,后面的实施才是对专用实践2.2。

  • 评估

对变更申请的评估,就是审查变更类型,是不是一个全新的变更,变更所需的工作量,受影响的工作产品,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变更的初步方案,评估变更的收益和风险等等。

  • 协调

对变更申请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考虑不同的变更请求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有关联,要综合起来考虑对设计的影响,对进度和成本的影响;二是考虑这个变更请求是否会影响到其它的产品(比如要更改某个共用组件/模块);三是要考虑不同的请求完成的先后顺序。对于变更的处理是有优先级的,要根据变更的影响面等因素去综合考虑(参见《哪些因素会影响变更的力度和流程》)。

  • 批准

根据前面评估和协调的结果,综合考察变更的成本、风险、价值等因素后,作出批准或拒绝的决定。

  • 实施

在变更申请得到批准之后,由变更申请人按照变更方案实施变更,并且在变更完成之后要对变更的结果进行验证。只有通过变更验证的工作产品才能纳入版本控制工具。

总之,“控制配置项”就是控制配置项的变更。

这正是:

标准理解不简单,望文生义很难堪

注意理解上下文,实施起来不跑偏

参考书目:未雨绸缪:理解软件配置管理,作者:董越,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