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出境文物(152)夏七孔玉刀
七孔玉刀 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长60.4-65厘米、宽9.5厘米
文物年代:夏(二里头三期)
出土信息:1975年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馆藏地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七孔玉刀1975年出土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玉料呈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刀形扁平,呈肩窄刃宽的宽长梯形,两侧各有两组对称的扉牙;玉刀两面纹饰相似,皆以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图形;刀背处有等距且排成一条直线的七个圆孔。
有人认为它是象征权威和地位的礼器,也有人认为它是刑具。这是迄今为止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
二里头先民的王权礼玉观念
先民自古就将温润、美丽的石头作为装饰品使用,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开始生产玉器。玉器的加工技术源自石器制作的经验积累,包括选料、开片、制坯、装饰、打磨等多个环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复杂化程度的加深,独立的手工业作坊逐步形成,多集中于中心都邑。
在二里头遗址出现了成组的大型玉礼器,如用于仪仗或宫廷礼仪的玉质钺、刀,用于手持的礼仪器璋、圭等,以及延续到商的玉戈、璧戚和柄形器。扉齿和成组阴刻细线装饰是二里头玉器制作的突出特点,在玉刀、璋、钺以及从二里头才开始出现的璧戚上均有这类装饰。
扉齿装饰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末期,龙山文化晚期得以发展,相较二里头出土的玉器显得较为原始,扉齿装饰相对简单。二里头出土玉器上的扉齿则显现出更强的装饰意味和二里头先民趋于复杂的思维模式。
玉刀从作为生产工具的石刀演变而来,是用于天地神灵祭祀和贵族殉葬的礼器,象征身份、权力和威严。除饰有由网状斜线组成的弦纹、菱格纹外,表面还钻有孔,有学者认为孔的数量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有关,孔数越多,等级越高。收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七孔玉刀是迄今发现的钻孔数量最多的玉刀,肩窄刃宽,刀身巨大,长65厘米,刃部却只有0.1厘米,打磨细致,纹饰精美。
玉柄形器常见于二里头小型贵族墓葬,呈扁平或棒状,尺寸在20厘米以下,常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和腰部,也有放在头、手、足附近,推测可能是随身佩带或悬挂的重要器物。学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玉礼器,但其具体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仍是待解之谜。
二里头随葬器物组合表现出较强的等级性,玉钺、玉刀在所有贵族墓葬中基本都有发现,规模较大的墓葬随葬的有刃器(如璋、钺、戈等带有刃部的器类)数量可达三件,柄形器则是身份地位较高的墓主不可或缺的一种“祭器”。玉礼器的出现与二里头宫殿建筑群的发展具有一定同步性,可以认为,以宫廷礼仪为架构的王权思维在二里头已经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