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健身气功的传统文化特色
健身气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孕育、发展、衍变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与哲学、文学、美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流与渗透,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等,在健身气功中都得以体现。
健身气功是以人体生命整体观作为理论基础的,因而不仅在健身气功的功法动作编排,而且在习练时一招一式的技巧和功力上,都体现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如健身气功 ·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如果只是回眸一望,而没有下肢的沉浮、上肢的转摆和整个身体的配合,也就失去了动作的神韵和灵魂。又如健身气功 ·八段锦功法中强调左右对称、上下相合,动作布局中正大方、不偏不依;健身气功 ·六字诀合外圆内方,含蓄内敛,外示安逸,内蕴雄浑;健身气功·五禽戏内合五行,外合三才,仿生自然,和谐统一。从而使健身气功从动作、节奏和风格上都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自然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健身气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意境美。它要求在习练时,既要注意“写意”与“写实”结合,又要注重表现功法动作的“内在美”,力求以意境取胜。这种功法动作的“内在美”是通过精神、气韵、劲力展示出来的,是一个自始至终贯穿着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通过富有启导性和象征性的身体语言和肢体动作,来显示时间的流程和空间的拓展。健身气功习练时强调“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连绵相属、气脉不断”,通过模仿动物形态和生活情景,创造出一种形象化的艺术意境,可谓“韵外之致”、“言外之意”。它既是恢宏的,如将士弯弓射箭,直指千里之外,又是蕴藉的,如韦驮合十低眉,心似止水;既是飞动的,如仙鹤振翅而起,轻灵飞扬,又是沉实的,如摘星换斗,劲贯全身。最终目的是为了塑造直观的、具体的艺术形象以构成意境。健身气功所创造的这种意境之美,令人神往,耐人寻味。学会健身气功动作似乎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深入之后,那上下内外的高度协调,那劲力技巧的充分体现,那心神意的密切配合,以及它所赋予的深邃哲理,让人琢磨不完,玩味不尽,需要习练者仔细地去体悟修炼,方能心领神会。有人练健身气功 ·五禽戏形神俱似,如入忘我之境,举手投足之间意味深长、意韵悠远,但也有人练得干巴僵硬,味同嚼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就在于对“韵外之致”和“言外之意”认识不足,体现不出“形、势、气、意”等内在的心志活动。
健身气功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一阴一阳,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吕氏春秋 ·大乐》)。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是中国传统的哲学观,运用阴阳来表现事物的对立统一,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对立统一观。在健身气功的整体运动中无不体现了这种艺术的对比与和谐。健身气功中的“动静相兼”、“进退有度”、“上下相合”、“左右对称”等,常常以鲜明的对比,寓和谐于整体之中,而“刚中含柔、柔中寓刚”,“动中含静、静中寓动”,“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又是矛盾对立的合二为一。这种阴阳相生相克的辩证统一,“动转有对”,“生生不易”,充满了东方哲理和艺术情趣。健身气功 ·五禽戏中的静乃静动,非不动也,定势动作是形止而意不止,当动起来的时候,又是外动内静,形动心静,体现出动静相间、互为补充、互为依存的辩证统一观。而健身气功 ·八段锦中,如果仅仅是左右开弓、攒拳怒目、剑拔弩张、劲力凸现,就失去了动作的韵味。因此,一定要做到隐刚显柔、刚柔相济、劲在意中、刚在柔中,这样才能把刚和柔统一起来,充分体现健身气功中阴阳对立统一的传统哲学观。
健身气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它不仅在技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思想,而且在功法内涵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哲学意蕴和伦理道德。健身气功强调内外和谐,倡导人们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健身气功注重“内外合一”,“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要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有益的健身锻炼方法,而且有利于调节心志,增进心理健康。习练健身气功要靠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追求最理想的境界。健身气功技术中的内涵,常常需要“反求诸己”的体悟,从反复实践中方能得其要领。不论浅层结构的运动技术,还是深层结构的文化形态,都需要去学、去练、去揣摩,而不仅仅在于对运动表象的把握。要达到出神入化、“无形无法”的自然境界,才会愈加感到探之不易,其乐无穷。健身气功需要人们在反复的演练中得以体悟,正可以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从世界人民对东方哲理探求的角度看,健身气功不妨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对于我们普通的健身气功习练者来说,深入了解健身气功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将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健身气功精髓,提高练功水平和健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