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少儿编程?从发明少儿编程的初衷看
上一篇文章说了少儿编程被大众所熟知的标志性事件是麻省理工学院(MIT)设计开发开发了一款针对少儿的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由于它是采用图形化的编程方式。我们不需要编写具体的代码,只需要使用鼠标将积木块进行组合、嵌套,便能够实现程序化的操作。少儿编程的出现与这样一款能让儿童编程工具的出现有着莫大的渊源,我们有必要先搞清楚为什么麻省理工学院(MIT)要设计开发一款针对少儿的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
被誉为Scratch之父的米切尔·雷斯尼克曾经在多次公开演讲中说过,发明Scratch是受Logo编程语言的发明者——西蒙·派珀特的影响启发,西蒙·派珀特是Logo编程语言的发明者,自20世纪70年代起,他一直致力于用Logo语言帮助儿童更具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实现想法。西蒙·派珀特的一次演讲让米切尔·雷斯尼克对计算机有了新的理解:“它不只是完成某项任务的工具,还可以是人们表达自我的新方式。”他很快申请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并成为西蒙·派珀特的学生,探究如何借助技术让儿童成长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少儿编程平台Scratch是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团队在2007年发明的,发明这个少儿编程学习平台的初心就是希望:“Scratch能帮助年轻人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系统性的推理以及合作性的工作——这些都是生活在21世纪的重要技能。”研发Scratch的灵感可以追溯到1968年,这一年,西蒙·派珀特开发出名为Logo的编程语言,这也是全球第一款针对儿童教学使用的编程语言。与当时其他的计算机语言不同,Logo最主要的功能是绘图。进入Logo界面,光标将被一只闪烁的小海龟取代。输入“向前25”、“向左11”这样易于儿童理解的语言和指令后,小海龟将在画面上走动,画出特定的几何图形。也就是说Scratch并不是第一款少儿编程工具,当初这第一款少儿编程工具出现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了欢迎,但是很快学习logo语言的儿童热情就褪去了。原因是编写Logo程序的过程充满了不够直观的语法和标点,使用门槛依然不低;另一方面,学生对使用Logo完成的任务并不感兴趣,学习Logo变成一门技术活,而无关乎创造。这里面其实是可以给我们现在少儿编程的教学和课程开发一些启示,如果想要让儿童保持学习编程语言的热情和兴趣,那么你的学习课程内容和完成的任务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只有这样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然而,目前市场上一些机构为了迎合部分家长,为了让学习编程能帮助学生应对应试教育,研发出很多编程+英语、编程+数学、编程+物理的课程,美其名曰学习编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英语的成绩,实在是有些荒唐,完全背离了少儿编程语言工具发明初衷。如果这些课程是非常有趣的,学完以后做的任务项目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还OK,如果不是,只是单纯的促使家长买单,而不顾及学生的兴趣,最终是无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热情和兴趣的,注定是走不远的。就像:“谁背离了人民群众,注定是要被人民抛弃的。”无论是最早的logo语言工具,还是后来的Scratch少儿编程工具,发明改进的初衷都是希望能让儿童有机会利用科技去构建知识、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自己,从而培养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因为发明者都希望借助科技的进步帮助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思考,系统性推理,以及协作性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用创意来表达自己的能力。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在其《终身幼儿园》中写道“我们的首要任务是为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提供创造性的学习体验,帮助老师、家长、设计师、研究者及其他人了解在线技术和在线社区是如何支持创造性学习的。”。通过新一代的技术,为下一代学生提供工具与扶持,从而让他们能够触及梦想,实现抱负,这便是少儿编程的设计宗旨。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无限的,而少儿编程就是希望能让孩子保持这一份好奇心,发挥每个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让孩子永远保持创造力。有很多小孩子在学习了少儿编程,看到电脑对自己创建的代码指令做出反应的时候,会抑制不住地兴奋起来,这种及时反馈,有趣、主动性的学习与填鸭式的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习是极为有利的,未来的计算机科学家也许就会从这千千万万个孩子中诞生。即使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计算机科学家,但是这个过程中,孩子也不仅能学会编程的技能,更能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为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但是如果没有,刚好孩子又对电脑、手机智能工具拥有非常大的兴趣,去试着让孩子接触、学习少儿编程,在玩的过程中去学习和创造,也未必不可一试。而探究如何借助技术让儿童成长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也正是少儿编程技术发明者和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