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褐斑的方子,我又找到一张!滋阴、解郁、清热,已经过验证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医宗己任编》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继续给你说说,中医应对黄褐斑的事儿。

为啥总说这个事儿?因为关注的读者太多,总有人在后台问我。

来吧,你把下面这张方子记下来:

熟地黄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牡丹皮10克,柴胡12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栀子10克,丹参15克,泽兰10克,益母草10克,制香附10克,白僵蚕10克,每日一剂,水煎取药汁200毫升,每日2次口服。

这种方子,是我近些年在研究中医单验方的时候,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看到的。具体的,是刊载于2009年的《河北中医》。我觉得,它挺有借鉴意义,所以就保存收藏起来。

咱们先来分析一下这张方子。分析完了,我们就知道它的用意了。

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这六味药放在这里,你熟悉不?应该很熟悉了。它就是六味地黄丸的配伍。六味地黄丸干啥的?答案是滋肾阴的。对不对?

再看,这里还有柴胡和香附。这两味药,是行气解郁的东西。应对的,是患者肝郁气滞的局面。

再看,这里有一味栀子,这是清热的东西。

再往下看,这里有当归、白芍、丹参、泽兰、益母草。这些是养血、活血、凉血的东西。对不对?

这么一看,用此方的人,应该是肝肾阴虚、肝郁气滞、瘀热互结。我这么说,没问题吧?

好了。这个状态,就成了不少黄褐斑患者的真实状态。

首先,很多人发现,自己这个黄褐斑,是中年以后越来越明显。人过四十而阴气自半。中年以后,肝肾阴虚,这是一个大的发展变化趋势,非常明显。

阴虚,必然生热。热灼血络,患者就容易面部长斑。

这还没完。肝肾阴虚,水不能涵木,所以肝木之气就受影响。肝不能保持其条达之性,于是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日久,必然化火生热。同时,气滞则血瘀,气不能帅血而行。血瘀和热邪互结,患者脸上就容易长斑。

如此说来,这类人脸上长斑,是很正常的事儿,对不对?

这类人的表现,其实也非常典型。这就是,舌红少苔,或舌有瘀点,脉象弦细或细数,平时心情有些急躁,遇事容易情感波动,总是被不良情绪所干扰,同时又可能伴随盗汗、手脚心发热、身上烘热、口苦口干、胁肋胀痛、便干、腰膝酸软和耳鸣等症候。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多见的。

这个时候,就得滋补肝肾之阴,疏肝解郁,清热化瘀。上文医案里的配伍,基本是面面俱到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方解,前所述,我不再重复。

其实,这张配伍,是一张古方的化裁。这就是源于清代《医宗己任编》的滋水清肝饮。它的原始组成,就是熟地、山药、山萸肉、牡丹皮、茯苓、泽泻、白芍、栀子、酸枣仁、当归、柴胡。功效,就在于滋阴养血、清热疏肝。

用此方加减治疗黄褐斑,算是临床新用之一。实践者之一,是当时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医学附属医院的杏林同仁。他们用此类方药治疗黄褐斑36人,有效率超过91%。这则经验在当年被刊发以后,迅速在业内得到重视,效仿者不计其数。

文老师,把这个东西科普出来,加以解读,目的就是让大家对这种疗法,有所了解。我不能说,这东西一定适合谁。我只能说,它作为业界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得到过验证的,值得我们来借鉴和参考。专业的读者朋友,不妨好好研究,日后来提高临床。非专业的读者,你务必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在无法判断症候和方药是否相符的情况下,绝对不能贸然被应用。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