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职场上,如何优雅地批评他人?

 作者/Agnes

不想当厨师的医药工作者,不是好的化学家。

“金三银四”已经过去,很多HR和管理者却还在焦虑,为啥离职率仍未下降?

很多医药人在离职的时候都会找一些理由,譬如“能力不够啊”、“想另谋发展啊”、“想回到故乡发展啊”等等等等。但其实很多时候最直接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受不了上级变着法儿的挑“不是”。

忠言逆耳,很多时候,下属只要察觉到了“逆耳”,它是不是“忠言”已经不重要了。

批评总会充满攻击性,最容易激发人的对抗情绪。但其实很多时候,“批评”并不一定要逆着他人说,善于照顾对方的情绪和感受,往往能更好的改变其行为。

01

批评时,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

每当看到别人丑到天际的ppt、错字满篇的报表,而自己手头正一大堆事情要处理的时候,难免心里会满腔怒火。

但这个时候,更需要冷静下来思考,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他尽快修改好你需要的东西?还是要站在制高点,狠狠地怼他一番,来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本着前者的目的却做着后者的事情。

鲁迅曾在给一位学生的论文《罗素的话》评分时,看了一遍后,直接给出80分,并评论到:5分是你的能力,剩余75分是给罗素的。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很好的指明了该学生所犯的最大错误,这种幽默而无形的批评,充满柔性却又恰到好处。你需要让批评深入人心就需要在方式上下功夫。

02

理性批评也要讲方法

医药人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培训上,历来讲究一种模式,叫作“胡萝卜加大棒”。在给胡萝卜吃的时候总是会因为你指标、表现等因素而给你少几根,而在大棒伺候的时候,却总是手痒难耐,恨不得多锤几下。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交流手段,有些人常常一发不可收拾,让别人无地自容,颜面尽失,既达不到让人改错的目的,也不利于经营自己的人际关系。但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少管理者却贪图一时爽快,择时不吝使用。

很多下属在作汇报的时候,或因疏忽漏掉了一些数据,或因某些原因违背了规则,这些东西一旦曝光后,某些领导便会毫不客气的批评,甚至拉着一帮人一起来揪“辫子”玩。

药企管理上,一直奉行“西点军校”的方式,要求员工只问结果,不能找理由,但其实这套理论是针对员工的,作为管理者你得考虑过程,考虑后果,在各方面要避免那些有可能触及对方自尊心和隐私的方面,换一套委婉的方式进行劝说。

更何况,你用“军事化”方式来管理员工,但员工其实只是来你这里混口饭吃,发展得不错的话顺便分给你一口,又不是真正走向战场去卖命。

03

尝试着去淡化他人的错误

现在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地追求更高效、更快速的手段。

于是,不少药企在招人的时候都会向应聘者体现自家包容的态度,都会告诉他们:我们允许员工“试错”,借此想让整个企业能诞生一些创造性的思维。

可是呢?企业员工往往会因为担一些责任,负责一些新的东西,就因为很多意料之外的问题被抓住不放,在这种情况下,何来的勇气去试错?又何来的创新?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在为人处世中犯一些错误,如果无伤大雅,那就不必大动干戈,将错误无限放大,找一个闲暇时刻以幽默地方式提出来就可以了。有时候,甚至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这些小错误淡化了。你想要真正帮助别人,帮助整个团队,去想办法引导别人来听从你的建议就好了。

04

小 结

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委婉,西方那一套管理比较系统直接。

现在无论是时尚,还是设计,还是其他艺术表现方式都讲究中西结合,就连治疗方案,不少医院也给你整一个“中西医结合”(虽然没什么卵用),那么在管理上,作为领导为何不也试一试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方式呢?

培训和管理是一门学问,而非仅仅是将自己或他人一些好的经验拿来分享。如何去挖掘生活里的各种细节,来用到管理上,从而让一个团队不陷入死气沉沉的怪圈里,也是这个团队能有效产出的的一种保障。

思齐俱乐部——医药经理人自己的俱乐部

市场、销售、医学、SFE、培训......

更多阅读:

那些年,我们转发过医药行业里的“大道理”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医药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