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随笔:槟港蛙乡之忆

当年的红树林湿地,53年后,变成了建筑群,颇感沧桑。
仅存几家的老屋,荷兰时代色彩的洋房,堪称历史记载。
茂盛的九里香,也是日见其少,其花香味浓郁,花谢后结成小红果,也有香味,其黏液可以涂在指甲上,是小时候女同学的心头好。
赫然见到龙眼树,当地不产,毫无疑问它来自中国,由中国人飘洋过海带来。

马年期间,远在家乡印尼邦加槟港的朋友,不少通过电话、微信或WhatSapp与我互相拜年,他们也报告槟港热闹非凡情况,告诉我回乡客不少,也是飞机一票难求,而且价格浮动不少。

这不禁勾起我的乡愁,使我更加怀念槟港,那是自己自小时候至少年时代度过的温暖之乡,岂能忘怀?

提起槟港,首先的刻骨铭心之记忆是,那时每天上学走过的主干道:Jalan Kampung Katak(蛙乡路),它的景观,四周的房屋建筑,商店、咖啡店、小清真寺(Surau)、观庆牙科诊所(Dotor gigi Kon Khin)、横贯马路的河流、十字路口的交通警指挥岗,似乎历历在目。

虽然该路在苏哈托时代,因为政治原因,被迫易名为Jalan Jedral Sudirman(苏迪曼将军路),但槟港人仍然不改初衷,喜欢叫它老名字,反映人们的怀旧情怀,也是对历史的尊重。

我自己也是如此,每次乘车行过,总是看个不够,还觉得不过瘾,想找个机会下车,好好地走一趟,深深体味小时候那温馨宜人的时光。

2013年10月,我是当年二度来到邦加,终于找到机会,实行步行在Jalan Kampung Katak的奢望,看到历尽沧桑的它,已经面目全非,记忆中的东西日见其少,不免惆怅。

还好有几处地方,仍然六十多年不变,依稀见到当初的模样,也感释怀。

在一处带有荷兰时代标记的洋房老屋面前,竟然发现龙眼树,应该是几百年前华南籍华工或新移民,漂洋过海从唐山(当地对中国的称呼)带来的。可惜问到看门的印尼人,他对房主人的身份及龙眼树当地叫什么,却一无所知。

这家竟然有6部电单车,应该是写字楼还是什么?
面目全非的老街,既熟悉又陌生,更多的是后者。
这是一家小旅馆,下次来住这里吧,方便在街上漫游。
小时候好像没见到右岸的老房屋,不过看起来也有几十年光景了,也许是我回国后建的。
远处的移动电话发射塔,标志着时代的进步;河上竟然有几个人们搭建的钢骨简易桥梁。

对着面目全非的老街,既熟悉又陌生,更多的是后者,唯有无尽的的伤感与无奈。是的,谁让你远飞高走,一走就47年才回归,每年来1-2次,永远也补不尽的课。

当年穿过Jalan Kampung Katak,有条水流喘急的大河,水质也清澈,但现在所见已经异样,河水浑浊不堪,水流也平稳不少,缺少那奔腾涤荡的雄伟感觉。

记得河旁一处是一片红树林的湿地,孩提时代我们经常跑去钓鱼、抓螃蟹,玩得不亦乐乎。甚至后来开了一家单车铺,还需搭桥而至,现在湿地全然消失,代之于建筑物,而且一直延伸到后面一大片湿地。

它对岸的荷兰老牌百货批发公司Bersumej的仓库,过去从这里调出多少货源,供应小商店的销售,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但也为荷兰宗主国,带来了财富。现在其遗迹也不知所踪,这一切也令我怅然若失。

对比小时候的清静,现在马路非常烦嚣,一方面是人口增多,车辆剧增,另方面还是因为是当地唯一主干道。
依然见到一些老屋,不过也很模糊,竟然不知道哪里是观庆牙科诊所?
日间其少的老屋,也很美观,充满小时候记忆尤深的南洋情调。
做小生意的的印尼女子,徜徉在河边。
这条路过去也是没有的,不知通往何处,这次约了人时间紧,下次要去走一走探幽。

本文章来源:搜狐博客——春雨绵绵(香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