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阳华侨农场的归侨故事

日军佔领印尼棉兰市时期发给的“良民证”,名字是洪木龙(潮汕话) ,洪木粦是福建话。这张照片的复制品已在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展出。(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在棉兰“棉兰华侨总会附属第三小学”唸书参加少先队的照片。(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灾难深重的印尼归侨】

洪木龙自述:

1938年我出生在印尼棉兰老亚煜区,现称“苏加拉眉”(SUKARAME),那个年代是荷兰殖民政府统治印尼的时期,接着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日本军队侵占印尼的恐怖时期。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印尼首任总统苏加诺(SUKARNO)于当年8月17日宣布印尼独立,英国“联军”登陸印尼收缴日军武器之后彻出,荷兰殖民政府派军卷土重来收复失地,荷兰军队和印尼军民发生战争,在我居住的印尼苏北省棉兰市,一些没有组织没有纪律的印尼游击队员乘机抢掠华侨财物,杀害华人,在他们战败撤退时采取所谓“焦土抗战”战略,把华侨居住的一些城镇放火烧成一片废虚,手无寸铁的华人流离失所到处逃难成了难民……

1947年荷印双方谈判成立联邦政府,1950年印尼正式独立,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到了五十年代末印尼政府右派势力抬头,印尼政府开始出台一系列不利华侨的条例,执政当局和一些军人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排华、反华浪潮,在经济上排斥华侨,在政治上迫害华侨,打压华侨,使许多华侨生活陷入困境,人身安全没有得到保证。

1960年2月中国政府开始派船免费接收一部份华侨回国,称之“归国难侨”,另外有一部分华侨选择别的途径自费搭乘其他船只回国,称之“归国华侨”,二者合称“归难侨”,但习惯上人们只管把我们称为归侨,我们在国内生的子女称为归侨子女或“侨二代”或“侨眷”。

印尼归侨——有说不尽的历史。

为了安置印尼归难侨,政府于1960年2月创办双阳华侨农场。

01

印尼政府排华条例及相关事件

伟大祖国是海外侨胞最有力的靠山。(1959年12月12月1日《青年报》)

印尼应赔偿华侨损失。(1960年2月24日 《文汇报》)

印尼阻扰华侨回国竟至扣留拖鞋短裤。(1960年3月21日 《文汇报》)

1、印尼政府颁布“1957年第16号外侨税紧急法令”(1957年1月1日实行)。主要规定:居住在印尼的外侨,每次应连续缴纳三年“外侨税”,每年:(一)家长1500盾;(二)妻子及成年家庭成员750盾;(三)未成年家庭成员375盾;(4)延期交税每月加缴3%,并加息0.5%。

2、印尼政府颁布“1957年11月6日最高军事掌权者监督外侨教育第989/MT/1957号条例”及1957年11月13日的补充规定。此事至1958年7月全印尼原有侨校2000间,学生42.5万人,减少为850间,学生15万人。导致1100间侨校改为印尼民族学校。

3、印尼政府颁布监督外侨居住及旅行的“1959年第3号条例”(1959年5月9日起生效)。条例规定:凡被认为危害治安、风化或公众福利或不遵守为外侨而设的其他条例的外侨,战时掌权者有权禁止或指定他们在某一地区居住。违反者处以1-2年监禁或10万盾罚款。

4、印尼政府1959年11月8日颁布“第10号总统法令”,法令规定:在一级(省)、二级(县)自治区和州的首府以外的外侨小商、零售商必须在1960年1月1日以前停业……印尼民族企业家或合作社有权获得转让或接管外侨小商、零售商企业及场所,各地乡长可成立委员会接管。

5、印尼1959-1965年排华事件:

“第10号总统法令”禁止县城以上地区华侨小商贩、零售商营业,造成数十万华侨小商贩被迫停业,生活陷于绝境。许多地区的战时掌权者根据监督外侨居住地区和旅行的条例,用武力强迫华侨搬迁,并发生殴打华侨和开枪打死华侨的严重事件,事态进一步扩大到印尼各地,致使大批华侨流离失所……

1965年印尼发生“九.三0”事件后,在各地陆续发生大规模袭击和抢占华侨团体办事处和学校,捣毁、抢劫、焚烧华侨商店、住宅和财物。传讯、逮捕、扣押、殴打、绑架、强奸、杀害和勒索华侨,烧毁或撕毁中国国家领导人画像和中国国旗的严重事件。数以万计华侨倾家荡产,受尽折磨、流离失所……

6、印尼1960-1966年“同化运动”:

申请改换成印尼名字证书。(土生华人博物馆藏品)

为何更换姓名。(土生华人博物馆藏品)

1960年2月13日至6月25日,印尼的所谓“同化派”在《明星周报》连续发表文章,极力鼓吹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社交一切领域全面同化于印尼民族中,最终消灭华人原有的特性。“九.三0”事件后,“同化派”在政府支持下,大肆宣传、鼓励、说服、动员华人改名换姓,改奉伊斯兰教,与原住民通婚和过继给原住民等方式,促进民族同化过程。事后导致1966年6月1日印尼西爪哇苏加巫眉全市6662名华人集体举行改名换姓仪式,事后带动全国性改名换姓运动。

02

中国政府决定派船接应难侨回国

1、印尼排华事件发生后,1960年2月2日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和安置归国华侨委员会》。同年2月15日发出《国务院批转中侨委、农垦、粮食、商业、交通等十个部委“关于1960年接待安置归侨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国侨习字45号)。《通知》决定派船接运印尼难侨回国,并创办华侨农场,进行接待安置工作。1960年2月29日派出第一批四艘轮船接运2100多名难侨回国,接待船往返多次,截止五月底接运(待)归侨41677人,据统计1960年代几年内共有13.6万名华侨离开印尼回国。

2、双阳华侨农场接待安置印尼归侨共五批2944人:

(1)第一批380人,由庄荣谦、张石明、徐荣官带队,于1960年3月11日乘“芝加连加”号轮船从邦加汶岛出发,4月4日到达农场,安置在阳山管理区(下称管区)。

归侨们分批登上驳运,再转乘“大宝康”。(庄丽祥/图<翻拍>)来源东南早报)

当时就是这艘“大宝康”载回了他们。(庄丽祥/图<翻拍>)来源东南早报)

设在“大宝康”船里的通铺。(庄丽祥/图<翻拍>)来源东南早报)

(2)第二批700人,由林长耳、林石玉带队,于1960年4月27日乘“大宝康”号轮船,从石勒班让出发,5月10日到达农场,安置在坪山管区。

“芝加连加”(Tjitjalengka)号轮船。(网络图片)

(2)第三批792人,由邓玉清、林显德带队,于1960年6月1日乘“芝加连加”号轮船,从邦加勿里洞出发,6月27日到达农场,安置在阳山管区。

(3)第四批584人,由黄先生带队(该人到广州后另行安置),1960年7月11日乘“沙打拿”号轮船,从棉兰出发,8月11日到达农场,安置在阳山管区。

(4)第五批488人由戴金花、洪火树带队,于1961年4月4日乘“果戈利”号轮船,从巴厘岛出发,4月25日到达农场,安置在南山管区。同船回来的中国籍印尼人有:妮公皮杨、妮都荣、妮敦敦、妮不陆、妮利伯克、妮斯丽、妮罗查、妮布德利、妮江克林、妮沙扬(为了识别她们是印尼人,在名字前加一个“妮”字作姓)。

1、继上述五批归侨到场之后,农场还陆续安置零星回国的侨胞,他们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柬埔寨等国家。

4、1960年代初,有一部分归侨重新安置在福建省福清东阁华侨农场和宁化泉上华侨农场。1970年代以后又有相当部分定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1965年举行国庆阅兵仪式在双阳农场场部前球场阅兵后在农场办公楼拍的照片。(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1960年拍的双阳农场大景照片。(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03

接待安置越南难侨

被越南政府迫害驱赶的华侨。(网络图片)

1、越南政府1978年排华运动:

1955年中越两党达成协议,双方确认,旅居越南北方的华侨,在与越南人民享有同样权利的前提下,经过长期耐心的思想说服和教育工作,按自愿原则可以逐步转为越南籍公民。居住在越南南方的华侨问题则需要待南方解放后再由两国政府另行协商解决。1976年越南政府单方面宣布并采取措施,强迫南方华侨一律按吴庭艳统治时期非法强加华侨的国籍进行登记,并对保留中国国籍的华侨施加种种限制、打击。居住在越南北方的华裔公民(下称华人)也被剥夺就业和升学权利,被解除公职,取消军籍。华侨报刊、团体被迫关闭或解散。1977年在毗邻中国的北部边境省份推行“净化边境”政策,把大批移居越南的华侨、华人驱赶回中国。1978年发展为大批排斥和驱赶各地华侨、华人的浪潮。华侨被课以重税,开除工作,扣发口粮,注销户口,强制送往荒芜边远的“新经济区”。在南方则以“社会主义改造”为名,占有华侨财产。

明华轮接回的越南难侨。(网络图片)

对于越南政府的排华运动,我国政府多次派代表前往河内进行谈判,但皆无结果。此后,越南政府进一步驱赶华侨、华人,在此种情况下,难侨纷纷各自逃出,零零散散越过国界到祖国境内,然后由政府收留集中安置。到1980年被驱赶的华侨、华人达100多万人。

2、根据福建省侨办指示,双阳华侨农场派出关裕平、何美爱、何炳南等人参加福建省接待安置越南难侨工作。1978年9-12月,农场先后接待安置越南难侨4批次,共274人,分别安置在南山和阳山两个管区。

双阳华侨农场旧坊门。(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1960年接侨时在农场坪山管理区(管区)的归侨大食堂。(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阳山管区归侨土坯房。(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石头房。(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六十年代修建的水库。(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六十年代在阳江管区围垦海滩造田(水稻田是近期拍的)。(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九十年代归侨集资房。(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九十年代以后建的“侨居造福工程”楼。(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现为双阳街道办公处。(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南山巴厘村。(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归侨自建房。(图片由洪木龙提供)

双阳华侨农场隶属于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全镇面积28.5平方公里,人口 1.4万,其中包括来自东南亚十几个国家的归侨、侨眷3000余人。双阳镇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距泉州市区仅10公里,距324国道及泉厦高速公路西福入口仅8公里,32米宽的洛江大道横贯境内,朋山隧道的开通,公路网络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尤其是“大泉州”战略的实施,双阳的区位优势将更为突出。

双阳华侨农场于1998年改制后,省、市、区各级领导给予极大的支持,并赋予一系列优惠政策,省政府批准设立双阳华侨经济开发区,享受“省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整个双阳镇也纳入泉州市和洛江区中心城区的发展规划盘子。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又修订出土地、税费等方面的让利和扶持优惠措施;并对投资者实行“一个窗口”办事、“一条龙”服务和“一本证”收费等服务制度,为前来双阳投资的有识之士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同时双阳华侨农场的旅游资源优势独特,作为东南亚归侨,侨眷聚居地,拥有丰富的热带岛国民俗风情,集休闲、娱乐、风味小吃、名果品尝、亚热带风情体验为一身,在泉州乃至福建都是颇有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并与此结合的双阳万亩龙眼洋、阳江副食品基地等特色。在适应“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特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把双阳镇建成“泉州一流,福建著名”的东南亚风情大观园。

(印尼归侨洪木龙先生编、印尼归侨萧思坚先生提供协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