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不是减父母责任!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都有这种特质!
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
秋季开学后,“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教育部提出了3个不允许:
1. 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初中年级从不同学科实际出发,可适当安排一次期中考试;
2. 不得以任何名义设置重点班;
3. 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不少家长朋友都有了明显的感受,老师们开始少布置甚至不布置作业了,校外的许多主科培训班也关停了,孩子们放学回家后,有了更多的个人时间。
同样,不少家长也开始有些担忧:
不布置作业、不公布成绩,孩子们学得怎么样,家长们实在很难掌握情况,要是到大考前才发现孩子学习的问题就晚了。
为此,家长们纷纷感叹:双减之后,家庭教育养成的孩子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既要让孩子自由,更要让孩子自律!
自律是什么呢?
通俗一点来说,自律就是一种自控力,即克制自己想要做某件事情的冲动。
经常会有家长抱怨说:“孩子上学要催,做作业要守,玩电脑玩一天,看电视目不转睛,自觉性太差了,总以为读书是为别人读的一样。”
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是无数家长头疼的问题,很多孩子不自律就是从小时候学习写作业开始的:
明明作业还没有完成,但总是管不住自己,要先玩一会儿,翻箱倒柜找吃的,看电视,玩手机,实在不能再拖了,就奋笔疾书,草草了事。
渐渐地,这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也会体现到学习上来,学业跟不上老师,学习不自律,最后考不上好大学,也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俗话说:一个人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不自律的大人,不自律变成了懒散习惯,也逐渐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研究表明,孩子3-6岁时,85%的性格、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会在这一时期初步形成,在7-12岁时,85%-90%的性格习惯便已完全形成。
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十分紧急且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在孩子的性格、习惯尚未形成时,家长有必要做一些干预,来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提高孩子的自觉意识和独立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呢?
以下几点建议供家长们参考一下。
(1)帮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
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给孩子做了很多计划,监督他按计划完成,但只要自己不注意或者没有守在一边,孩子就偷懒了。
这是因为孩子是被逼着自控的,自身没有自觉,就做不到真正的自律了。
我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这是培养自律意识的关键。
针对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父母可以找一些跟学习习惯有关的互动游戏,通过给孩子布置一些趣味任务,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爱上学习。
(2)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
不自律的孩子都有拖延的坏习惯:爸妈还没有催第三遍,再玩一会儿;作业后天交,明天再写……
什么事情都要拖一拖、等一等,不到最后一刻不着急,总是推迟应该完成的事情,拖拉磨蹭。
事实上,孩子拖延的原因,我们之前有分析过,大家可以去看看《为什么偏偏你家的孩子爱顶嘴?父母也要反思!》另一个原因就在于:孩子欠缺时间管理的能力。
想要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就需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的管理时间、高效的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父母可以先让孩子遵循自己的喜好,去做个计划表,督促孩子按自己给出的计划表来完成。
当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安排和计划时,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有所提高,慢慢地,对自己时间的把控和管理能力也就提高了。
(3)帮助孩子树立守规则的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为孩子树立好规则意识,父母要做到以下几点:
约定好的事情就要去做到;
做好的计划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不能无条件无底线地满足孩子的要求,适当地延迟满足;
在可控范围内,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图片
自律,让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梦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教会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养。
作为父母,想要培养出自律的孩子,自己首先就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成为自律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