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的藩王谋反,总要杀掉一个下属祭旗,否则不敢起兵
东晋被刘裕灭掉后,中国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这是一段混乱不堪的历史,北方先后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而南方也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政权。朝代的频繁更替,意味着国家的不稳定,很多藩王借机起兵,也想尝尝黄袍加身的滋味。
比如南朝时,海陵王刘修茂、竟陵王刘诞、巴东王萧子响等起兵反抗朝廷。在起事之时,他们都要杀掉自己的一个下属祭旗,否则实在是难以发泄心头之恨。刘修茂杀的是杨庆,刘诞杀的是蒋成,萧子响杀的是吴修之。这些人并没有什么名气,杀他们只因都是一个官职——典签。
说起这个官职,其实是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史书有的记载是五品,有的记载是七品,反正在朝廷正式官僚体系中都不记载名字。而且,他们是藩王的下属,理论上来说是从事文书之类的工作。
然而,典签与其它的藩王幕僚不同,他们都是由朝廷分配给藩王的,实际上是一颗钉子。在南朝时,让高门士族出镇各州,皇帝实在放心不下,生怕让已经尾大不掉的他们实力更加膨胀。让寒族去出镇各州,又因为声望不够而难以管束。这样,在南朝刘宋起,就想到了以藩王出镇,以寒族监督藩王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理论上来说,藩王是各州的统治者,然而实际上,藩王却受到了名为其下属的典签限制。典签不但可以处理一切政务,而且还能够限制诸王的权力,甚至包括饮食起居这种私人生活的事情,都被典签所管理。在清人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就记载了典签的权力:
齐制,储王出镇,其年小者,则置行事及典签以佐之,一州政事以及储王之起居饮食,皆听命焉,而典签尤为切近。
这并非虚言,典签制度形成于刘宋,在南齐时达到顶峰,《南齐书》中就记录了典签是如何凌驾于藩王之上的。武陵王萧晔与典签赵渥之关系不睦,赵渥之回京述职之前就扬言要换掉他,后来果真做到了。
邵陵王萧子贞想吃熊掌,这对于藩王来说并不是难事,然而他的厨师却对他说,因为典签不在,这事情做不了主,有也不能给他吃。
酉阳王萧子明想给自己老师、侍读鲍僎寄封信,可就是因为典签吴修之不同意,这封信就送不了。
最可悲的是南海王萧子罕,他出镇琅琊,就想在自己的地盘去玩一下,这都被典签姜秀拒绝。堂堂王爷,就为这事情对自己母亲哭诉:我过的生活和囚徒有什么区别?(儿欲移五步不得,与囚何异)
典签之所以这么嚣张,被人称为“签帅”,背后仰仗的势力就是皇权。囚禁藩王算什么,有人曾经评价:
诸王无罪,而一时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浆,签帅不在,则竟日忍渴。诸州但闻有签帅,不闻有刺史。
这还不算,但凡朝廷有所表示,要清楚藩王的时候,典签往往成为了杀人的利器。萧鸾篡位当上齐明帝后,为了巩固权力,杀死了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宗室王爷。其中在外地的藩王,往往都是不费一兵一卒,由当地的典签完成。
鄱阳王萧锵刚刚准备反抗齐明帝,就被他的典签得知消息而杀害。巴陵王萧子伦才十六岁,典签华伯茂接到齐明帝的命令后,以一杯毒酒鸩杀了他。建安王萧子贞听说自己被齐明帝盯上,吓得躲到床底下,典签柯令孙将他搜出,萧子贞以王爷之尊下跪求饶,仍然被杀。
说了这么多,这应该就解开了本文开篇的那个疑惑:为什么藩王起兵要杀掉自己的典签了。因为这些人实在是心腹大患,平时受够了典签的气,起兵之前自然要将他们祭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