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读书笔记196:《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 人民邮...

第1章  生活中的心理学

1.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2.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

3.心理学的第一个任务是对行为进行精确的观察。

4.一些因素在个体内部起作用,比如基因构成、动机、智力水平或自尊。这些内部决定因素叫作机体变量。就人类而言,这些决定因素是所谓的秉性变量。而有一些因素在外部起作用。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5.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范畴,它们通常是依次发生的:形成想法(发现)然后去检验它(验证)。发现的背景是研究的开始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观察、信念、信息和一般的知识,人们形成一个新的观点或者对于某种现象形成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思考方法。

6.科学要求对任何结论持有开放的、批评的和怀疑的态度,直到它已经被独立的调查者所接受。保持开放性有两个目的,首先,它使得真理保持一种暂时性特点,随时准备接受新的数据的修正;其次,开放性使得研究者愿意去评估一些重要现象的陈述,而这些现象是他们个人所不能相信和接受的。

7.验证的背景是把证据拿来验证假设的研究阶段。

8.科学的方法是通过将错误降低到最小,提出可靠的归纳等方法来收集和解释证据的一般的程序集合。

9.在科学研究的数据的收集和分析阶段主观性必须被降低到最小,人们用程序的保障措施来增加客观性。

10.观察者偏见:是由于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导致的错误。通常,人们看见的、听到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11.心理测量的目标是产生可信和有效的发现。信度指心理测验或实验研究得到的行为数据具有一致性或可靠性。结果具有可信性指在相仿的测验条件下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效度:指研究或测验得到的信息精确地测量了研究者想要测量的心理变量或品质。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12.心理学的重要目标是理解遗传与环境两类影响因素是怎样达到平衡的。

13.一个人的自我主观感觉良好的基线水平,即个体毕生所体验到的幸福感的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遗传性。

14.研究者们认为,环境事件引起幸福感围绕平均水平变化的程度,是生来注定的。

15.基因密码没有特殊指向性,正如一个人个子高,未必就是一个好的篮球手一样,而就算一个人是女性却未必能生育孩子。还要记住,基因型表达还需要环境条件的呼应。基因或环境都不能单独决定你是谁或你会变成那类人。

第4章  感觉

16.感觉适应是指感觉系统对待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17.经常触摸你所关心的人,并且鼓励他人抚摸你,这不仅感觉良好,而且对你和他人的健康有好处。

第5章  知觉

18.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19.知觉的作用是使得感觉有意义。

20.把感觉信息组织到一起使你有连续的知觉的过程总称为知觉组织过程。

第6章  心理、意识和其他状态

21.人类意识是在与其演化环境中最敌对的力量——其他人类个体竞争的熔炉中锻造出来的。人类心理最初也许只是一组对抗捕猎者的防御措施和一种更有效开发资源的手段,最终逐渐演化成为我们祖先的社交倾向。

22.从一种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因为意识帮助个体明了环境信息并在计划最适宜和有效的行动中使用那些信息,所以它才可能演化。在很多时候,你会面临感觉信息负荷过大的情况。威廉·詹姆斯描述了大量信息轰击感受器就像“混乱的光亮声音”从各个方面困扰着你。意识可以通过3种方式澄清这种极大的混乱,帮助你适应你的环境。首先,意识对你所察觉的和你所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意识的这种限制功能滤掉了多数与你即刻目标和目的无关的信息。其次,意识完成一种选择储存功能。在所有感觉输入流被知觉加工为小量可识别的模式和范畴时,意识允许你选择性地储存你想要分析、解释并对将来起作用的刺激。意识通过选择一些,忽视另外一些,允许你将事件和经验按照个人的需要分成相关的和无关的。意识的第三个功能是让你基于过去的知识和对不同后果的想像来终止、思维、考虑不同的方案。这种计划或执行控制的功能使你能够压抑那些与道德、伦理和实践要求冲突的强烈愿望。

23.你对现实的个人建构是你基于你的一般知识、过去经验的记忆、当前的需要、价值、信念和将来目标对当前情境的独特解释。因为每个人对现实的个人建构已经从对独特输入的选择中形成,所以他或她会更注意刺激环境中的某些特征。当你对现实的个人建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时候,你的自我感就具有了连续性。

24.现实的文化建构是由特定一组人群的多数成员所分享的思考世界的方式。当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发展了一种与文化建构相适应的现实的个人建构,它会被文化所肯定,同时也肯定文化建构。这种对现实的意识建构的相互肯定称为共识效度。

第7章  学习与行为分析

25.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26.当一个环境事件与另一个事件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生这种类型的学习称为经典条件作用,一种由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之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27.行为分析家认为,任何持续发生的行为都由强化所致。

28.打孩子不是一种适当的或有效的为人父母技术。有些情况下,要想迅速终止孩子令人讨厌的行为,惩罚可以成为惟一的办法。研究表明,惩罚应满足一些条件。惩罚应该:迅速而短暂;在反应出现后立即执行;在强度上要有限制;是对特定的令人讨厌之行为的反应,而决不能针对个人特点;在反应发生的情境上要有限制;包括罚款而不是给予皮肉之苦。

29.当你来到这个世界时,仅有少数初级强化物,比如食物和水,其强化特性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的中性刺激渐渐与初级强化物联合在一起,现在它们作为条件性强化物而对操作反应起作用。事实上,大量的人类行为很少受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初级强化物影响,而大多受各种各样的条件性强化物影响。金钱、分数、赞许的微笑、小星星,以及各种地位的象征性标志,都是影响你们的大多数行为的有效的条件性强化物。

30.普雷马克原则是指,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也就是,在通常情形下出现概率较高的行为)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

31.随着时间的推移,“习得的行为也会向着本能行为漂移”。他们称这种倾向为本能漂移。

32.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这就是观察学习。认知通常以期待的方式进入观察学习。

33.在下列情况下,所观察到的榜样行为最具影响力:

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得到了强化的结果;

榜样被看成是正面的、令人喜爱和尊敬的。

榜样和观察者的相貌及特点具有可知觉的相似性。

观察者因注意榜样的行为而得到了奖赏。

榜样的行为可以看到并且很突出——榜样作为清晰的形象,从与其相竞争的人物背景中显现出来。

榜样的行为是在观察者所能模仿的能力范围内。

第8章  记忆

34.我们把记忆定义为存储和提取信息的容量。

35.事实上,记忆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可以使你有意识地通达个人的和集体的过去。但记忆的功能远不仅限于此,它还能使你每天的经验具有连贯性。

36.加工水平理论认为,信息的加工水平越深,它存入记忆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加工涉及越多的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那么记忆效果就越好。

37.编码特异性原则表明提取的背景应该匹配编码的背景。

38.在非常广泛的情景下,呈现在“中间”的信息记忆最美。

39.关于元记忆的研究认为人们通常对自己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有很好的直觉。

第9章  认知过程

40.认知是各种形式的知识的总称。认知既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认知的内容是指你所知道的——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记忆。认知过程是指你如何以一种让你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这些心理内容。

41.信念偏见效应——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能为之构建一个合理的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正确的,而把那些他们不能为之构建合理现实世界模型的结论,判断为是错误的。

42.所谓心理定势是指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它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然而,当旧的思维和行动方法在新的情境中没有价值时,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的质量。在一个问题解决情境中,当你发现自己灰心丧气时,你应该后退一步,并且问自己,“我过去所获得的成功正在让我的思路变得过于狭窄吗?”你应该尽量通过考虑更宽范围的过去的情境和过去的解决方法,使你的问题解决变得更富有创造性。

43.可用性启发法易于使用的信息。这个启发法有意义,因为许多时候,来自记忆的可用信息将导致精确的判断。

44.当你基于代表性启发法做判断时,你假设如果一个东西具有一个范畴成员的典型特点,那么,它事实上是那个范畴的成员。这种启发对你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它抓住了这样的思想,即人们利用过去的信息来对当前类似的情形进行判断。那是归纳推理的本质。

第10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45.心理测量是用来检测人们的能力、行为和个性特质的特殊的测验程序。心理测量通常是指对个体差异的测量,因为多数测量都是确定在某一特定维度上,某人与其他人如何不同或相似。

46.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与其他事物一样,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

47.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成分性智力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斯腾伯格认为,有三种成分对信息加工是至关重要的:(1)知识获得成分,可以用于学习新的事实;(2)操作成分,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技巧;(3)元认知成分,用于选择策略、监控认知过程以达到成功。经验智力是指人们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新异的或常规的问题。情境智力反映在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上。它包括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选择合适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你的需要。

48.情绪智力可定义为四个主要成分:

准确和适当地知觉、评价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运用情感、促进思考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情感、有效地运用情感知识的能力。

调节情绪,以促进情感和智力发展的能力。

49.基因越相似,其IQ值越接近。被一同扶养的人的IQ值极其相似。

50.有研究者对IQ遗传性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他们得出的结论认为,大约有50%的IQ变异是由基因造成的。但更为有趣的是,遗传性随年龄而增长:在4—6岁时遗传性为40%,到了成年为60%,到了老年为80%。

51.造成IQ差异的并不是种族,而是在我们的社会和大多数国家中,与种族有关的经济、健康和教育资源。

52.创造力是指就特定环境而言,个体产生新异的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53.存在一种准备模式,高创造力的人通常会在他们希望有所成就的领域中很多年来获得专业知识。存在一种内在动机的模式,高创造力的个体从事他们的工作,是因为他们能从所创造的事物中得到快乐和满足。

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

54.坚信婴儿生来并无知识与技能,经验(或曰人类的学习)在婴儿洁白无暇的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这种观点最早由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称之为经验主义,它将人类的发展归功于经验。经验主义者认为,指导人类发展的是人在被教养过程中所接受的刺激。反对经验主义的学者有法国哲学家让·雅克·卢梭,他坚持先天论,认为天性,也就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进化产物,塑造了儿童的发展。

55.许多生理变化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因为不使用。

56.社会和文化环境与生物学意义上的老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一生中的每个阶段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奖赏。

57.艾瑞克·艾里克森提出个体必须成功地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冲突或危机。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有八个发展阶段。如果个体想要成功应对后面发展阶段的冲突的话,就需要在特定的阶段充分地解决这个主要危机。在艾里克森提出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儿童需要通过与看护者之间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伴随着运动的发展和语言技能的出现,儿童探索和操作物体(有时是与人交往)的能力扩大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安全的自主感和成为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的感受。在学前期结束前,养成了基本信任感的儿童能够主动产生智力或运动行为。儿童首先培养对当前的环境的信任,然后培养对自己的信任。父母对儿童自己主动发起活动的反应方式要么促进了自主感和自信感,这是儿童下个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要么导致儿童产生内疚感,使他们感到没有能力进入成人的世界。到了小学阶段,儿童准备系统地发展各项能力。努力追求这些技能使儿童感到自己有能力。但是,一些儿童更多地是作为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或者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以致产生了自卑感,导致他们无力去面对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要求。艾里克森认为青春期阶段的基本危机是要面对不同人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在这种混乱中发展自己的正确身份(同一性)。成年初期的危机是解决亲密和孤独之间的矛盾,即发展对他人做出充满情感、道德和性的承诺的能力。做出这种承诺要求个体克制一些个人的偏好,承担一些责任,放弃些许隐私和独立。下一个重要的发展的时机是在成年中期,它被称为是再生力。30-40岁时,个体把对自己和伴侣的承诺扩展为对整个家庭、工作、社会以及后代的承诺。成年后期的危机是自我完善和绝望。对以前阶段危机的解决使成人可以回顾往事而没有遗憾,可以享受一种完整感。如果以前的危机还没有解决,愿望仍没有实现,那个体会有挫折感、绝望感和自卑感。

58.儿童的基本生存取决于与他人形成卓有成效的关系。社会化是一辈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技巧、态度和动机被塑造得符合特定社会认同的要求。

59.家庭是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化塑造者和调节者。

60.与提供社会支持的成人建立安全依恋可以使儿童学到很多亲社会行为,使他们能承担风险,冒险去探索新环境,去寻找和接受人际关系里的亲密。

61.儿童气质和父母行为相互影响,产生出诸如依恋等发展结果:父母改变儿童多少,儿童就改变父母多少。

62.与富有爱心的成人结成密切的关系,这是儿童健康成长和正常社会化的第一步。

63.在一项对10名年龄在1—3岁的受虐待儿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儿童不能对一个伤心的同伴做出适当的反应。当一个孩子不安和哭泣时,儿童的正常反应是关注、移情或者伤心。然而,这些受过虐待的儿童很可能会表现出恐惧、生气或者是身体攻击。

64.对青春期的传统看法是把它看做是人生的一个独一无二的骚动阶段,处于这一时期的个体有着极其不稳定的情绪、不可预测和困难的行为:风暴和压力。

65.他们(心理学家)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极其动荡是青春期正常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种动荡反而是发展受约束的一种表现。安娜·弗洛伊德就写道,“青春期的正常是通过不正常表现的”。

66.在艾里克森对人一生的描述中,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发现一个人真实身份。

67.有从青春期开始,同伴在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上才能够与父母竞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青少年逐渐确定他们发展中的身份的社会因素,决定他们要成为哪种类型的人,以及要发展哪种关系。

68.由于同伴成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青少年对被拒绝的焦虑也越来越多。

69.事实是,青少年通常与父母和朋友谈生活经历的不同方面。比如青少年表示他们最可能与父母,而不是朋友,谈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好。而与朋友他们最可能谈论约会和性。

70.在成年时期,社会关系和个人的成就占重要地位。

71.艾里克森认为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及首先承诺的能力。它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并且往往要牺牲一些个人偏好。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艾里克森的假设:社会亲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72.研究指出,异性恋和同性恋维持长久关系的策略是一致的:两种类型的个体都试图通过分享任务和活动来保持与对方的接近。

73.孩子的出生常常会威胁夫妻的幸福感。孩子的出生可能促使丈夫和妻子在性别定向上更加传统。妻子可能感到照顾孩子的负担过重,丈夫感到供养家庭的压力。总的结果可能是,随着孩子的出世,双方都发现婚姻关系变得消极了。

74.对于大多数异性婚姻的双方来说,婚姻满意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是与青春期孩子的冲突。

75.现在有大约2/3的婚姻是以离婚结束的。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维持不幸福婚姻往往更为不幸。

76.婚姻关系对男性的影响不显著。但是不满意的婚姻影响了女性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77.为什么女性更多地受到不幸婚姻的影响?研究认为,女性更多地试图去治愈破裂的婚姻,相反,男性则更多地逃避冲突。女性更倾向于忍受他们的丈夫。

78.选择性社会交互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更多地选择能够满足自己情绪需要的伴侣。Laura Carstensen认为选择性交往是人们调节情绪体验和保持身体活力的现实选择。当你到了老年,你将选择那些能够提供给自己直接的情绪上的支持的个体,以保护自己对亲密感的需要。

79.再生力的前提条件:发展良好的男人的其他生活方面十分稳定,这就使他们可以将资源  转向外面,指向下一代。

80.大多数老年人带着某种程度的成就感回忆自己的生活,这种感觉从成年的最初几年开始就稳定了。

81.很少有成年人带着失望来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多数老年人以整合的满意的感觉回顾生命历程——展望未来。

82.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社会意义上,这个社会都是不接受老年人的。

83.与生物学意义的性别不同,性别是指一种学习得来的,与性别有关的行为和态度的心理现象。性别认同是个体对男性化和女性化认识的程度,它包括对自己性别的意识和接受的程度。性别角色是指一个特定社会中被认为恰当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表现出最基本的男性和女性的差异。

84.一般说来,如果儿童从事与他们性别一致的活动,他们就更会受到父母的鼓励。

85.男孩的群体比女孩的群体更关注主导地位——谁对谁有决定权;女孩的群体一般更关心一致性而不是权力。

86.道德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87.劳伦斯·柯尔伯格通过研究道德推理而建立了他的道德发展理论。所谓道德推理就是指人们对某种情形下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所做的判断。

88.道德推理的最低水平是以自我的利益为基础,最高层的层次则围绕社会利益,不管个人收益如何。

89.许多被一般人认为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其实是由于不使用,而不是由于衰退。

90.你应该永远选择对你最重要的目标,根据这些目标来优化你的表现,并在通向这些目标的道路受到阻碍时进行补偿。

第12章  动机

91.理论家赫尔提出这样一个理论,即最重要的行为是由内驱力而激发的。按照赫尔的观点,驱力是一种内部的状态,它是对动物的生理需要做出的反应。

92.当你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享受这个活动本身的话,你就处于超越目的的状态。当你从事对你来说任何时候都重要的活动时,你就处于有目的的状态。

93.逆转理论认为你总是处于一种状态,而不能同时处于两种对立状态之中。

94.罗特认为,个体从事某一特定行为的可能性是由他达到目标的期望以及该目标的个人价值所决定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能够驱使人去做出正确的行为。

95.长期节制包含的心理效应会产生更多的体重增加而不是减轻。

96.有研究指出,当人们确实了解到有人属于同性恋者的团体时,他们对这些男女同性恋者的态度就不会十分否定;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一个人认识的男女同性恋者越多,他/她的态度就越肯定。

97.麦克莱兰与弗兰兹认为,当孩子的父母用严格的规则来喂养和照看训练他们时,孩子就会感到高度的成就压力。总的来说,早期的父母成就压力与孩子长大后的成就需要之间有一种正相关,而且经历过高成就压力的孩子比经历成就压力小的同龄人每年要多挣一万美元。

98.控制源倾向是一种信念,这种信念就是关于你的行动结果是取决于你所做的(内部控制倾向)还是取决于环境因素(外部控制倾向)。

99.你解释你成功和失败的方式能影响你的动机、心情,甚至是你完成任务的能力。

100.悲观的归因方式的焦点是认为失败的原因是内部产生的。而且,认为造成这种失败的不良环境和个人因素是稳定和整体性的。乐观的归因方式把失败看做是外部因素的结果,以及是不稳定的或可变化的和特定的事件的结果。当触及成功的问题时,这些解释就会反过来。乐观主义者对成功抱以个人内部完全稳定的整体性的信心。然而,悲观主义者把他们的成功归因于外部不稳定的整体性或特定的因素。由于他们相信他们命中注定要失败,所以悲观者会比别人想象中做得还要差。

101.组织心理学家试图用公平理论和期望理论解释和预测人们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是如何反应的。这些理论假定工人从事的是某些认知活动,如通过与其他工人的社会比较过程来评价公平性或者估计与自己的成绩有关的预期报酬。

102.公平理论假定工人被激励去维持与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公平或公正的关系,工人关注他们的投入(他们对工作作出的投资或贡献)及其产出(他们从工作中得到的回报),然后与其他工人的投入与产出进行比较。

103.实际上,当同事离开了他们表示不满的环境时,留下来的人往往会对工作不怎么卖力气了——他们消减生产来恢复公平的感觉。

104.期望理论假定当工人期待他们工作上的努力和成绩会产生理想的结果时,他们就会受到激励。换言之,人们会从事自己认为有吸引力(产生可喜的结果)和有成就的工作。期望理论强调三种成分:期望、有效性和效价。期望指一种感觉上的可能性,即工人的努力会产生一定水平的好业绩。有效性指这样一种感觉,即好业绩会导致某些好结果如回报。效价指对特定结果在感觉上的吸引力。因此当所有成分都具有比较大的可能性时就会产生高水平的动机,但是如果任何一个成分为零的话就会产生很低水平的动机。

105.一个要实现自我的人有自知之明,能理解自己,在社会中反应灵敏,有创造性,自然优雅,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挑战。

第13章  情绪、压力和健康

106.当代心理学家将情绪界定为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感觉、认知过程以及行为反应,这些是对个人知觉到的独特处境的反应。

107.达尔文将情绪看做是一种遗传得来的,对世界上一定程度的复杂情况做出反应的特定心理状态。

108.情绪来源于身体反馈的观点被称为情绪的詹姆斯—兰格理论(卡尔·兰格是和詹姆斯同年提出相同观点的丹麦心理学家)。根据这一理论,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他身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

109.当你拥有和产生情绪的情境相关的过去经历时——我以前遇到过这种威胁——你就无需再刻意对你的唤醒进行环境上的解释。这种主张被定义为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

110.情绪通过唤醒你对于正在经历或想象中事件的行动来完成它的动机功能。然后它会引导并维持你的行为直到达到特定的目标。

111.决定唤醒水平的关键是工作难度。对于困难或复杂的工作,成功完成它的唤醒水平位于连续体的较低一端。当难度降低、工作变得简单时,最佳水平——要使工作最为有效的水平——也会提高。这一关系被称为耶克斯—道德逊定律。它说明了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复杂工作的绩效降低,而简单工作的绩效随着唤醒的提高而提高。

112.因此,情绪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激励你前进——促使你向重要的目标迈进。由情绪环境引发的生理唤醒可以令你达到最高的绩效水平。

113.情绪对于礼貌有很大影响。处在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最为礼貌。悲伤情绪中的人们格外谨慎,不向他人提出直接或潜在的不礼貌的要求。

114.当个体处于最佳健康状态时,他们更愿意做出种种助人行为。

115.当个体回忆起他们曾经拒绝过别人的事实时,他们的情绪会变得更加消极。你的感觉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的情况如何。

116.当人们在处理和提取信息时,对于那些和当前情绪一致的内容会表现出选择性的敏感化,这时,情绪一致性处理就发生了。那些与一个目前的情绪相一致的材料更容易被发现、注意和深入加工,联系也更为细致。

117.情绪依赖性记忆是指在一定情境中,人们发现,如果他们当时的情绪和将事件上存入记忆时的情绪相同,他们更容易提取信息。

118.一个事件如果不仅是消极的,还无法控制、无法预测或暖昧不清,它就特别具有压力。

119.平均上,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更多挫折的孩子,其行为的进攻性和破坏性就越大。

120.应对是指对付那些被知觉为紧张或超过了个体资源所及的内在或外在要求的过程。应对可能包括行为的、情绪的或动机上的反应及想法。

121.压力调节变量是指那些可以改变应激源对于特定类型的应激反应的影响的变量。调节变量对于应激源给个体反应造成的一般影响起过滤或改变的作用。

122.进行应对的两条主要途径分别是是否直接面对问题——问题指向的应对——还是为了减轻压力产生的不适——情绪指向的应对。

123.一个有效适应压力的方法是改变你对于应激源的评价以及你对于应对它们的方式的自败认知。你需要换一种方式来考虑你的处境、你在其中的角色,以及在解释那些出乎意料的结果时所采用的归因方式。心理上应对压力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重新评价应激源自身的性质,一是重新组织你对于应激反应的认知结构。

124.社会支持的积极效果不仅表现在有助于对压力事件的心理调节上,它还可以促进个体从已确诊的疾病中康复并减少患者死亡的危险。

125.人格特质中表现出来的“毒性”最大的就是敌意。

第14章  理解人类人格

126.人格: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以及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127.特质是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128.阿尔波特将特质看作人格的框架和个性的根源。根据阿尔波特的理论,特质使行为具有一致性,这是因为它们将一个人对于各种刺激的反应联系并统一起来。特质可能作为一个中介变量,使一系列刺激和反应产生联系,而这些刺激和反应最初看起来可能彼此间几乎没有联系。

129.阿尔波特确定了三种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影响一个人如何组织生活。核心特质是代表一个人主要特征的特质,如诚实和乐观。次要特质是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征,对于食物和衣着的偏好是次要特质的例子。

130.阿尔波特将人格结构作为个体行为的关键决定因素,而不是环境条件决定个体行为。

131.五因素模型:

因素

双极定义

外向性

健谈的、精力充沛的、果断的/安静的、有保留的、害羞的

和悦性

有同情心的、善良的、亲切的/冷淡的、好争吵的、残酷的

公正性

有组织的、负责的、谨慎的/马虎的、轻率的、不负责任的

情绪性

稳定的、冷静的、满足的/焦虑的、不稳定的、喜怒无常的

创造性

有创造性的、聪明的、开放的/简单的、肤浅的、不聪明的

132.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人格特质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133.害羞:可以界定为一种在人际环境中使人感到不舒服和压抑的状态,它影响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和是否能顺利达到人生目标。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最显著的有日本和台湾,最低在以色列。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的。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于社会活动中的失败而屈从于权威,被认为是一种耻辱;而在以色列,由于冒险而被表面上责备一番,会被认为是一种鼓励。

134.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即内心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在弗洛伊德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决定的。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135.弗洛伊德将人类行为动机的来源归因为每个个体内都能找到心理能量。他假设每个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或者驱力,这些本能成为身体器官产生的张力系统。这些能量来源一旦被激发就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弗洛伊德最初提出两种基本驱力。其中之一是和自我生存相关的。另一个他称为性本能。

136.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137.固着的概念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弗洛伊德关于早期冲突会决定后来行为的观点。精神决定论认为所有心理和行为反应(症状)都是由早期经验决定的。弗洛伊德相信症状不是随意的,而是和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存在着有意义的联系。

138.在弗洛伊德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的驱力方式的不同引发的。为了揭示这种差异,弗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的两个不同部分——本我和超我——之间无休止的战斗,这种战斗由自我来调和。本我可以看做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所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特别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她)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当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衷来尽量满足两者需要。

139.压抑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过程,以免因不被接受的和/或可能引起危险的冲动、愿望或记忆而体验到极度焦虑或罪恶感。压抑是个体克服有威胁的冲动和愿望的最基本的自我防御方式。

140.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寻求表现的本我冲动与否定他们的超我要求之间的日常冲突中用来保护自身的心理策略。通过使用自我防御机制,个体可以保持满意的自我意象和受欢迎的社会形象。

141.自我防御机制虽然有用,但终究是自我欺骗。当人们过度使用时,会比解决问题产生更多的麻烦。这样做的后果是没有精力去有意义地生活或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

142.阿德勒认为,作为无助的、依赖的儿童,人人都会体验到自卑感。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与内部奋斗的矛盾。

143.荣格视健康的、整合的人格为对立力量的平衡,例如男性的攻击性和女性的敏感性。这种在动态平衡中补偿内部力量的人格观点被称为分析心理学。

144.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

145.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动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

146.罗杰斯建议,当儿童行为失当时,其父母应该强调他们不认可的是这种行为而非孩子本  身。

147.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制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了应付基本焦虑,个体发展出内部或人际的防御。人际防御引发个体亲近别人(过度顺从与自我抹杀)、对抗别人(攻击性、傲慢、自恋)和远离别人(疏远)。内部防御使某些个体形成非现实的、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并创造“追寻光荣”的行动来强化这种自我形象;同时,创造一个与这个光辉的自我形象相适应的僵化动作的尊严(骄傲)系统。霍妮认为人本主义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快乐,加强其内部人性中的建设性力量,支持他们不断走向自我实现。

148.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总强调个体独特的观点,这同时也是当前取向的观点。

149.班杜拉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由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刺激三者构成的复杂的互动系统。这三者中每一个都会影响并能改变另一个元素,并且这种影响极少是单向的。你的行为会受到你的态度、观念、之前的强化经历以及环境中可获得的刺激所影响;你所做的可以对环境产生作用,同时人格中某些重要的成分受到环境和行为反馈的影响。因此,交互决定成为班杜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50.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你的自我效能感会以多种方式影响你的知觉、动机和绩效。当你预期不能产生效果时你不会尝试采取行动或者捕捉机会,当你认为不够充分时你会逃避。

151.行为结果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和对环境的知觉。

152.社会智力是指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时期需要的专门技能。社会智力理论定义了以下三种类型的个体差异:

人生目标的选择:人生目标和任务的区别对人们是最重要的。

社会互动的知识:人们之间的区别还在于他们在社会任务和个人问题解决方面的技能上。

完成目标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各不相同的。

153.研究者们发现,寻求亲密关系的目标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在较高的亲密关系目标时,人们对关系的满意度很少受到他们在一起的时间长短的影响,无论共处的时间长短,他们报告的关系满意程度均较高。但与此相比,当共处的时间较少时,较低的亲密目标的个体之间的关系的满意程度较低。

154.詹姆斯将自我经验分为三个部分:物质我(与周围物质客体相伴随的躯体我),社会我(关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的意识),以及精神我(紧迫内在思想与情感的自我)。詹姆斯认为,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物都会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自我的一部分。

155.自我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心理结构,它引发、解释、组织、传递、调节内心及人际的行为和活动。自我概念包括几个部分,它们是:关于你自己的记忆,关于你的特质、动机、价值以及能力的信念,你最想成为的理想自我,你预期要扮演的可能自我,对你自己的积极或消极评价(自尊);以及关于别人怎么看待你的信念。你是根据对自己的了解及信念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156.黑兹尔·马库斯和她的同事将可能自我定义为“我们非常想达到的理想自我,也是我们可能达到和害怕实现的自我。”

157.一个人的自尊是对自我的概括性评价。自尊对思维、情绪和行为都有强烈的影响。低自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描述为对自我的偏低肯定。然而,当被试还要对他们的评价划出上下限时,低自尊被试的波动幅度更大。和高自尊被试相比,他们的自我感准确度较差。

158.男性有更强的保护自我免受威胁的倾向。

159.当人们知道结果要公开的话,采取自我妨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160.高自尊者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有进取心和冒险者形象。低自尊者展现出的是小心、谨慎。这种态度的目的是公众面前的表现,这就是其中的关键。

161.全球大约有70%的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

162.个人主义文化鼓励对于自我作独立的解释,“要达到独立这个文化目标,需要把自我看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其自己内部的全部技能,包括想法、感受和行动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组织和赋予意义,而不是依靠他人”。集体主义文化鼓励对于自我作互相依赖的解释,“体验互相依赖使得个体需要把自我看作周围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并且要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她感受到的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人的想法、感受和行动的影响的”。

163.人们对压抑的自我进行宣泄能带来更大的自我接受。

164.人格测验可以分为客观测验和投射测验两大类。

第15章  心理障碍

165.女人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及其对她们感受的意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集中注意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女人的反应风格偏向于思考和回味,倾向于过度集中在自己的问题上,这增加了女性对抑郁的易感性。

166.对于每一个成功的自杀,可能会有8—20次的自杀尝试。每9分钟就有一个青少年企图自杀;每90分钟就有一个青少年自杀成功。与年轻女性相比,年轻男性尽管试图自杀的次数较多,但成功率却是年轻女性的4倍以上。

167.青年人的自杀通常的情况是,它发生于内部混乱和外部痛苦的最终阶段。

168.埃德温·施奈德曼说,“自杀是在看上去似乎不可忍受的和不可解决的痛苦中混乱和受限制的心灵的一种绝望的孤注一掷的行动。”

169.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的(慢性的)、不可变的、不适应的感知、思维或行为模式。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对与他们打交道的人的动机表现出一贯的不信任和猜疑。患有这种病的人怀疑别人想要伤害和欺骗他们。他们能够从无害的情境中找出隐藏的不愉快的含义。他们认为朋友或配偶总有一天会不忠实于他们。表演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过分情绪化和寻求注意。有这种病的人希望自己总是注意的中心。如果他们不能成为注意的中心,他们就做一些不适宜的事情去争取成为注意的中心。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有一种夸大的自我重要感,被成功或权力的想像所占据,需要持续的赞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持久的缺乏责任感,不遵守法律,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说谎、偷窃和打架是常见的行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对于他们的伤害行为不会感到羞耻或者后悔。这些行为的特征是藐视他人的权利。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常与其他病理状态共病。

170.分离性障碍是一种身份、记忆或意识的整体性扰乱。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的是看到他们的行为,包括情绪、思维和行动受到自己的控制。对于这种自我控制的感觉来说,头等重要的就是自我感——自我在各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认同感在时间和地点上的连续性。

171.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从前叫做多重人格障碍,是一种分离性心理障碍,指两个或多个显著不同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个体之中。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其中一个人格占支配地位,主导这个人的行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通俗地被称为分裂人格。在DID中,每一种显现出来的人格都与原来的自我有显著的反差。每一个人格都有独特的身份名字和行为方式。(《24重人格》就是讲的这么一个故事)

172.在精神分裂症的世界里,思维变得没有逻辑性,概念之间的联系遥远而没有明显的模式。幻觉经常发生。妄想也是常见的,语言可能变得不连贯。情绪可能会平板单调,没有可察觉的情绪表达,或者表现的情绪对于当时的情境不适宜。心理动力行为可能紊乱,或者身体姿态变得僵硬。

173.被拒绝的期望可以引起被拒绝。

第16章  心理治疗

174.对心理障碍治疗涉及以下四个主要的目标:(1)诊断。(2)提出一个可能的病因学(问题的原因)的看法。(3)提出对于预后的看法。(4)确认并进行治疗。

175.心理治疗包括四种主要的派别:精神动力学、行为、认知和存在主义——人本主义的治疗。精神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性是由人的内部的未能解决的创伤和冲突而造成的。精神动力学派的治疗师采用“谈话疗法”治疗心理障碍,通过这一方法,治疗师帮助个体把外显症状与内部未能解决的冲突联系起来,并引导其产生领悟。行为疗法认为治疗的对象应是本身失调的行为,必须对行为进行矫正。认知疗法试图通过个体对问题的自我陈述重建其思维方式。这种认知的重建可以改变个体对于困难的理解和认识,使个体有能力应付问题和困难。传统的存在主义—人本主义治疗学派强调人的价值。治疗的方向直接指向个体的自我实现、心理成长,指向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提高个体选择的自由度的方向。治疗更为关注的是改善健康人的心理功能,而不纠正处于严重失调的个体的症状。

176.精神分析: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创立,是探索神经症、焦虑个体内心的无意识动机和冲突的深层的、长期的治疗方法。心理分析的治疗目标是重建个体心灵内部的和谐,增加本我的表现机会,降低超我的过分要求,使自我的力量强大起来。

177.弗洛伊德认为当某些人的生活经验对他们良好的生存状态构成威胁时,个体就会压抑这些记忆,即把其从意识之中驱逐出去。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尊重那些被压抑的记忆,通过宣泄把他们找出来。

178.行为治疗家主张异常行为如同正常行为一样是习得的,即是通过基本的条件作用原理和学习原理学习到的。行为治疗主张应用条件作用原理和强化原理去矫正那些与心理障碍相联系的非适应性的行为模式。

179.社会学习疗法通过让来访者观察榜样的行为被奖励的情况来矫正其问题行为。

180.那些与更小的孩子一起玩的儿童能够有机会在没有威胁的情境下锻炼和发展自己的领导能力。

181.认知治疗通过改变来访者对其重要经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有问题的情感和行为。这类治疗的潜在假设是,人们所想的内容(认知内容)和他们如何去想(认知过程)是造成异常的行为模式和情绪困扰的原因。

182.告诉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你自己相信自己应该做什么,你就会那样去做,这就是认知行为矫正法最基本的假设。

183.按照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者对人性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缺乏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以及缺少重要的人生目标等导致了觉的存在危机。

184.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个体处于连续变化和成长的过程之中。尽管环境和遗传对此有一定的制约,人们还是可以通过创造自身的价值,对自己的将来进行自由选择,并且坚持自己的选择。然而,伴随着这种选择的自由而来的是责任。

185.来访者中心疗法始于一种假设,假设认为所有人都有基本的自我实现的倾向——即实现他们的自我潜能。此疗法基本的治疗策略就是承认、接受并澄清来访者的感受。这些是在一种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氛围下完成的——即接受和尊重来访者而不对其进行任何价值判断。

第17章  社会过程与关系

186.社会心理学研究思维、情感、知觉、动机和行为如何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试图了解处于社会背景中的行为。社会背景就像一块绚丽的画布,人们在这块画布上描绘社会动物的活动、优点和弱点。广义而言,社会背景包括对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符号的表征;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活动和相互作用;行为发生的场景;以及在给定场景下制约行为的期望和规范。

187.社会角色指一个人在给定情景或小组发挥作用时,人们期待他做出的一套由社会界定的行为模式。

188.有些规则以外显方式表述在符号里,或者明显地传授给孩子。其他规则却是内隐的——人们通过在特定情境中与他人的交往而习得这些规则。

189.在新情境中你可能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这正是因为你感觉不到规范,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为人处事。

190.群体成员一般能估计出自己可以走多远,否则就会体会到群体的强制力量,感受到痛苦的3R:嘲笑,再教育和排斥。

191.群体中的规范一旦形成,它们自身就倾向于永久存在下去。

192.个人的独立性会随着个人知觉与群体错误判断之间的差异量增加而增加。

193.与群体成员单独决策相比,群体倾向于做出比较极端的决策。

194.贾尼斯创造了群体盲思这一术语,用以指决策群体具有过滤掉不中意的观点使其保持一致,尤其是让它与领导的见解一致的倾向。

195.基本归因错误描绘人们在考察某些行为或后果的原因时高估倾向性因素(谴责或赞誉环境)的双重倾向。

196.自利性偏差引导人们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于自己,否认或者推托自己失误的责任。在很多情境中,人们倾向于对成功做倾向性归因,对失败情境性归因。

197.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关于某些未来行为或事件的预测对行为互动改变很大,以至于产生预期的结果。

198.有研究指出,自我实现预言事实上对于低成就学生的生活影响最大。

199.在预测行为方面,态度有一个属性:可获得性——态度客体与一个人对该客体的评价的联系紧密程度。研究显示,当态度很容易获得时,行为更可能与态度保持一致。

200.当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的时候,他们就比较容易获得。当态度比较经常地反复听到,那么态度也会比较容易获得。正如你所期望的,你越是经常地形成对某种事物的态度,你就越容易获得这种态度。

201.当你的态度是基于若干不同类型的信息时,你的态度可能会随着时间而急剧变化。

202.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菲斯廷格提出来的。认知失调指某人在做出决定、采取行动或者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信念、情感或价值的信息之后所体验到的冲突状态。

203.失调具有激励力量——它推动你采取行动减弱不愉快的感受。失调程度越大,减少失调的动机就越强。

204.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一个人表现出在事后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忙于自我说服,改变态度的方式首先在于改变行为。

205.自我知觉理论是由贝姆提出的,它确定了行为激活态度的其他情形。根据自我知觉理论,要推测你内在的状态(信念、态度、动机和感情)如何或者应该如何,你要感知你现在正在怎么做,要加快过去在给定情境中你是如何做的。你利用那些自我知识反过来推测你行为最为可能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

206.支配人们经验的规则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当某人为你做了些事情,你也应该为他做些事情。这被称为互惠规范。实验室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小的恩惠也能引导被试反过来给予比较大的恩惠。

207.在一些研究中,那些同意接受较小请求的人,接下来更有可能同意接受较大的请求。这通常被称之为登门槛技巧。

208.人们喜欢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东西。

209.人们往往会喜欢他们能密切接近的人。

210.与你类似的人能够给你一种个人获得证实的感觉。

211.你倾向于喜欢那些你认为喜欢你的人。对于那些给自己“喜欢”的人,人们通常也回报以“喜欢”。你认为某人喜欢或者不喜欢你本身能促成这种关系成为现实。

第18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

212.具有利他精神的男人被女性优先选择。

213.当你对他人产生移情时,这种感情就会产生一种提供帮助的动机。

214.责任分散:当有不止一个人能够在紧急事件中帮忙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假设其他人会或应该帮忙——于是他们自己就会退缩或不帮忙。

215.冲动性攻击是个体对情境的反应,是由情感驱动的人,最激烈的反应为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是有目标指导(攻击是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和认识基础的攻击。研究证实,那些对别人具有较高工具性暴力倾向的个体,常常有一套独特的人格。例如,有冲动性攻击倾向的个体通常具有较高的情绪反应,即对一系列情境有很强的情绪反应。相反,有工具性攻击倾向的个体,往往对暴力有比较积极的评价。

216.暴力随着失业的增长而增长,但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当失业率太高的时候,暴力又开始下降。研究者指出,人们对于失业的过度恐惧限制了由挫折所导致的暴力倾向。

217.温度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在夜间或凌晨的几个小时(也就是说,晚上9点到凌晨3 点)中最明显。当温度变得非常热的时候攻击行为反而下降。

218.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厌恶)和消极信念(刻板印象),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

219.在所有人中,那些没有偏见的个体对人们之间的差异不太注意。那些在一致性趋向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更倾向于造成这样的观点。

220.服从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与情境有关的变量,而不是人格的变量。

221.老兵们说对于一个士兵来说,最重要的武器不是他手中的枪,而是他内心对敌人那种根深蒂固的憎恨。

222.剧作家汤姆·斯道帕德:“每一个出口都是进入另一个地方的入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