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仙氏家族(上)
宁 国 仙 氏 家 族
高生元
微信版第840期
宁国仙氏聚居地——“仙家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名仙霞村。村落地处宁国市东南、皖浙边陲,是宁国市云梯、杨山及安吉县章村镇、临安市於潜镇通往宁国市区的必经之地,周边盛产毛竹、元竹、山核桃、中药材等农副产品,自古即皖浙边界较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北宋末期河南汤阴县人先柏龄,太学生,官宣州佥判。“先”姓,出自晋公族先氏。先柏龄曾预言“靖康之难”。后来果如其言,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大举攻宋,靖康二年(1127)攻陷宋都汴京(今开封市),掳走徽宗、钦宗,北宋灭亡。高宗赵构于建炎二年(1128)三月,念其忠勤,赐与敕诰,称之“驭民以安,养亲惟色……曰廉曰孝,不愧昔贤”。高宗皇帝以为柏龄如同“仙人”,因而赐姓“仙”。清《康熙字典》在解释“仙”字曰:“又姓。柏龄生二子:仙立、仙本。
仙立,字绍初,建炎初年(1127)护高宗南渡,因功进封殿前都虞候,不久转武毅郎。绍兴五年(1135)随从岳飞镇压杨么起义军、攻破剧盗戚方,屡立战功。高宗欲赠以宝玩丝绸钱币诸物,仙立谢绝道:“臣以犬马微劳荷国厚恩,常惧无以报,今复有所赍予,非臣敢当”,皇上愈加称赏,又感其父预言如操左券(喻事有把握),进而赐姓仙氏,授官玺,敕领惠州刺史(食邑700户)。仙立仕至右武大夫、殿前司统制,卒葬杭州西湖北之九里松。
仙立子仲友,字辅仁,武举出身,仕至武经大夫和宣州、歙州、广德军三郡都巡检使,镇守孔夫关,因闻孔子曾结庐关西长安山下(一名朗山,位于仙霞村落上首),故追慕孔圣人而卜居长安山下,遂为宁国仙氏始祖。仙仲友卒于官邸,葬宁国县云梯茅里,今为云梯村钟鼓岭组。
自宋、元、明朝以至清康熙、乾隆、嘉庆朝,《仙氏族谱》凡八次递修,内容详备。至道光戊戌续修,及至咸丰岁不幸遭“洪杨”之难扰害数载,数千仙氏人丁锐减,不足十之一二。故生卒、嫁娶、葬所一时难以确定。直至光绪丁酉年(1897),举合族遗存人员,合力查找、登记,越二年,于庚子岁(1900)阳春三月,族谱告竣。谱列十四卷,卷之一为新序,旧序,凡例,家规,修谱名目,领谱字号,卷号,目录,排行字派。
卷之二为各房世系。
卷之三至卷之十为各房历代世表。
卷之十一为敕命。仙时忠、仙客谨、黄孺人崇祀乡贤缘由。邑侯仙公(克谨)遗爱碑记。建安仙侯(克谨)生祠碑记。仙客谨重修儒学记。重修房村口立马桥碑记。建安令公仙侯学田碑记。大中丞仙公捐金置隆平学田记。重建度门寺记。重建奥渡桥记。鼎建禄青桥碑记。鼎建乐善桥记。重修望仙桥碑记(两篇)。重修冷渡桥碑记。重建乐善桥碑记。仙大中丞创置役田碑记。仙氏捐资置义田义塾序。袁淑人洡。仙廷榜等人墓志铭。仙客谨墓志铭。诰封孺人汪太君墓志铭。邑令梁中孚作烈女传。
卷之十二至十四为画像、像赞、墓图,朗山仙氏村图、祠堂图。后跋。
仙氏字派,从十四世始设排行字派:长、如、志、宗、尚、廷、汝(克)、守(作、之)来、祖、贻、基、德、大、孙、徵、祚、世、昌、臣、昭、启、云。
自仙柏龄始,仙氏已传承至38世。
惇孝悌 父母之恩,昊天罔极。故孝者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虎狼知有父子,禽鸟亦知反哺,而况人乎?古人事亲处常处变,皆有其道,备载经史,垂训炯然。古之人,同乡共井者,尚相友,相尚,相扶持,不啻家人父子,而亲睦成风,矧本族乎。凡为子者,当讲究体行承颜、慰志致敬,尽诚以事父母,必如古之圣贤,然后无忝子职。
崇祭祀 人之所贵敦本崇源,范先生节要以奉先一篇为首《礼记》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封内山川,大夫祭五祀,士庶人则祭其祖先。近世风俗多奉神袛,而少祀祖先。士庶人不祀祖先而祀神袛,失礼大大矣。神袛岂享不孝者之祀乎?今后尔等须依文公家礼,立神主牌位,祀奉先灵。倘家道不给,宜于父母忌日,按时祭拜,不失子孙之孝思,亦合后人知所仿效。孔子曰:祭之以礼。此之谓也。
立品行 礼仪为立身之节,廉耻为物躬之闲。从来决礼仪之防而坏廉耻之维者,此品之所以曰流于卑下也。夫谨好恶节嗜欲端,性情慎出入者,一秉以中正之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上之虽不能为圣贤,下之亦不失为端方之彦。庶纲纪以肃廉,隅以饬取与以严明教以端,庶可以列于士君子之林矣。
教诗书 古之掇巍科擢高第者,孰非教读诗书之明验与。然世之读诗书者,岂必尽掇巍科擢高第而后读书云尔哉。夫说礼乐诵读诗书者,在家则为孝子,在朝则为忠臣。进不负苍生之望,退不失大儒之规。读圣贤书则必以圣贤自待。彼掇巍科擢高第者,亦复几人,是有命焉,不可侥而致也。古人云,读书所以明心,所以见性,要不失为名教中人斯已矣。
表节义 节义者,天地之正气。木类得之为松柏,石类得之为金玉,人得之为贤哲,皆不可不章也。有真孝出乎天性,而自矢其志者,非特一家之光,乃邦国之光。宜公举之,以俟旌表,殁则祠祀之。有为夫子守节,历数十年之苦者,皆堪维持世教,风化后人者也。子孙当求旌扬,以志不朽。
定生理 居家以治生为先,庶民生理惟士农工商。若生理不治正,孟轲所谓救死不赡,奚暇知礼义?吾宗为父兄者,须量子弟材质,俾于四事(即士农工商)中各治一业,以为俯仰之资,不可纵其游惰。如力足以自给者,天资聪明,须专志读书,亲贤友善,以立身扬名,显亲荣祖,生理之上也。次之,为农、为工、为商,各随其资,莫非生理。或有家贫之甚,质美而可读书者,限于贫不能给者,各宗长劝其本房兄弟给助之,无使失所可也。但不可为僧道,不可为衙门隶卒,以玷辱祖宗。
励臣职 君臣之义通于天地,凡族有登科第、跻膴仕者,自当实心报效。虽一命之奇,务为忠良,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若汉关西杨氏,世称清白,子孙可也。其不仕者,居王土均王臣也,各当奉公守法,钱粮丁役,依限输纳。期为良臣,毋得肆意拖延,影射飞诡,上罹官刑,下累族。尝语曰:公事完,心便宽。因完公事而经营家计,自是高见,切宜识之。
和乡党 古者,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其中萃而处者,初非一姓。先王犹使之相保、相爱、相葬、相救、相赒、相宾,况我族一姓之人乎。奈人各有心,间有坐视不劝,暗作主唆者,不胜南枝北风之感矣。今吾族中有阙也,相与弥缝之;有灾也,其相与匡救之。和气相商,礼仪相接,共成雍睦之风,咸宜谨凛。时为子弟训。
急赋税 守法之族,必知急公;秉礼之人,先备官税。盖君恩浩大,取民不多,唯正之供,酌有定数。一年一纳,从无额外之征。遵限遵期,何有催科之役。彼拖欠者未获蠲免,徒取敲责,能早完者,岁以为规,终身无辱。吾族士庶,甚无尘饭,吾言而不听也。
崇俭约 俭美德也,礼与其奢也,宁俭圣训昭然。近世富贵之家,往往競以奢侈相尚,甚者一日累万钱之贯,一铺耗经岁之粮。不知作法于俭尚,惧其奢,作法于奢可乎。今后,凡饮食、衣服、家宅、纳聘、嫁女及寿宴、丧祭、待宾之类,俱以简约相尚,但无失之太啬耳。推而至于毋侈言以招尤,毋侈行以招辱,皆俭意也。皆可垂范后人者也。我族子姓宜遵行焉。
仙氏家训规范做人的准则,通俗易懂,方向明确,易于养成良好的家风。
明成化丙戌年(1466),仙志昂奉例出米350石,运赴通州仓。仙克瑾晚年在家乡“立义仓、建义塾、建桥梁、设义冢、置役田”。仙作砺在故乡“赒恤贫苦、敦睦宗姓、济困扶屯、散财焚券,种种美善颖不胜书”。明清以来,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为仙氏家风之大端。
康熙己丑年(1709)无赖顽梗肆掠乡里,仙祖绅“缉其渠魁”,乡里机务莫不兴利除弊。康熙辛卯年(1711)闹饥荒,民掘草根为食,仙纶来(作砺第三子)会同兄仙云来、仙和来及侄仙祖德、仙祖谟,捐谷数百石赈之。庚午年(1690)、乙未年(1715)、雍正辛亥年(1731)、乾隆戊午年(1738)、己未年(1739)大祲,仙氏均捐粟赈饥。
仙志睿、仙客谨、仙作霖、仙作砺、仙和来、仙纶来等捐资建“同人、乐善、禄青、义坞、望仙、澳渡、冷渡”诸桥,方便行旅。仙纶来,仙作砺第三子,字王言,邑廪生父卒,继志好善。康熙辛卯(1711),岁大饥,民掘草根为食。纶来同兄云来、和来,侄祖德、祖谟,捐谷数百石赈之。乙未岁(1715)又饥,复倡议如前数。捐金建桥多座。及没,乡人私谥曰贞懿先生。
优良的家风、家训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仙氏家族在优良家训的熏陶下,达到了“家和”,达到了“万事兴”,达到了家族的繁荣昌盛。
(作者系宁国市退休教师,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宁国市青龙乡葛氏家族(上)
宁国市青龙乡葛氏家族(下)
霞西镇白茂村落暨汤氏家族(上)
霞西镇白茂村落暨汤氏家族(下)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