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琵琶行》是部编版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的第三首诗。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每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单元要求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并尝试写作文文学短评。

《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属于乐府诗。该诗叙述琵琶女的故事,述说自己的人生遭际,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学习时,需要学生注意琵琶女与诗人境遇的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重点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歌,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对作者白居易也不陌生。就该阶段的学生而言,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学生首次接触长篇叙事的古典诗歌,有畏难情绪;该诗中还涉及到古代一些音乐名词,对学生的学习可能也会造成阻碍。针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应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畏难情绪;教学时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量力而行。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人论世,了解白居易及诗歌创作背景。

2.诵读诗歌,积累字词、文学常识、文言知识。

3.梳理诗歌的叙事脉络,把握诗歌的结构。

第二课时

1.注意琵琶女与诗人的境遇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欣赏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3.学习本诗运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梳理诗歌的叙事脉络,把握诗歌的结构;

2.注意琵琶女与诗人的境遇相通之处,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感慨。

【教学难点】

1.欣赏本诗中音乐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解题

(一)琵琶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二)行

:是古诗的一种体裁,南宋王灼《碧鸡漫志》解释说:“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云:“体如行书曰行。”从唐人歌行体的风格来看,所谓“行”,就是那种流走自然,可歌可唱的诗篇。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主要特点有:

①篇幅可短可长。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有一百二十句,《琵琶行》则有八十八句。

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

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

④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拓展资料:

诗歌中的歌、行、吟、引的区别

首先,这四者都是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吟”、“引”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音节和格律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这四种的具体共性及区别如下:

1、共同特点:

①从词调上来看,“歌”、“行”、“吟”、“引”均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

②从音韵节奏上来看,这四者的音韵节奏上押韵都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

③从表现手法上来看,除了多使用比兴外,这四者还采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2、区别

①从叙事手法上来看,“歌”和“行”多数篇幅比较长,且多为叙事,“吟”和“引”多数篇幅短且多为抒情。

②从情感方面来看,“歌”像现代散文随笔—样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行”多重记事,而“吟”多慷慨激昂。

三、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下邽(guī)(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晚年寄情山水。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相关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

四、课文朗读,整体把握

1、听朗读音频,完成以下任务

(1)注音。将难点字词注音,圈点勾画出易错的音节。

(2)释义。将课文中重点字词勾画出来(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3)文言常识积累

预设:

(1)注音

湓浦口(pén)   铮铮然(zhēng)   倡女(chāng)   贾人(gǔ) 悯然(mǐn)

轻拢慢捻抹复挑(lǒng niǎn mò )        霓裳(ní cháng )     间关(jiàn)    幽咽(yè)

银瓶乍破水浆迸(zhà bèng) 裂帛(bó)    东船西舫(fǎng)     一曲红绡(xiāo)

又闻此语重唧唧(chóng jī)  杜鹃啼血(xuè)  迁谪(zhé)     浔阳(xún)    荻花(dí)

江浸月(jìn) 六幺(yāo) 转轴(zhóu) 管弦(xián)     钿头(diàn)       敛容(liǎn)

慢捻niǎn    虾蟆(há)   教坊(fāng)       银篦(bì)      阑干(lán)

嘲哳(zhāo zhā)     呕哑(ōu yā)

(2)释义

①古今异义

明年秋®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于是创作。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铁骑突出刀枪鸣®古义:突然冲出。今义:鼓出来,出众地显露出来。

秋月春风等闲度®古义:随随便便。今义:寻常,平常。

暮色朝来颜色故®古义:容颜。今义:指色彩。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纪大了。今义:兄弟排行第一的为老大。

整顿衣裳起敛容®古义:整理。今义: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副词,以前。今义:朝前。

②一词多义

(1)是

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指示代词,这)

②自言本是京城女(判断动词,是)

③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2)言

①自言本是京城女(说)

②感斯人言(话)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言语)

④凡六百一十六言(字)

(3)数

①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

③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④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4)为

①因为长句(写,创作)

②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

③为君翻作《琵琶行》(给,替)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以为,认为)

⑤慎勿为妇死(为了)

③词类活用

①遂命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②江州司马青衫湿(形容词用作动词,被打湿)

③歌以赠之(名词作动词,作歌)

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⑤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⑥浔阳江头夜送客(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⑦梦啼妆泪红阑干(名词作状语,在梦里)

(3)文言常识积累

①关于“歌、行、吟、引

②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其他表示降低官职的词还有谪、贬、放、左除、左降、左转等。

司马:古代官职名称。西周始置,掌管军政和军赋,位列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汉武帝时,罢太尉,设大司马。到唐朝时,为军事主官的僚属,各州置司马,名义为郡守之佐,实为闲职。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③江州司马青衫湿

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旧唐书·高宗纪》中有对官员品服颜色的详细规定:“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这一规定极其详细,使九品之官服色各异。当时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等级身份、大小官员的品秩序列都有所规定,从此正式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当时社会上穿紫袍者煊赫,着青衫者寒酸。由“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便知白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唐诗中还有许多此类以服色代指人物者,如“雪中退朝者,朱紫尽诸侯”(《白氏长庆集·秦中吟十首·歌舞》)。

③初为《霓裳》后《六幺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名,相传为唐玄宗所制。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会吹拉弹奏各种乐器。相传,李隆基曾经梦见游月宫,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李隆基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可是怎么也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有一次,李隆基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李隆基命令乐工排练《霓裳羽衣曲》,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在宫廷中专门建立了一个梨园(后泛指唱戏的地方)排练。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白居易称赞此舞的精美道:“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五陵年少争缠头

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

2、朗读序文部分,并思考问题

(1)朗读序文

①齐声朗读诗歌序文的部分。请同学用自己的话说出本诗创作的背景。

预设:

在贬谪(元和十年)后的第二年秋天,诗人白居易在盆浦口这个地方,送别客人。忽然,一艘船上的琵琶声,令诗人驻足,于是向琵琶女提出邀请弹奏一曲。在了解琵琶女的身世后,白居易想起了自己贬谪之事,不由心中悯然,心中感伤万千,于是写下这首《琵琶行》,赠予“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琵琶女。

②思考:这则小序有什么作用?

预设: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的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写作基调。

追问:那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同学们可以根据这段序文推测出来吗?

引导:同学们可以看看序文的第一句话:“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还有倒数第二句话:“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从中我们可以想得到,诗人是被贬谪到九江郡这个地方的,诗人此时的心境应该是“凄凉”“苦闷”“压抑”或者是“忧郁”的。

如果同学们还没体会到诗人的苦闷、忧郁的心境的话,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段历史,即白居易被贬的原因。

(2)背景补充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其创作背景作者是诗序中已经大体说明,需要补充的是诗人被贬的原因。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拥兵自重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已经离开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真实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还写了大量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得罪可许多权贵。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有助于理解诗人这首诗当中的压抑与苦闷)

3、朗读正文,概括内容

(1)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用七言概括每段内容。比一比哪个组概括得更加契合诗歌内容,文字更加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预设: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

②江心聆听琵琶曲

③曲罢自述身世苦

④同病相怜感慨多

⑤重闻琵琶青衫湿

4、梳理诗歌叙事脉络

同学们都已经将这首诗歌听读了一遍,自己也读了一遍,相信大家对本诗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现在,请同学们分别将序文部分与正文部分的叙事脉络写出来,看看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

预设:

序文脉络:(左迁司马)®江头送客®闻京都声®(问其身世)®弹奏琵琶®(自叙身世)®感言伤己®赠《琵琶行》

正文脉络:江头送客®(忽闻琵琶)®(暗问邀见)®弹奏琵琶®自诉身世®赠《琵琶行》®重闻衫湿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序文与正文的脉络基本上是一致的,序文对正文来说,就好像一个摘要,它将诗人要写的东西全都提炼出来,有益于读者更好的把握内容。

五、作业布置

背诵一、二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多次朗读了诗歌,将诗歌当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一遍,将每段的内容也用一句七言概括了出来,最后,我们还将序文与正文两部分的叙事脉络给整理出来了,发现了两者有着对应关系。在这节课呢,我们继续来学习《琵琶行》。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鉴赏诗歌,挖掘本诗当中的精妙之处。

二、精读涵咏,鉴赏诗歌

(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欣赏诗中音乐描写与景物描写的精妙;学习本诗运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鉴赏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

1、请一位学生朗读此段,并翻译句子,并试着鉴赏句子。

预设:

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

预设——学生在“主人下马客在船”——(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此处可能翻译不准

拓展延伸

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手法。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环境描写:“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

鉴赏:第一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第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接着,诗人选取秋天两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红的枫叶,白的荻花,来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说的环境描写一样,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人以真切感,可谓“境界全出”。(环境烘托气氛,给人凄凉、伤感)之后四句,叙写离情别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在最后的一句“别时茫茫江浸月”,也给人一种凄清、幽冷之感。

(二)鉴赏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在第一段,主客两人都在叹息有酒无乐,而在第二段开始,主客两人听到了来自江上的琵琶声。请同学们阅读诗歌,说一说,诗中共写了几次琵琶女的演奏?在书上标记出来。

预设:写了三次琵琶女的演奏

1.第一次演奏:

诗句®“忽闻水上琵琶声……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是诗中提到的琵琶女第一演奏,这是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从“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可看出,琵琶女弹奏之美妙(间接烘托,仿佛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之感)

第一次演奏的曲子的基调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明月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惨将别”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都是烘托它的。

2、第二次演奏:

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至“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是第二段的主体部分,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琵琶女的这次演奏情景,也是三次演奏中最精彩的一次。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部分,试着根据其内容、情感和音乐特点,将这次演奏划分为四个阶段,将每个阶段的诗句找出来;并说一说诗人在叙述这段演奏时运用的手法,以及琵琶女音乐演奏的特点。

提示:可分为四个阶段,前奏曲、欢乐曲、沉思曲、悲愤曲。

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②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③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④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音乐描写是全诗最具特色之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拟声词和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她弹奏的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环境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诗人借助环境烘托、渲染的形式,展现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及其弹奏音乐的震撼人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诗人没有直接写听者的热烈反响以说明琵琶女技艺非凡和乐声的感人至深,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的寂静无声,烘托精彩的琵琶演奏,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了。同时,景物描写侧面烘托浓重的氛围,与复杂的乐声融为一体,共同表现了琵琶女与诗人息息相通的复杂情感,那么地忧愤、哀怨、凄楚、苍凉,对整个音乐形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3、第三次演奏:

诗句:“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是本诗的最后一段,写琵琶女弦繁管急、凄切哀婉的演奏,写全场的人听乐而动容,写诗人泪洒青衫,无限感伤。

(三)鉴赏人物形象

琵琶女的演奏实为动人,令闻者落泪,但是“座中泣下谁最多呢”,唯有“江州司马青衫湿”,为什么诗人在听了琵琶乐之后,与其他人相比,他的感触最深呢?以致于泪满青衫?下面,我们就从两者人物形象上来分析,两者会产生的共鸣之处。

1、首先,请同学们找出与琵琶女身世、形象有关的语段,分析琵琶女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预设:

(1)语段

序文:“问其人,……委身为贾人妇”“自叙少小时欢乐事,……转徙江湖间。”

诗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2)分析

从“欲语迟”到“始出来”到“半遮面”,轻轻几笔,绘出琵琶女的羞怯情态。随后在第三段,琵琶女开始自叙身世。从“沉吟放拨”两句作为过渡,然后转入琵琶女“自言”的情景。先追忆往昔的繁华岁月,青春年少,貌美艺佳,倾国倾城,风光无限;继言时光流转,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颜衰老,以致“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复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只好在这秋江冷月之中独守空船,而每当“夜深忽梦少年事”,总是不知不觉地泪水纵横,梦断妆残。

(3)琵琶女的今昔对比(人生轨迹)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4)形象及其评价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的典型形象。

诗人采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对这一形象进行塑造。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琵琶女的身世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但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2、鉴赏诗人形象。找出与诗人相关的语段,分析诗人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诗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1)语段

序文:“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诗句:第四段“我闻琵琶已叹息,……为君翻作《琵琶行》。”

(2)分析

序文,诗人自己便提到,自己与琵琶女有着同样的遭遇,一个是貌美艺精的京都歌姬,一个是才华横溢的文人骚客,而如今同样沦落到江州此地。在第四段,写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琵琶女的身世,激起了诗人自我悲伤的情怀,发出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江城的僻远,环境的凄凉,娱乐的鲜少,独处的寂寞,凡此种种,皆为这偶然的相识所触发,千头万绪,一一涌向心头。

(3)诗人今昔对比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4)形象

塑造了郁郁不得志、孤苦惆怅、失意潦倒、雅好音乐、同情下层劳动人民的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别愁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恨。

3、通过分析诗人、琵琶女两者的身世、人物形象,同学们现在知道诗人为什么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继而发出“同是天涯沦落的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了吗?

预设:

琵琶女®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小结: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苦闷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三、归纳艺术特色

1.运用多种手法描摹音乐。

(1)比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③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琵琶女以情演曲:“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情景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2.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作业布置

熟读全诗,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