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世界》|| 陈仕华、张瑞彬: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
文章来源
作者:
陈仕华(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张瑞彬(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文章刊发:《管理世界》2020年第10期
文章主要内容
摘要:关于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个人层面进行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地位低的董事成员更可能会屈从地位高的董事成员。然而,根据群体层面的预期地位理论,在类似于董事会这样的群体中,成员地位来自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比较,并且成员地位高低取决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一致性预期,进而基于地位高低的一致性预期形成非正式层级。有鉴于此,本文从董事会群体层面基于预期地位理论研究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越高,董事成员发表异议的可能性越低;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程度越低、董事会成员之间互动程度越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董事异议的负向影响越弱。文章将预期地位理论应用到董事会决策行为的研究中,拓展了从董事成员相互影响角度研究董事会行为的现有研究。
关键词:董事会决策 非正式层级 董事异议
一、本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由于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组织,因此董事会决策问题一直受到公司治理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公司治理领域学者指出,要深入理解董事会决策,必须要关注董事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董事成员地位从中发挥的作用(Hambrick et al.,2008)。关于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个人层面进行研究,发现地位低的董事成员更可能会屈从地位高的董事成员意见(Veltrop et al.,2017)。不过,这些文献没有关注到董事会作为一个群体的情景:董事会作为一个群体,对公司重大战略问题进行集体决策(He and Huang,2011)。
如果仅从董事个人层面而不从群体层面考察地位对董事会决策的影响,似乎无法给出更为全面而准确的回答。比如,在一个由3名董事成员组成的董事会中,如果1名董事成员地位较低,2名董事成员地位较高、地位相当,并且意见存在分歧,那么那名地位低的董事成员该遵从哪位地位高的董事成员意见呢?这种情况就必须要从董事会群体层面才能给出更为合理的回答。根据群体层面旨在阐明地位在群体中作用的理论——预期地位理论,群体成员在群体中地位的高或低是相对的,来自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比较;群体成员通常会对群体中成员的地位差异形成一致性预期,这种地位差异的一致性预期形成了群体层面的非正式层级(Berger et al.,2014)。关于预期地位理论的研究表明,当群体存在清晰的非正式层级时,群体成员决策时发生分歧的情况较少(Van Dijk and Van Engen,2013)。
因此,为了探究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的作用,本文从群体层面基于预期地位理论(Expectation States Theory)考察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决策的影响,并对此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关于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作用的现有文献主要从董事个人层面进行研究,本文从基于预期地位理论从董事会群体层面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深化关于地位在董事会决策中作用的现有认识,而且为董事会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视角。
二、主要内容
根据预期地位理论,群体中成员会自发对群体成员之间的地位差异做出预期,这种预期地位差异通常会在群体成员中达成高度共识,从而在群体内部形成非正式层级(Berger et al.,2014)。群体中的非正式层级会影响群体成员之间的顺从行为——地位低的成员往往会顺从地位高的成员(Berger et al.,2014),因此会使群体成员之间发生决策冲突的可能性降低。根据预期地位理论的相关研究,当群体规模较大、群体成员更迭程度较大、群体成员互动程度较弱时,群体成员关于预期地位差异较难达成共识,群体非正式层级对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会被消弱。
与其他人类群体类似,董事会中也存在因董事成员之间地位差异而产生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当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较为清晰时,由于董事成员之间地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关于公司重要议案进行决策时,董事成员之间较不容易出现意见分歧。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程度越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互动程度越低时,董事会中的董事成员关于董事成员之间的预期地位差异达成一致性程度较难,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董事意见分歧的负向影响越弱。
为检验上述理论关系,本文以2008~2016年沪深A股全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公司—年度”的面板数据结构进行实证分析,以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为自变量,以董事异议为因变量,以董事会规模、董事会稳定性、董事会会议次数为调节变量。其中,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的度量步骤如下:首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现有文献主要使用的董事地位指标(董事成员的兼职数量、董事成员的媒体关注度、董事成员的政治关联)进行合成;然后,根据董事会中董事成员的地位合成指标计算Gini系数,以此系数衡量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本文使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更换因变量度量方法、更换自变量度量方法、随机效应模型、PSM配对、DID模型、横截面分析等方法对本文的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
三、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中国特有的董事会投票数据实证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越高,董事发表异议的可能性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规模越大、董事会成员稳定性程度越低、董事会成员之间的互动程度越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对董事异议的抑制作用越弱。
本文的政策建议如下: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清晰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能够减少董事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这可能有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效率。因此,董事会中的提名委员会在挑选董事成员时,企业要考虑到董事成员地位的影响,以及全体董事成员之间相对地位差异的变化,塑造适度的董事会非正式层级,以保证董事会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考虑到地位高的董事在董事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在董事会重要功能塑造方面选择由地位高的董事出任。比如,如果公司存在中小股东利益侵害问题,那么可以通过选择地位较高的独立董事进入董事会,让其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边际贡献与未来拓展
本研究主要贡献如下:第一,关于董事会结构特征如何影响董事会决策,现有文献主要关注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独立董事比例等正式结构,本文通过考察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研究董事会非正式结构对董事会决策的影响,丰富了关于董事会结构特征对董事会决策影响的现有研究。第二,本文研究董事会成员地位差异对董事决策的影响,丰富了从董事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研究董事行为的现有研究。第三,本研究将群体层面的预期地位理论应用于董事会的研究中。虽然也有个别文献(武立东等,2016)论及预期地位理论,但是关于董事会非正式层级的现有研究均未系统地梳理预期地位理论,并且一以贯之地基于预期地位理论探究公司治理问题。本文根据预期地位理论解释并实证检验了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决策的影响,为未来董事会群体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视角。
本研究未来拓展如下:第一,由于地位属于认知层面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关于董事成员地位的测量问题一直是公司治理领域面临的难题。虽然本文已经尽力开发较为有效的测量,但还是希望未来能够用更为精确的量表通过问卷调查或实验研究等方法进行更为有效的测试,以便后续开展更有价值的研究议题。第二,He和Huang(2011)、张耀伟等(2015)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越高,公司财务绩效越好。而本研究发现,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清晰度越高,董事成员之间发表异议的可能性越低。诚然,董事成员发表异议并不意味着董事会决策质量就会高,公司财务绩效也不一定就会变好。那么,董事会非正式层级通过董事会决策质量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呢?这也是值得未来进一步探究的重要议题。
文章刊发:
陈仕华、张瑞彬:《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对董事异议的影响》,《管理世界》,2020年第10期,第95~1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