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所写的这首词气魄雄伟,冠绝今古,被称为词曲之祖
在中国文坛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学体裁,其中诗歌是最重要的之一。唐诗是诗歌的巅峰时期,作为最杰出、最著名的诗人,李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他的诗歌也曾经受到过争议,但时间证明,李白的诗歌就是超凡脱俗的。可能很多人也会发出疑问,李白留下了一千多首诗,他写过词吗?
答案是肯定的,李白写过词,而且传说曾作词十余首,被尊为词之始祖。下面这首《忆秦娥·箫声咽》相传就出自于他的手笔: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我们先来欣赏这首词的内容,在词的上阕中,作者就开门见山地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它从箫声的悲凉凄婉说起,秦娥被箫声从梦中惊醒,此时还在深夜,一轮明月正挂在秦楼之上。秦楼之上的月亮,以及桥边年年如此的柳色,印染着灞陵桥上的离愁别绪。
在词的下阕,作者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情:遥望乐游原上的冷落清凉的佳节,再也没有当年的热闹景象,通往京城道路的音讯已经断绝。着音讯断绝,行人稀少,只留下西风轻拂着残阳,眼前的不过是汉家坟墓和宫殿。
从上阕之中,我们能理解的是一个女子对于爱人的思念,本来好像只不过是闺怨词。然而,在下阕之中,气势景观为之一变,词人将借景生情,又借古叹今,对于六朝兴衰之事的感慨油然而生。它的节奏转变得不快,但气魄相当雄伟。王国维称这首词“以气象胜”。
这首词中的气魄、气象,并不是通常理解之中的场面宏大,而是充满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博大深厚,沉稳大气,透露出悲古怀远的凝重,被认为是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整个社会凋敝的真实写照。词人从自己的家庭出发,写出了时局的动荡和落寞,与开元盛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纵观这首词,最为绝妙的还是在上下阕之间的变化。本来是一人之悲,一女之悲,却被作者以寥寥数笔,转变了另外一个角度。在封建时代,再有权力的皇帝,也不过是一捧黄土;再辉煌的盛世,到头来也只剩下了残垣断壁。这是逃脱不过的必然规律,如果说永恒不变的,唯有那匆匆流走的时光。
这首词的地位非常高,它是唐五代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并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它不仅意境高远,完全不同于某些词的莺歌燕舞,而且还完全具备了宋词成熟的格调。后来即便是宋词发展到巅峰时刻,也逃不过它所定下来的格调。
那么这首词,到底是不是李白所写的呢?其实,在唐朝的文献之中,并没有留下此诗的作者名字。在南北宋时期的邵博编写《邵氏闻见后录》中,首先提出此词是李白所做。邵博此人对于学术的考究非常认真,他推崇杜甫、苏轼,但对其缺点也并没有回避。有鉴于此,因此这个说法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此后,南宋黄升在《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便将此词收录于李白的名下。实话实说,证据虽然并不充足,但从此之后,并没有多少质疑之声,大概也是因为此诗的跳跃性和想象力以及悠远的意境,也只有李白才能做出来吧。再没有其它可靠材料被发掘之前,将作者定为李白也才能服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