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分享: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22)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并治第十二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

金匮要略释义与方解(22)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并治第十二

王东海

【原文】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注释】寸口者,在论惊悸条中,是专指左寸之心。动者,脉在指下觉如豆粒之滑动,在他部见之,为阴阳不和。阳虚者,则阳为阴郁;阴虚者,则阴为阳郁。郁者,束搏不伸而脉动也;惊者,感自外至,以惊其神,惊则神散而气乱;神为阳,神散气乱,阴往乘之,乃阴郁其阳而脉动也,故动脉见于左寸者,其人害惊也;沉而无力之弱脉,见于左寸,知其心脏气血两虚,心主血液循环,气血少则血液循环有失常度而为悸也。

【原文】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释】脉浮为表热灼荣,动血为衄(衄读作nǜ,鼻出血)。肝藏血,开窍于目,血热则目白睛晕浊,血从衄出而不荣睛而黄也。在衄血之人,医者观其目睛之晕慧而知其衄之止否。

【原文】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注释】此言非属伤寒温之衄而自衄者。衄血由脉络而来,在手足太阳与阳明四经,皆络于鼻,由络中之阳盛化热而出也。太阳主开,开者,阳气在外,太阳主外也。阳明主阖,阖者,阳气在内,阳明主内故也。

【原文】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注释】衄家,素患衄血之人,《内经》谓:“夺血无汗,夺汗无血”,血之与汗,异名同类,衄家血液素涸,虽有当汗之证,不可以药发汗。应当用糜粥日养,以充气血,待其自汗;若以辛温发汗,辛则损气,温则耗液,是虚虚(虚者 用药让其更虚,此为误)也。额上乃太阳与阳明之经交合其间,衄家血液素涸,汗则更夺其液则额上肌肉因之而陷下。血液涸则经脉不荣而紧急。目得血而视,血少则目系干涩而直视,眼胞不能合,血液虚则阳热亢,不得入于阴而不眠也。(眴读作xuàn,双目不能转动)

【原文】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脉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注释】面无血色,内外无寒热,当问其病之久暂,若时已久,由渐而来,多属脾胃虚弱、饮食减少所致;若起于暂,则属耗血,但无论上下失血、暴吐、暴下者,脉多浮大而芤。以血为阴,血脱则阴虚不能维阳,则阳偏亢而脉浮大也。若失血既久,或数月,血量虽少而缠绵不止,其脉则沉弦,以沉为病在里,血脱而气亦虚,气血两虚,气滞则脉道不扬而沉也。弦为木脉,肝属木,藏血而主筋,血虚则筋不荣,筋不荣则硬劲而弦也,脉证如此,如上部之脉偏甚者,为衄血;下部脉偏甚者,为下血,若见是证、是脉而心烦咳嗽者,必吐血也。

【原文】大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注释】吐血、咳血,阴已虚矣,其脉数而有热而阳偏亢,肺金已为热伤,失其肃降而咳逆上气,血随气行,气逆不降则咳吐不止,血愈失则热愈盛而气愈逆,而更不得卧,则阳热偏盛,真阴自亡而死也。

【原文】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注释】酒性上行,味辛而大热。辛者,金之味,具开破之力,过饮则辛热势作。辛能致脉络破裂,热则致血沸腾,其性上溢,因咳而震动肺胃之络而吐血也。

【原文】亡血不可发其表,汗出则寒慄而振。

【注释】亡血不可发汗,与前衄家不可发汗无异,但前言伤其血液之变证,此以伤其阳气而言。血之与汗,同源异流;血之与气,有如夫妇之道,血去者,气不独留,古人脱血益气,无形而生有形。在阳虚之体,因热而失血,血既失则热随血去而阳气衰微,汗岀则更损其阳,则寒慄而振颤也,师故重复叮咛。

【原文】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注释】吐血由热者多,其间亦有由寒者,因阴寒凝滞、血不归经而妄行者。但由热者,吐必多,来时急暴,血色鲜明红艳、或紫黑,面唇有热可征,或口渴脉数;由寒者,吐必少,吐时缓慢,血色清淡,面唇无热,口和脉缓,此言“吐血不止”,由此四字详之,其吐甚少而绵延不止,无一切热征,全属阴寒,故用柏叶汤温散兼涩之品也。

【原文】柏叶汤

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

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三服。

【方解】柏叶名汤者,柏叶味苦性平,叶皆两向,秉金气而燥涩,色青以入肝,味胜于气,能燥血分风湿;干姜辛甘而热,专散阴寒之凝滞;艾叶苦辛,亦能开通阴寒,行血理气,又恐药皆温热,阴寒解而热起,故以马通之辛寒,消瘀而导热下行从小便出一出也。

【原文】心气不足,吐血者,泻心汤主之。

【注释】原按:“心气不足”之“不”字,乃传写之误。

心气足者,心为火脏,由心火盛而逼血妄行,火性炎上,其证口渴舌燥,面赤唇红而脉数而有力,多由表邪入里而外证已解之方也。

【原文】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方解】方名泻心者,以心为火脏,泻心即泻火也。《内经言》言:心之合脉也,心主血液循环,心火亢,则血液沸溢,血由火热上炎而出,急用釜底抽薪法,故以大黄大苦大寒,色赤味厚而气香,苦入心,寒泻热,色赤以入血分,气香而走,味厚而泻,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引心热从泻下而出,又恐大黄之性易于下趋,继以黄连之苦寒、中实而坚硬以彻心热于无余,在心热盛,其胸肺因之而亦热,再以黄芩中空而轻虚以清胸肺,三味和合则心脏之热淫廓清,顿服而血止也。

【原文】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注释】病人自觉胸满,似有物内阻,唇痿软不用,乃络中壅塞。舌青者,舌者,心之外候,青者,刚血不荣于舌也;但欲漱水而不欲咽者,热在血中而不觉其热;脉微大来迟,脉络中有壅滞也;腹之外形不满,病人自觉满胀,如此之证,为瘀血内阻也。

【原文】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注释】如热状,故烦满口干燥而渴,但其脉反无热,当知烦满口干燥而渴,非热也,乃瘀血内阻以致气血不荣,是瘀血也,当下瘀血乃愈。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下血,先血后便者,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

【注释】远血者,出血处离肛门远,属太阴寒湿,《内经》谓:结阴者,便血一升,再结者,二升,三结者,三升是也。寒湿凝滞则血泣而不循经道之流行,停留而下也。

【原文】黄土汤

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方解】方名黄土者,取土归土位,能暖土燥湿散寒也,盖脾为阴土,籍阳气以健运而成上升之常,或素秉阳虚之体,或过食瓜果酒肉之类而损其脾阳,则脾土自湿而自寒而失其上升之常,寒湿凝滞则血不得循经流行而下注。脾为统血之脏,脾气不升,血自下注,便后而下血也,故以灶中黄土经长期火炼,具火土相生之性,辛温而燥,能调中燥湿,合甘草、白术、炮附,专入中焦,燥湿散寒 暖土以补脾阳而复阴土上升之常,则血有所统而归经。然在人身之中,内脏之体各别而性自不同,脾为柔脏而喜刚药,肝为刚脏而喜柔药,肝藏血,内寄相火,若纯用刚药以温脾而不利肝之喜柔,恐相火炽而血液涸,况血既失而肝阴已虚,肝阳自盛,故以黄芩以清肝阳,阿胶、地黄以养肝阴。

【原文】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当归十分。

上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方解】赤小豆味甘酸、质滑而性燥,色赤性凉,清血分之热,燥湿解毒,滑能渗利小便,当归养肝活血,为散则清毒热也。

本公众号历史消息查阅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