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万世之功——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五章(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魏锋专访  微风读书会ID:weifeng279965337

万世之功
——《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五章

文/白描

一个间谍,如何造就了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一条疲秦大计,如何成为强秦之策?”郑国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两千多年的历史云烟,一条满载故事的大渠——

书名:《天下第一渠》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78820号

作者:白描

出版社: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 太白文艺出版社

好书榜■白描创作《天下第一渠》解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前世今生——历时两年跋山涉水,寻踪溯源采访百人,查阅数百册史志文献

名家专栏■我的大渠——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开篇

名家专栏■天下来宾——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一章

名家专栏■疲秦之计——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二章

名家专栏■郑国入秦——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三章

名家专栏■凿泾引水——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四章

一百三十多年后,司马迁写《史记》,写到郑国间秦修渠时,记述里有一句话:“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

一句话,九个字,乾坤扭转,惊心动魄。

秦国了解郑国渠的规模,知道它是一项大工程,但没有想到它会耗时如此之久,从秦王政元年(前246年)动工,直到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还未建好。在秦国国内,一些宗室大臣本来对建渠就有看法,认为东伐灭掉六国是当务之急,如今被一条渠拖住了后腿,是得不偿失。也许还有利益方面的原因,修渠必须调动国家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为保证国库不致空虚,必然要加大各种赋税的征收,如土地税、算赋、口赋,以及商税和货物课税,徭役也会加重。这样一来,除了加重农民负担之外,那些富户大族的赋税必然也要提高。秦废井田、开阡陌、厚农桑、鼓励开发私田,富户大族的私田交由农民耕种,而沉重的徭役把农民都集中到建渠工地上,私田所获必然减少。这些都会在宗室大臣、富户大族中积累怨气,而撒气的对象就是郑国的水利工程。

一个机会,让他们心中的怨气终于爆发了。

韩桓惠王撒手西去的时候,大概心有不甘,把郑国间秦的秘密告知了继位者安。这个秘密就此被揭开,先在韩国上层传播,继而知道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大。第二年,这个秘密已经不再是秘密,自然被秦国获知。秦王大怒,立即拿下郑国。

这大约是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至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之间发生的事情。

郑国间谍身份暴露,他没有掩饰,没有企图蒙混过关,爽快地承认了韩桓惠王交付他的特殊使命。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又一件大事在秦国发生,嫪毐居秦王室后宫作威淫乱东窗事发,牵扯出吕不韦,吕不韦被免相。

郑国和吕不韦一前一后出事,两个人又都不是秦国人,由此引发秦人对所有来秦外国人的质疑。秦本国宗室大臣,素来对那些身居高位影响到自己权势的客卿心怀不满,郑国和吕不韦之事给了他们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他们向秦王进谏。据《史记·李斯列传》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秦王嬴政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发出逐客令:凡在秦国的客卿,无论官职大小,一个不留,全都得离开秦国。

郑国是个例外,不在被逐之列——他是间谍,必须处死。

就在郑国引颈待戮之际,大概秦王与他见了一面,因为《史记》和《汉书》都记载了郑国对秦王的一段表白。《史记》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汉书》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这表白直言不讳,承认自己是间谍,但却耐人寻味地冠一“始”字。就是说,他是以间谍身份入秦的,但往后发生了变化,他要为秦谋利,要为秦建万世之功。具有雄才大略的秦王自然要权衡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要考虑考虑了。

这时又站出了一位李斯。秦王逐客令发出后,楚国上蔡人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李斯被逐,心中不服,遂上书力谏逐客令: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而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李斯大胆批评秦王逐客是过分之举,阐述秦国的富强,是坚持对外开放、重用外来人才、推行任人唯贤政策的结果,陈述当年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并吞了二十国,遂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推行变法,讨魏伐楚,得地千里;秦惠王重用张仪,秦东拔三川,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并拆散了苏秦合纵六国抗秦的联盟;昭襄王重用范雎,废穰侯魏冉,蚕食诸侯,终成大业。而上述这四位丞相都不是秦国人,皆是外来客卿;秦国的强大,皆客卿之功。不用他们,将使秦国无富利之实,亦无强大之名。李斯又历数秦王使用的玉玺宝剑、锦绣衣物、良骑骏马、金玉首饰、各类乐器、后宫美女、演奏的音乐等皆取之四海之内、各诸侯国,并非都是秦国所产。李斯指出:“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而今天秦王取人“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实际上是壮大了他国,削弱了自己,这样要想求得国家没有危险是很难的。

随后发生的事情,就让人不得不佩服嬴政了,他不愧是一位具有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的国君。李斯的上书,打动了秦王,他知错即改,迷途而返,并没有为显示一国之君的威严而文饰自己的过失。秦王放了郑国,使修渠工程得以顺利完成;召回了李斯,委任为廷尉。而且由此,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篇文采飞扬、气势奔放、脍炙人口的名文《谏逐客书》。

现在,让我们完整地看一下《史记》和《汉书》对郑国渠的记载。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史记·河渠书》

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仲)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成而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

——《汉书·沟洫志》

《汉书》除过多了郑国两句话,其余两者记载几乎一致。

不得不说秦王确实有雄才大略。一个间谍跑到秦国来,建议他上马一项工程,劳民伤财不说,这间谍在他眼皮子底下一待就是九年,他居然没有发现,这事传出去,岂不令世人耻笑?恼羞成怒之下,车裂郑国也有可能。何况那是工程的最后一年,即使没有郑国,相信修渠工程也能最终完成。但秦王嬴政没有那样做,他做出了一个非常不易却是正确的选择,留下了郑国,让他继续修渠。“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最后在秦国兼并六国之后,还用郑国的名字为这条渠命名。

郑国渠首起瓠口,傍北山东行入洛,共一百五十余公里,其渠道以南地势相对低洼,泾、渭、清、浊、洛诸水在这一带汇渚,形成面积广大的湖泊沼泽区域,古人称作沮洳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在《古代关中》一文中就此做过描述,指出:郑国渠“所经过的地区本是一片盐碱土地,是不适于种植农作物的。由于郑国渠的开凿成功,盐碱土地得到渠水的冲刷,过去荒芜的原野变成稼禾茂盛的沃土”。著名农学家辛树帜在其著《禹贡新解》中说:“我曾观察泾阳、三原、富平相交之地,推想古代农事未兴,这里是可以为沮洳沼泽的。”辛树帜先生引《诗经》中的《周颂·潜》与《小雅·吉日》来说明,西周时期郑国渠淤灌地区不仅是狩猎的场所,而且还是捕鱼的佳地,由此推出最后的结论:“由此可见,郑国渠未开之前,漆沮所经之地可能是沼泽纵横、草木丛生、麋鹿成群,是最早的猎场。”

郑国渠系示意图

“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这是郑国渠的创举。泾河水自陇东高原而下,挟带含有大量有机质的泥沙,这些泥沙填阏在泽卤之地上,压碱淤田,改造了盐碱地,还大大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至于“四万顷”的记载,后人持两种说法。

一种认为这个数字属于虚夸。四万顷,折合成市亩,有两种计算方法,分大亩还是小亩。商鞅开阡陌、改井田,秦国以二百四十步为亩,而六国仍以百步为亩,这种差异一直延续到汉武帝时,才把二百四十步之大亩制推广至全国。一大亩相当于今0.69亩,四万顷折今二百八十万亩;一小亩相当于今0.288亩,四万顷折今一百一十五万亩。认为虚夸者是与后代郑白渠的实际灌溉面积相比。汉唐时白渠干支流较为完备,《汉书·沟洫志》载,太始二年(前95年),赵中大夫白公所修与郑国渠齐名的白渠,“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此亩制为大亩,其面积却仅相当于大亩折算的郑国渠溉田规模的九分之一,也仅及小亩折算郑国渠溉田面积的三分之一。认为虚夸者的根据正在于此。

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四万顷的灌溉面积是可能的,根据是:《史记》《汉书》明言郑国渠是“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郑国渠未闻有支渠、斗渠等工程设施,所溉泽卤之地似也未曾平整,其灌溉方式是简单易行的大水浸灌,很可能是在主输水渠道上扒开许多引水口任水漫流,即汉时所说的“决渠为雨”。而这淤灌的土地并不全是农耕地,还包括相当数量未垦种的沼泽盐碱地,因为郑国渠所经之处,如前所言多有沮洳之地。郑国渠之前,靠自然河流的冲刷已有少量土地成为垦殖之田,郑国渠的开凿,人为大规模引来浑水淤灌,随后才成为良田沃壤。也就是说,郑国渠除具有灌溉农田的效益外,淤高沼泽,改良盐碱,形成大量良田也是其重要目的。这就是说,灌溉四万余顷,不是实际灌田的面积,也不是某一年实际受水的面积,而是渠水能达到的灌区的总规模,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至于“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收”在这里有两种意义,一是收获、产量,二是由收获引申为种植。司马迁的意思是说经过渠水淤灌改良的土地种植庄稼者,亩产一钟,言外之意,仍有不少淤灌地亩没有垦殖种上庄稼,是闲着的。司马迁著《史记》绝对不敢随意引用无根据的数字,否则,必定会遭到时人的批评;班固著《汉书》时也不会照抄全录。

“收皆亩一钟”,一钟合今天二百多斤,又有人核算为古时的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故而司马迁写到这里,情不自禁赞赏“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于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完工。七年之后,即公元前230年,秦命“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史记·秦始皇本纪》)。

韩国实在可怜,煞费心机欲以计疲秦,“毋令东伐”,然而秦国在东伐的征途上第一个灭的就是它。韩王成了俘虏,全部国土被秦国收纳成为秦郡。“疲秦之计”成了历史上最令人惊骇、最搞笑的一个“乌龙球”。

灭韩后,秦国加快了并吞其余诸侯国的步伐,其势锐不可当。

秦灭六国形势图

公元前228年,王翦破赵军,杀赵大将赵葱,兵进邯郸,俘赵王迁,邯郸并入秦,成为第二个被秦国灭亡的诸侯国。公元前226年,秦王翦破燕,入蓟,迫燕杀曾策划荆轲刺秦的太子丹,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5年,秦王翦之子王贲攻魏,决水灌大梁,三月后城坏,魏王投降,魏亡。公元前223年,秦王翦、蒙武破寿春,俘楚王负刍,楚亡。公元前222年,王贲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自燕南下攻齐,齐人无备,秦军入临淄,齐王田建降。

至此,六国皆亡,华夏一统,结束了诸侯争霸割据的局面,秦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全中国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兼用三皇五帝的称号,把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梦想世代相传,自称为始皇。皇帝自称朕,令为诏,印为玺。玺文令李斯篆书、咸阳玉工孙寿琢刻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中国历史的一个新纪元由此揭开了帷幕。

但历史有时也会和人开玩笑,强大无比的秦帝国,国祚仅仅十五年,至二世而亡。它把它创造的那一切,都留给了后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的度量衡、中央集权制度、仿建的遍布于咸阳原上的六国宫阙,当然还有郑国渠。

郑国其人不知所踪,史书上再看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但他的名字,还有他的故事,从此以后一直镌刻在关中大地上。他开凿的大渠成为关中大地上的众渠之祖,后世一代一代人追随他的身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让这条渠的传奇从未间断地书写下去。

(未完待续)

■白描老师创作的《天下第一渠》【限量签名本】火热预定中,亲爱的读者朋友,请加微信:13572752344联系小编

好书榜■白描创作《天下第一渠》解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前世今生——历时两年跋山涉水,寻踪溯源采访百人,查阅数百册史志文献

名家专栏■我的大渠——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开 篇

名家专栏■天下来宾——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一章

名家专栏■疲秦之计——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二章

名家专栏■郑国入秦——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三章

名家专栏■凿泾引水——白描《天下第一渠》连载之【上篇】第四章

 
白描简介

白描,作家、教授、文学教育家、玉文化学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驻院作家。曾任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玉雕专业委员会会长,现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作家书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佛造像专业委员会会长,兼职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延安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

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文学教育之外,长期从事玉文化研究和玉雕艺术评论工作,出版和发表玉文化专著《翡翠中华》《中华玉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尊荣徵徽》《玉演天华》等。连续多年主编《中国玉器百花奖获奖作品集3》并担任总鉴评,多次主持全国性玉文化论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