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随感
罗通山学校 姜艳梅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仅承载着祖国的育人的责任,而且应该以身作则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体认感怀,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小学生对其认识不深,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色色考试的工具。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赋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等。
其次,加强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我们要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另外,作为一名中国人,在学好汉语的同时,更应学好汉字,有人说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又是最有生命力的文字体系之一,所以我们肩负着传承它的使命,为此,我们学校专门开设了一堂书法课,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传统文化。
另外,要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在语文教学中,要学好这部分内容,着重在于朗诵,在朗诵中感知古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最后,强调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文化来源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哪些人物相关,是否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是否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只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推进文化传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塑造出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