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师诊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编者按:针灸之法源自《灵枢》,其传承绵密久远,至今流派众多。由胥荣东先生编著新作《灵枢经讲解-针法探秘》一书,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新书除了对《灵枢》有独到的见解,还收纳了诸多弟子跟师见诊心得。本文作者李景利是先生入室弟子,任北京鹤年堂经络养生学术总监。下文为他的一篇跟师诊记,期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患者李某,男,62 岁。一年半前无明显诱因于行走时出现左膝关节绞索、疼痛,不能屈伸,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按摩科,诊断为骨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进行按摩理疗,效佳。

其后发作频率增高,双膝均出现绞索、疼痛,游移不定。早期推拿治疗效果可维持数日,及至后来,疗效仅可维持到下楼,即疼痛如初。因平日工作常需出差,致使无法正常工作,每次出差均需带爱人或下属陪同,走路时绞索症状频发。

因病程较长,性情亦有所改变,甚至冬日在家时不愿喝水,怕去洗手间需要走路;平日打车,司机将车停的稍远即心情不快,不愿多走一步。某三甲医院请院内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包括数名留德专家,建议行关节镜手术治疗。

因不愿手术,多方寻求,后就诊于胥荣东主任医师门诊,于双膝行针刺治疗,以长针透刺为主。一次治疗后,患者即觉双膝疼痛、僵紧感明显减轻,其妻惊叹患者走路姿势亦有所变化(因膝盖病变时间较长,患者平时走路双膝关节活动度较小,呈僵紧状态)。其后治疗数次,患者可独自出差,未再出现绞索现象。女儿在日本生产,患者自己可带260斤行李独自前往。生活起居恢复正常。

牧樵按:膝关节骨质增生为中老年人骨骼退行性病变的必然结果,是一种病态下的正常生理状态,不同个体骨质增生程度有所不同。经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不是骨质增生越重,所表现的症状越重,二者相关性不成正相关,且增生是慢性长期过程,其疾病却时有反复。所以我们可以认定,患者所出现的关节疼痛、绞索、僵紧不完全由骨质增生引起,大部分症状可能与周围软组织病变有关。经过对周围软组织进行治疗,疗效肯定,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灵枢·终始》明确提出:在骨守骨,在筋守筋。在观察膝关节手术后患者的状态时,也发现有部分患者确实能够缓解,但远期疗效不佳。可能与进行关节腔手术时打破了周围软组织病态平衡,从而缓解了症状有关,但并未完全解决软组织问题。

膝关节是人体较大而复杂的屈曲关节。它所受到的应力大,结构稳定而又灵活,好多韧带都走行在关节深部。《灵枢·官针》曰:病浅针深,内伤良肉;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对于疾病初期,病变病位较浅,且病变范围较小,休息后或按摩理疗后症状迅速缓解,及至反复发作后,按摩效果不明显,可能与病位深在有关,按摩理疗等手段不能直接作用于“病所”,所以在治疗膝关节疾病时,选择方法也很重要。

膝部退行性骨性关节炎在中医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素问·长刺节 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由此可以看出,膝关节病变所出现的疼痛、僵紧、无力、麻木、感觉障碍、冷痛、屈伸活动障碍、膝关节变形等不一定均与“骨”有关,可能大部分病变在“筋、肉”的范畴。

关于刺法,《灵枢·官针》明确提出: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或曰渊刺。可见针刺部位之深,且“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显然是一种动态治疗,与现在普遍应用的“穴位留针”不尽相同,且“直入直出”,也明确指出不必留针

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教科书上常用的配穴为 “阳陵泉、阴陵泉、牍鼻、足三里、梁丘、血海、委中、承山等”,多在膝关节周围下取穴,恰恰避开了最紧的筋结,对于病变较严重者疗效不佳,可想而知。且只取少数穴位留针治疗,刺激量明显不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也在所难免。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好多病人颈椎、腰椎、膝关节手术后依然痛苦异常,但问其为何选择手术时,往往无奈答曰“做过针灸,不管用”。其实不是针灸无效,而是医生没有治好,所以作为一个医生,面对自己没有治好的病时,尤当细心思索、努力探求,不可将病人置于无望之地,视“无效”为正常疗效。

本期编辑:成英    审核:景文  美玲
文章来源:《灵枢经讲解-针法探秘》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闻师之言,得养生焉。

练养身体,涵养心志。

养子养亲,养德养性。

行医习武,皆是圆融。

胥老师说常养,是立身做人之本。

我们所养的,是中国人应有的精气神。

大成针道,传承中国传统医学与武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