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晖中国画作品展
职业画家在体制上是个体户,在精神上往往是孤独的行旅者,而富有创造精神的画家基于个人阅历、学养和技艺经验累积,其创作成就与体制内外并无绝对关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画家也是自学成材的,历来如此。虽然中国画强调师承,然真正的师承即传道解惑,弟子颖悟传统绘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而不仅仅是传承老师的衣钵和画风,更不是标榜门派成为谋求名利的敲门砖。汪文晖在中国美院专修山水画以后,竟辞去公职以画谋生,在上海、北京十余年来,没有再去拜师或投某某门下,而是选择自学为主,转师多益,博采广收,学习传统绘画的精粹,提升绘画水平和综合修养。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有很多老师,不管是当代的还是过去的,不管是画画的还是干别的,一切随机缘巧合,不能勉强自己。”在这个缺少大师、人心浮躁、过于功利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好好画画做点学问也许是最实在的选择。
从事中国画的学习创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敬畏和使命感,画家的心态“和实生物”(《国语》),淡泊明志,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于无声处修炼自我。往往更能在创作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实践,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发挥自由的意志。汪文晖出生于“文革”初期,成长在上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转型期,整个八十年代正是西方美学思潮在华夏大地大行其道之时,前卫艺术转换着各种实验,中国画穷途末日论甚嚣尘上。这一切对年轻的汪文晖则是难得的思想历程。他自小在浙东奉化溪口的山区小镇长大,上学之余除了帮衬家务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在纸上涂抺,比照着连环画年画,描画着古松仙鹤日出,也画关云长、杨子荣、刘胡兰。中学时期喜好诗词古文,进美术兴趣小组后,开始接受素描色彩基础训练,也喜好用毛笔涂抹山水。他是“文革”后奉化最早考上专业美术院校的学生,经历了生活的起起落落,颠簸流离,最终选择了画画作为一生的职业。2009年由宁波文化局主办在天一阁个人画展的研讨会上,他说:“人的一生很短暂,选择一种自己爱好的行业作为终生的职业虽然艰辛但很快乐,无怨无侮,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我还是幸运的。”
翻阅汪文晖以前出版的几本画册,我看到这些年来他在艺术上不同时期笔墨画风的趋向、审美意趣的转变以及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画画与写作一样,案头工作不能少,传统文人画讲究书画同源,需要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与涉猎。中国山水画自隨唐以来至五代荆、关、董、巨,及北宋的李成、范宽、郭熙,美学理念、技法理论、作品图式已经十分完备和丰富。他们技近乎道,在山水画的这些技法实践和理论论述中包含了丰富的古典哲学原理,反映了中国文化人林泉高致的隐逸情结。汪文晖较注重文史哲方面的学习和修养,爱阅读,兴趣广泛,好做笔记,对历代山水画作品的风格技法和人文涵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和梳理。宋元画中的溪山行旅图,或一队商旅或三二樵夫或带着琴童的隐士,在溪桥谷口间缓缓行走,从容而淡定,这些人群成了汪文晖的向往。山风习习,他一个人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登高望远,穿梭远古的林泉又向更深的溪山而去……
也许是他在中国美院求学的缘故,汪文晖的山水画风格一开始就偏重于传统图式,专注于笔墨锤炼,宋人的丘壑经营、元人的笔墨意趣,又深受清初四僧石涛、石溪的影响,笔墨灵动富有张力,好写王维诗意里空谷传响的空灵之境,少人间烟火抒发林泉之志。后来写生多了,从中原太行山、东北长白山、秦川河塬到西部的贺兰山、祁连山,特别是一次行程八千公里的西部行,汉水崎岖、乌江溯源、峨眉深秀、川康藏居、川蜀湘黔,那雄浑壮丽和神秘幽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百川归海的决绝,土苗山寨的纯朴,天堑变通途的豪迈,多次西部之行的感受和写生,让他对山水画审美的理念有了深化,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大多以表现西部山川风物为主题,抒发雄健、壮美、纯净、博大的情怀,试图寻找一种厚重质朴与率性灵动相融合的笔墨语言,让含蓄内敛的传统笔墨融入更多豪放的元素,丰富传统笔墨的表现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文化的传承始终在坚守与开放、包容甚至对抗的相互交错中发展和延续。近代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抗战时的孤岛文化,延安讲话精神的新中国文化,“文革”的样板文化,改革开放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当代文化的重拾自信和正本清源,这是民族复兴国人整体性的文化自省和自觉。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中的个体现象,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带有时代印记,有才华的艺术家需有一种文化的自省自觉和使命感,文以载道。汪文晖是自觉者,他在创作上坚持追求阳刚、雄健、大气,坚持学习传统,提升综合修养和实力,努力从气韵、意境、笔墨精神、品位诸方面,去理解山水画的艺术特点,让作品富有更丰富的时代气息与精神内涵。
去年他受朋友之托画了不少奉化溪口题材的画,这些画有别于近年他所探索的风格,似乎回归传统江南清逸秀气的画风,但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用笔仍然刚健,用水用墨大胆肯定,皴擦点染苍润相宜,也许雪窦梵山、九曲剡源深厚的人文底蕴让他的笔墨气韵变得较为婉约和雅致。溪口是他的家乡,画溪口让他跑遍了附近的村庄和山山水水,了解溪口的风物历史,对溪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批作品用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方式,把一山一水一人——溪口的人文历史通过画笔进行描述和梳理,使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之余可以静静地品读溪口。
绘画作品是视觉艺术更是艺术家的精神产物,自然有高雅低俗之别,蕴含画家的学识修养技艺以及特有的个性痕迹,一百个人画溪口可以有一百样面目,作品的格调至关重要。溪口的山水地貌汪文晖再熟悉不过了,浙东四明山麓很美很宜居,山明水秀,四季苍翠,却不易表现。要是多了江南清秀妩媚之景,就少了气势恢宏之山川的表现。在汪文晖的这些作品里我们却看到了另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溪口,有清丽雅逸又有寥远幽深、悲凉苍茫的大山大水和较深的人文内涵。
一山一如来,一树一菩提,溪口的梦幻辉映出晚年的王羲之作书之余在鹅池边歇息,李白吟唱着“湖月照我影,送我之剡溪”而过,延寿永明大师在雪窦朗月下秉烛著作佛教名典《宗镜录》,王阳明从四明山的那一头也来锦镜池边谈禅会友,在松涛涌动的妙高台上似有人在冥思谋略、运筹帷幄,武岭门残阳如血依然巍巍屹立……汪文晖充分发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结合溪口深厚的人文历史,用他特有的视角和情感挥写着他热爱的家乡——溪口。
人的一生都是在行走中,只是有些人在家门口走走,有些人注定要孤独远行。文晖在都市与溪山间交替穿梭行旅,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体悟,保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心态,关注过程,生活平实艺术上却不甘平凡。此次“山水清音,人文溪口”为主题的作品,是他行旅中在家乡的一次停留的成果,以后还有很多路要走,我想他一个人孤单的溪山行旅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者相伴和随行。
作品欣赏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
《川蜀写生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