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襄阳人不爱看的地图
襄阳与南阳争夺诸葛亮躬耕地,由来已久。
近日,在网上见到一张地图,这张地图来自台湾省出版的《中国历史图集》汉代部分,南阳西标注有“隆山”,晋代李兴曾“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襄阳城西标注有“阿头上”。
这张地图估计襄阳人不太愿意看。因为史上有《隆中对》,诸葛亮自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隆山是南阳卧龙岗旧称,隆山上就是隆山之中,称为“隆中”再好不过。《尔雅.释山》这一段原文是“上正,章。宛中,隆。山脊,冈。未及上,翠微。”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在释山篇章写道:“宛中——隆″。这就是卧龙岗在三国之前所拥有的名字:隆山;而隆中只是一个方位词,指“在隆山上面或隆山之中”。诸葛亮当年隐居卧龙岗隆山之中,刘关张三顾茅庐,最终在“隆中”相见,诸葛亮羽扇轻摇,斟茶以礼,纵论天下大事,始启三分大业,因此才写就千古名篇《隆中对》。
如果诸葛亮当初在襄阳躬耕,襄阳在汉代城西有阿头山,聪明过人的诸葛亮和刘备在阿头山中分析天下大势,他只会写出《阿中对》,或者是《阿里对》才是,怎么能写成《隆中对》?
真正的隆中就是南阳卧龙岗,而不是襄阳所谓的“隆中”,从台湾省出版的《中国历史图集》汉代部分这张地图,所标注的隆山位置所在,明白人一看,一目了然,无需解释就自然清楚,到底是南阳更“隆中”,还是襄阳更“隆中”?要不然诸葛亮就成了史上最聪明的说谎之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当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长期隐居于此。从地形上来看,卧龙岗周围的确土地肥沃,林深树茂,适宜种植,宜于隐居。由此判断诸葛亮的确南阳一卧龙。
倘若在襄阳深山,那里树木茂盛,山石嶙峋,土地欠缺,如何躬耕?当时地广人稀的年代,难道非要找一块贫瘠的土地去耕种?襄阳“隆中”景区那块面积不大的“躬耕田”,在当时缺水少肥的岁月,有多大产量能养活诸葛亮一家几口人?南阳卧龙岗四处良田,不用辩解就知道曾经诸葛亮在此躬耕地劳作。
诸葛亮当年究竟隐居于河南南阳卧龙岗?还是湖北襄阳古隆中?从明代开始一直争论不休。尽管襄阳南阳多年来为诸葛亮躬耕地争论不停,双方也各自打造了诸葛亮旅游文化,建立了武侯祠以示纪念。双方有关诸葛亮研究会的学者专家,都通过引经据典,查阅资料,无非都是要证明诸葛亮是自己的。其实双方应该明白:襄阳在湖北,南阳在河南,湖北在中国,河南也在中国,诸葛亮不管是属湖北还是属河南?统统都属于中国。千百年来,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化身,已经走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不磨灭的智慧偶像。
还是湖北人说得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南阳郡守顾嘉衡是个湖北人,写了一副对联,曰:“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诸葛亮对政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功绩扬名天下,又何必去为茅庐这一小事而争论不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