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中的牛人,计谋堪比张良,却死于项羽剑下
---宋义,原为楚国令尹。秦末楚国复辟,本为项梁的谋士,项梁战死后,任楚怀王熊心的大将军。章邯攻赵时,宋义奉楚怀王命令,统兵解救,因屯兵安阳,却迟迟不发救兵,遭到项羽发动兵变,为其斩杀。
宋义在楚汉争霸中可谓惊鸿一瞥、昙花一现。多数电视剧也把宋义刻画为懦弱怯战,谄媚阿谀之辈,然而宋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
(一)宋义给项梁公的谏言
秦末,项梁起义后屡次打胜仗,慢慢起了骄兵之心。
话说刘邦项羽被派出去自雍丘攻打外黄,时逢大雨,刘邦项羽为雨所阻。项梁既不召回二军,又逐日宽懈,所有军纪军律几乎都搁置一边了。这些情况当然早被秦将章邯探得,于是章邯各处征调兵马,等待时机,欲与项梁一决雌雄。
当时宋义是项梁的谋士,项梁的骄兵之态和章邯的举动早已被宋义收在眼底,做为谋士,宋义入账谏项梁道:公渡江到此,屡破秦军......大约战胜以后,将易骄,卒易惰,骄惰必败,不如不胜......秦兵虽败,秦将章邯,究竟是经过百战,不可轻视,近闻他屡次添兵......若我军不先戒备,一旦被他袭击,如何抵敌!
项梁的回复很简单:秦将章邯已经被吓破胆了,再加上连日阴雨,章邯不可能发动奇袭,等天晴了,我们马上攻破此城,看他章邯还能跑到哪里去!
在全楚军都被屡战屡胜冲昏头脑时,宋义能保持清醒,并向项梁谏言,也算是“有识之士”了。
(二)宋义给自己的逃生之计
宋义的谏言被拒之后,项梁公东扯西扯,扯到了刚开始攻秦时,齐田荣因私怨而不出兵协助的事,说道:如果章邯持续增兵,我就再召田荣帅师来会,共击章邯。如若田荣还不来,我就移兵伐齐!
宋义见项梁语益支离,料难再谏,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公如欲使齐,臣愿一往。项梁欣然许之。
在这关键时刻,宋义为何选择出使齐国?
话说宋义走到半路,刚巧遇到了齐国来使高陵君显。俩人一打哈哈,真是巧啊,原来是到对方地盘出使的!哈哈打过之后,宋义说道:我受项梁公差遣,出使贵国,一是为两国修好,二是为己避祸,愿君亦不可速进,免受灾殃!
高陵君显一听就纳闷了,出个使咋还有灾殃了?详问之下,宋义才把项梁骄兵,章邯添兵的事说了出来。 拒谏不纳,将来必败,君今前去,未免受累,看来还是徐徐就道,方可无虞。
借出使之机,躲避即将到来的灾祸,宋义此举,可谓高明!
(三)宋义版的巨鹿之战
项梁果然如宋义所说的兵败了,高陵君显见到楚怀王后,将宋义的“救命之恩”,以及对项梁兵败的预测如实的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从此深信宋义之才。
章邯战败项梁后,移兵伐赵,将赵王歇与赵相张耳围困在巨鹿。巨鹿城内危急,赵不得不四处求援。奈何章邯兵锋正盛,各路诸侯也只敢远远的看看,没有一个敢出兵的(①兵力悬殊;②也许还有坐山观虎斗的心思)。
楚怀王命宋义为统帅,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帅兵数万,前往救赵。奈何宋义带兵到了安阳,就此按兵不动,一住就是四十六天!赵使一再催促,宋义偏按兵不动,最后就连自己的部将也摸不到头脑了。首先按耐不住的当然是项羽,项羽入账对宋义道:既然我们都来了,理应速渡黄河,赵为内应,我为外援,秦军可破,奈何久驻此地,坐失良机?
宋义摇头道:公言错了!......今秦兵攻赵,就使战胜,兵亦必疲,我可乘敝进攻,无虑不破。若秦兵不能胜赵,我便鼓行西进,直入秦关,还要去顾什么章邯?我所以按兵不进,专待秦、赵两军,决一胜负,方定进止,公亦何必性急,且住为佳。总之披坚执锐,我不如公;运筹决策,公尚不如我。
此计妙哉:乱世之中,付出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成效,不可谓不妙!
(真实的巨鹿之战也胜的漂亮,但一大半原因是因为战神项羽的个人英勇,如果不是项羽,又不用宋义的计谋,可能无人能撼动章邯)
(四)宋义之死
宋义有谋吗? 有! 但宋义不是个好谋士,也不是个好统帅,他的死是必然的。即使项羽不杀宋义,宋义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1)不忠诚:关键时候扔下了自己的主公,独自逃命去了。做为一个谋士,上不能谏主公于骄兵之时,中不能救三军于灾殃之祸,下只图明哲保身之策。这样一个谋士,毫无忠诚可言,不死在项羽刀下,更待何时?
(2)失民心:帅兵救赵,屯兵安阳,伺机而动,本是上策。但当时天寒地冻,士卒又冷又饿,唯独宋义堂皇高坐,豪饮大嚼。更有甚者,宋义竟送自己的儿子去齐国做相国,并大办庆功宴,如此行为,能让众人心服吗?
(3)识人不明:宋义能看懂项梁的骄兵必败,却看不懂自己也是“骄兵必败”,因为他看错了一个人,项羽。楚军本来就起自项家,如果是项梁统兵,项羽还能被自己的叔父震慑的住;换个人来统兵,不管是谁,都无法压制项羽。一是要收回项家兵权,二是项羽本身就飞扬跋扈,专制独断,岂能容宋义骑在自己头上?!
项羽看宋义已失民心,到了翌日早起,项羽借进谒为名,大踏步进入宋义大帐,宋义方在洗漱,被项羽走近身旁,手起剑落,已将宋义首级劈落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