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以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研发为例
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以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研发为例江西省大余中学 程秀全各位老师好!很荣幸在美丽的宜春,在底蕴丰厚的宜春中学,与在座的各位一同探讨交流语文教师的自我成长这个话题。今天是2019年8月27日,我仍清晰地记得二十年前的今天,1999年8月27日,我坐在一辆解放牌汽车的车斗上去我们县一个乡镇的池江中学报到的情景。我仍能感觉到当我从车斗上下来、背着一个牛仔包、左手拉着一个行李箱、右手提着一个蛇皮袋进入学校的气息。一恍二十年就过去了。这二十年中,我一直在课堂,在教育第一线,送走了一批又的一批的学生,生活平淡而少波澜,甚至留下的痕迹都显得渺茫。但推动着我在教育第一线中一直不断耕耘、默默坚守、并最终小有收获与成就感的,是我开发了一门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教师,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是从我研发校本课程开始的。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校本课程已进入初高中课堂,校本教材出版发行;我们有两个与校本有关的课题已结题,有两个课题正在研究;我们有40多篇论文发表,其中有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我们指导学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0多篇,并陆续结集;我们在《语文报》《帅作文》上开设了两个校本专栏;我们还在试题命制、作文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有所发展。下面,我以校本课程研发为中心讲讲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发展历程,同时涉及论文写作与作文教学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各位多批评指导。
一、我们的校本课程一、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整体介绍我们的校本课程叫“‘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研究与实践”。这个叫法比较抽象,通俗一点讲,这门课应叫“钱锺书《管锥编》与高中语文的结合”。它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把高中语文与《管锥编》里的观点与材料结合,对高中语文进行拓宽加深。它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来表示:钱锺书,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的学术代表作《管锥编》,130万字,是他阅读《周易》《左传》《诗经》《史记》《楚辞》《老子》《列子》《焦氏易林》《太平广记》《全上古秦汉三代六朝文》等中国古代十部著作之后的读书笔记。书中引用了四千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可谓博大精神,因而他被称为“文化昆仑”。这部书与传统的读书笔记的不同之处在于,钱锺书视野开阔,对西方文化研究颇深,书中引用了七种外文,材料相当丰富,可以说涵盖了古今,连通了中外,是座知识的宝库。而这宝库与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钱锺书在《管锥编》中,都引经据典地直接论述了,如《曹刿论战》《鸿门宴》《五柳先生传》《阿房宫赋》等,其中的一些观点材料我们可以直接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钱锺书在分析《鸿门宴》在“前后照应”上的妙处时,指出范增一心想致刘邦于死地。在宴会上,他的第一步方案为“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当项羽“默然不应”后,他马上采取第二步方案,召项庄,让他以舞剑为名,于席中干掉刘邦,且告诫道:“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然而因为项伯的舞剑与樊哙的闯帐,这第二步方案又失败了。但是,范增内心深处并未放过刘邦。在刘邦成功逃脱之后,张良进去告辞谢罪,他愤怒地说:“吾属今为之虏矣!”开始时说“若属”——你们——把自己置身外,说明情况危急但还没到最危急;后面说“吾属”——我们——把自己包括进去了,说明情况已十分危急了。而前面说“且为之虏矣”,“且”是将要的意思;后面说“今为之虏”,“今”,虽是未来,而这个未来仿佛就在眼前,极言成为项羽的俘虏之快。并且,如果深入下去,我们会发现,范增内心深处并未放过刘邦,为何在刘邦起身如厕的时候,范增没有第三步方案呢?如厕时,不是最好动手的吗?这可能涉及到历史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了,涉及到司马迁在塑范增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否扣住了其身份与性格来塑造这么一个问题——这么精妙的字词分析,似乎许多资料上都没有涉及。我们的校本课程把这个材料引入课堂教学,并加以展开,以丰富充实我们语文课程内容。 这是钱锺书《管锥编》中的内容直接纳入我们的校本课程。《管锥编》中有许多观点、材料,虽不是对我们教材中课文的直接阐述,但对我们分析课文很有帮助,我们也把它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如“欢乐”“愉快”这两个词,钱锺书分析说,“欢乐”一词,俗话又叫“快活”;“快活”就是“活得快”的意思,即时间过得快——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快的时候,就是我们高兴的时候;而如果你感觉到时间过得慢,感觉到时间的存在,那说明你不快乐。所以西方人说:“快乐感即无时间感。”这句话也可能反过来说:“悲伤感即有时间感。”并且,时间的快慢与我们的悲伤程度成正比。俗语说“度日如年”,古诗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都是讲时间过得慢,人不快乐。我们可以用这个观点来分析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说明李清照独自一人,孤孤单单的,深刻地感觉到时间的存在,他盼着时间快点过去,白天快点结束,夜晚快点到来,晚上睡着了,就不会这么痛苦。然而晚上使到来了,又怎样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天黑了,作者躺在床上,但是却睡不着,听到的是秋雨打梧桐的声音;这一听或许就是一个夜晚。于是,在夜晚,她又盼着天快点亮,时间快点过去。所以后面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个观点,涵盖了一切关于失眠的诗文——它几乎可以用来分析一切用写时间漫长来写自己内心难过的诗文。这样的观点、材料,我也纳入了我们的校本课本。书中在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充满着质疑与探究的精神,我们也把这种思想与方法纳入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如关于屈原“离骚”一词的解释,通常书本上解释为“离别的忧愁”;但钱锺书先生联系辛弃疾、霍去病的“弃疾”“去病”是去除疾病、远离疾病的意思,“遣愁”是排遣忧愁的意思,“离恨天”不是那天里有许多离恨、而是那片天远离人世间的一切怨恨的意思,再联系《离骚》本身内容,指出“离骚”二字应是“与骚告别”,即远离忧愁的意思。这种说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不一定正确,但给学生一个启示,除书本上的解释外,我们还可提出自己的看法;名人、权威所说的不一定正确,我们应用批判的眼光去看问题。这样的分析问题的观点、材料以及方法,我们也纳入校本课程。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我们这个课程其实就是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纲,把《管锥编》里面一些与我们高中教材有关的观点材料编译出来,对我们的教材进行补充拓展,以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的观点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而“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正是我们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课程的成长过程以上是我们校一课程的相关情况。那我们的这一校本课程是如何开发出来的呢?它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过程?现在我就讲讲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历程。一、课程的产生(一)兴趣我们的校本课程萌芽于2006。机缘很偶然,在我一口气读了几十多本书之后,我发现真正适合我读、并且对我产生影响的、入骨入心的书,并不多;几十本书看下来,也就那么三五几本于心灵有冲击,于思想有震撼,于行为有触动。于是我放弃博览群书的想法,我要精读经典著作。读什么书呢?我想找一套名气大、有价值、又显艰涩的书来看。那时在网上看到钱锺书《管锥编》PDF文件,一时兴起便用A4纸把全套打印出来,装订成十大本,然后开始读。读的过程中,感觉其中的一些观点材料很有意思,于是上课的时候不自然地会加以引用,发现学生很感兴趣——你在引用课外的观点材料来佐证课文知识点或拓宽加深的时候,学生眼睛直刷刷地看着你,个个精神抖擞;而且,联系这些观点材料,学生难于掌握的知识点,能很轻松地掌握。于是,慢慢的,我在读《管锥编》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留意那些可以与课文相结合的内容。这是我校本课程开发的萌芽。因为兴趣而读《管锥编》;因为兴趣而与学生分享;因为兴趣,有意识的与高中语文教学结合。兴趣,是我进行校本研发的源头。(二)氛围我是1999年参加工作的。99年到2003年,我在我们县一个乡下中学教书;03年,我调入大余中学任教。我是一个很平常的老师,从长相到能力,从交际到专长,都平常得很,没有引人注目的地方。但通过读书,通过阅读《管锥编》,丰富了我的知识,拓展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的思维,让我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我应感谢钱锺书,感谢《管锥编》。阅读经典名著,阅读大部头的书,当时学校,不止我一个人。在我阅读《管锥编》的时候,我校屈旺辉老师正在反复阅读《资治通鉴》,他对陈寅恪的作品,也颇有研究。他阅读《资治通鉴》还会做笔记,把相似的事件逐一的摘抄在本子上;与他相处,我第一次看见了陈寅恪这个文史大家的书长什么样子。陈尚锋老师正在研读《说文解字》,也是边读边画,边用小本子记一些关键性的东西,闲谈中也少不了读书心得的分享。金小中老师六十年代初的人,年纪更大,虽然不再阅读大部头的专著,但看报纸杂志成了他的习惯,他还经常在《南方周末》《语文月刊》《语文学习》等杂志上发表文章。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敢于打印出《管锥编》来,并低下头来细细致致地看,点画圈点做好记号并乐于摘抄,与当时办公室的这种读书氛围有关。人人在教学之余都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来看,人人都在工作之外钻研某一学问,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对身在其中的我产生影响。我学着他们,读一点高于自己水平的书,也就顺理成章了。(三)支持2009年,同事魏修平老师见我天天乐此不疲地看《管锥编》,并在教学中注入,效果不错,闲聊时就与我开玩笑叫我要“资源共享”。在魏老师的怂恿下,我们向校长请示,向学校提出编译小册子的申请,然后得到了校长的全力支持,当即决定整理好后装订成册印发给学生。校长的首肯让我很激动,于是我便开始整理这方面的文字。《管锥编》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且繁体印刷的,整理不那么容易;其中的观点材料实在太丰富了,但不见得都适合学生看,要经过筛选。因而,这一整理,我用了三年时间。2012年6月,我们编译出了第一辑,与高中语文必修1-4对应;2013年1月,我们编译完成第二辑,与必修5、选修相对应。在这之后,我们两年修订一次,现在已完成3次修订,今年8月15日,我们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校本课程的产生,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想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第一、每个人都可以进行校本开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专长。这爱好与专长,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的都会注入教学中。这有意无意注入教学中的内容,就是你教学的兴奋点,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但是,我们平时上课时补充的那些知识与内容,介绍的那些不同人的不同观点,都是即兴式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够深入全面。而如果我们把它当作课程来做,在课程意识的引导下,肯定会作深入地研究,广泛地调查,细心地整理,对零碎的知识进行整合,让其丰富且成体系,这就是校本课程的开始。在我们的意识中,校本课程似乎是高大上的东西,与我们普通教师的教学生活比较遥远。它们必须有教材、有实施、有目标、有评价,没有这些内容的,就不是校本课程。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至少不够严密。校本课程其实分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也即以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为基础,对语文课程进行拓宽延伸。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的需要,加入一些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变迁、工艺美术、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乡土文化、地方方言等“乡土内容”。又比如,介绍最近的茅盾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作家作品等。又再比如对学习接受能力强或对语文很有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引导他们读《世说新语》《三国志》《万历十五年》《谈美》等书籍,并指导他们写书评等。再比如,依据自己的理解认识对作品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之更加适合他们的教学情景等。这些都是隐性校本课程,也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有人形象地把隐性的校本课程比喻为“口袋课程”。它具有随意性、偶然性、独家性等特征,如同某位教师口袋里的小玩意儿,不仅可以随时地拿出来或放进去,而且属于教师个人独家拥有,有别于其他教师口袋里的小玩意儿。校本课程分隐性校本课程与显性校本课程。隐性校本课程是显性校本课程的基础与源头。如果把隐性课程的内容进行整理、充实,加以固定化,它完全可以变成显性的校本课程。我们的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就是由隐性课程逐步变成显性课程。隐性校本课程每个老师都在做,我们进行校本研发,其实就是把隐性的校本课程变成显性的校本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因而,校本课程研发,每个老师都可以做。第二、教师,应有点自己的特色天下的教师其实都差不多。尤其是教同一学段同一学科的教师。同一课程标准下,使用同一教材,只不过在不同的地方面对不同学生罢了。我教的内容与你教的内容相同,你的教学方法与我的教学方法相似,彼此之间几无差异,彼此之间的教学成绩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但是,如果我在教授共同的知识内容的时候,我能以课标为指导,紧密结合教材内容,与我的兴趣专长兴奋点结合,对某些知识点进行深入拓展,上出自己的特色,上出当地的文化,把自己的研究发现注入其中,那就显出了自己的风采。对语文教师来说,要展现自我的风采,阅读显得特点重要。我们的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就源自于阅读。阅读,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做,但不同的人,读书的层次是各不同的。天天通过手机看八卦看段子,是阅读;看流行杂志、流行小说,是阅读;追剧、追电影,某种意义上也是阅读;看专业成长的书,看经典著作,也是阅读。阅读的层次,也许决定着人的层次。看流行小说、段子,看流行杂志,追影视剧,充其量是与人闲聊时谈资的增加,于个人专业发展与能力提高,关系不大;而读专著与经典,丰富的内容与睿智的思考,却能促使人成长。我以为,为了消遣,看比自己能力低或能力相当的书,那样虽然读起来不费劲,但对个人的发展,其实益处不大;而如果读高于自己的书,虽然阅读起来不轻松,要颇费时间与精力,但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迅速地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快地成长。有人在我编译出了校本教材,又在许多杂志上发表文章之后,说我“有才”;我只是笑笑。其实,我是沾了钱锺书先生的光。我发表在《语文学习》并封面推荐的那篇文章,原标题是“有‘钱’,你也可以任性”。这个“钱”打了引号,不是现实中的“钱”,而是“钱锺书”的“钱”——有了钱锺书,有了钱锺书《管锥编》里的丰富的观点材料,我才有这些成绩。我这里要说的是,钱锺书的书有价值,与钱锺书的书一样有价值的也大有存在,“有‘钱’你也可以任性”——这个“钱”包括一切高于自己的、对自己有益的经典著作与专著。它可以是钱锺书、陈寅恪、朱光潜等人的作品,也可是《史记》《三国志》《红楼梦》《水浒传》等历史文学作品,也可以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中国大历史》等专著。阅读它们,必能提高自己。而自己阅读量的增加,自己理解的加深,自己看问题的角度独特,注入教学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展现出自我的风采,让你在众多教师中显得有特点,显得与众不同。
二、课程的发展(一)教材的编写在得到学校支持着手编译校本教材之后,我们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何把《管锥编》中的那些观点材料与我们的教材结合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摘录,把钱锺书的那些观点材料摘录下来,汇聚成册,供学生阅读。但问题马上出来,钱锺书的《管锥编》是用典雅的文言文写成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要阅读这样的文字,并不轻松,或者说,学生看不懂。怎么办呢?作注解?把这些文字翻译成现代文?作注解,学生阅读无异于读文言文,短时间尚可,时间长了必然生厌,必将弃之而不顾。翻译成现代文?凭我们高中语文老师的水平,还不足以把这典雅的文言文翻译成流畅的白话文,如果硬译,可能比文言文还难读。在几经反复之后,我们采用“编译”这个词。“编”为编写,“译”为翻译。我们不严格按照钱锺书的表述来翻译,而是根据讲课的逻辑,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节取我们所需要的观点材料,并用通俗的话把它转译过来。我们追求的是如上课一样的、聊天式的向学生转述钱锺书的观点材料——上课时我们怎样用,我们就怎样书写,力求平易、生动、有趣。在文章一篇篇编译出来后,我们把这些文章汇集起来,很自然地想到依照教材顺序、依照课文顺序来编辑,于是第一辑对应必修1-4,供高一学生使用,第二辑对应必修5与选修,供高二学生使用。(二)教材的使用校本教材编写出来之后,接着的是使用问题。这些材料该怎么用呢?依照我编排的设想,这些材料是语文课程的补充,可以在学生学习中加以使用。但是如果只是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看,势必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湮没在书丛中,无人问津。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阅读利用呢?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课内穿插,一是专题讲座。1.课内的穿插课内穿插是最容易想到的使用方法,因为在编写校本教材之前,我就把《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与课文结合,注入课堂,就属于课内穿插。因而,在教材编译出来发放到学生手中之后,我们要求任课教师备课时除备课文与学生外,也要备我们的校本教材,把我们校本教材里的内容插进课堂,并引导、指导学生去阅读。如在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的时候,把校本教材中《“用字重而非赘”》 一文中的内容加入,备《诗经·氓》的时候,要备《“爱情于男只生涯中一段插话”》这篇文章。但随之,问题又来了。我编的材料我在课内进行穿插,这顺理成章;其他老师有自己的材料,有自己的认识,他们不一定会看会用,会参照,要在全校使用,这是个难题。这个难题的解决得力于学校的积极干预。当初的做法是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我所在的年级做要求。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中,由我向本备课组的老师介绍下一周我们所讲的课文中,校本教材中哪些材料可以用上去,引导教师去读,然后加入备课中。如“柳”这个意象,我们都知道,“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言“柳”便有“留”的意思。同时,因为柳条修长柔软,风来时,柳随风飘举;风住时,柳枝下垂——与作别时举手告别和人走时伸手挽留,在形态上相似,因而言“柳”便有“留”念之意。这两种分析一者从读音考察(音似),一者从形态考察(形似),都直观易懂,一读便晓,一看便知,所以大家都能接受。钱锺书的思考比我们深,他在“音似”与“形似”之外,看到了“神似”。他引用古籍,分析说:柳是易生植物,折根柳枝,横着插、竖着插,甚至倒着插,它都能顺畅地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送别时折柳送别,就是把游子离开故乡比作柳条离开故枝,希望游子能如柳条一样,随处皆可安身!这种分析,我们称之为“柳”与“留”的“神似”!“音似”“形似”尚属表面,着眼点在送别之时;“神似”着眼点则不仅在“送别之时”,更虑及到“别离之后”——远走他乡者的生活境遇,并表以深切的祝福,思致显得更为细密,情感表达也更为浓厚。这些材料,对从教几十年的老师来说都是新的,对从教不多久的年轻老师也是新的。因为材料的新颖,因为观点的独特,因为论述的深刻,很多老师听后,便对小册子仔细地阅读,然后在课堂中加以穿插,或者授课中作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让本备课组的教师课内穿插,这个问题便解决了。我们校本研发与实践课题组成立后,因为组员来自各个年级,可以在备课组活动中对其他老师进行分析介绍。学校要求备课组活动中必须注入校本教材内容的讨论,教师的备课中必须有校本教材的内容——教务处在检查教师备课的时候,语文组基础年级教师备课本中必须有校本内容。这样,课内穿插就落到了实处,由一个年级落实到了全校。2.专题讲座课内穿插是点上的学习,专题讲座是面上的学习。我们根据教学进度,在高一、高二下学期进行专题讲座。每月一个专题,每个专题时间为1个小时,即一节晚自习的时间;一个专题讲五次,每次4个班,五次刚好一个年级20个班。高一以第一辑为主,共4讲,分别为关于钱锺书、关于爱情、关于读书、关于生活;高二以第二辑为主,共3讲,分别是关于思维定势、关于鬼神、关于生活。讲座把课内穿插的知识点串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着重突出质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全面、整体看问题的能力。讲座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晚自习下班老师自然喜欢,不用进教室,但要到现场维持秩序,有些就不愿意了;而把成绩放在第一位的班主任,在未真正认识我们的校本课程的性质,校本课程还没有得到专家认定的时候,采取的是怀疑的态度,自然不怎么支持。在我们研发小组受众教师怀疑的情况下,学校在教工例会上,一方面介绍我们课程的内容,让所有教师对我们的课程有所认识,一方面对我们的课程进行认定,指出这门课的开设在学生“思维与方法”上的作用,并作为一项考核,要求下班老师在讲座的时候必须到场维护秩序。学校的强力出击,不仅让所有教师认识了校本课,而且进行了认定,消除了班主任的顾虑,也抚平了下班老师的情绪,于是,讲座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开到2016年年底,我们在五届学生中开展讲了150多场讲座。课内穿插与专题讲座的结合,让校本教材进入学生学习生活,每天上课涉及、每月讲座涉及,校本教材贯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校本课程的初步实践运用,给我们启示是:有想法,一定要去做。教材的编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有编写文字的想法后,如何编写,编写成怎样,我们心里并不明确,而是在编写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的。校本教材课内穿插和专题讲座这两种运用方式,也不是编写教材时就确定下来的,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这样,有想法,然后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不断的修正自己的想法,逐步的达成目标。有了模式再去做,想好了再去做,有的时候反而做不好。所以,有的人觉得做事要“时机成熟”后再做。而实际上是,做事的时机永远不会成熟,因为时机是在做的过程中成熟的。民间有句话叫“船到桥头自然直”,想很重要,实践也重要。有想法,要去做,做中发现不足,改正方向,才能走向目标。这是教材编写与教材使用所给我的启示——有想法,一定要去做。有时,做是有方向无计划的;计划在做中逐步建立。在讲完我们的校本教材编写以及课内穿插与专题讲座这两种运用方式后,我想讲讲校本课程的分类。校本课程的类型,可用下面这个图表表示:校本课程的形式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个别教师参与部分教师参与全体教师参与筛选已有课程低级的校本课程改编已有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高级的校本课程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划分校本课程的类型。这两个维度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和“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师参与、部分教师参与、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从表格中可以发现,最靠右下方一格指最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即全体教师参与的、全新的校本课程。这种课程集中了教师集体的智慧、经验与能力,体现了最新的学术动态和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高级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其实还没有达到“高级的校本课程”的高度,它是“全新的校本课程”,但只是“部分教师参与”——我们学校有三十多个语文老师,虽然在“课内穿插”这一运用形式上全体参与,但在进课堂上,到目前为止只有十五个人,所以它只不过是“部分教师参与的全新的校本课程”。最靠左上方一格指最低层次的校本课程,即个别教师仅仅筛选了已有的课程,或者对已有的课程进行“修修补补”。相比之下,这种校本课程的开发比较容易,所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较少,因此被称为“低级的校本课程”。比如,有的学校把《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传统经典著作作为校本课程,或全书用,或选其中的部分内容,组织学生学习,都属于这个层次。——校本课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九个层次,其实它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达到最高层次的校本课程固然很好,进行初级的校本课程开发,其实也有其价值。对于刚刚进行校本研发的老师们来说,完全可以由初级开始,排除神秘感,逐步积累经验,向高一级进发。
三、校本的深入1.校本进课堂2014年,我们的校本课程参加省校本课程评比,获得一等奖。这年11月,省教育厅到我们学校督查,对我们课程开发肯定的同时,指出实践运用只是课内穿插与专题讲座,没有进入课堂,还不是真正的校本课程。督查结束之后,我们校本研发小组对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地思考。进入课堂,课程目标是什么?课程内容如何设置?课程如何评价?这是个系统工程,不是说开就能开,说上就能上。我们一边按原做法进行实践,一边思考这些问题。我们钻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书,我们钻研课程理论,经过近两年的思考沉淀后,2016年12月,我们终于制定出课程方案,明确了课程目标,准备好了课程内容,2017年校本课程正式进入高二年级课堂。这是我们的课程安排:课程导言(讲座·两课时)第一单元:“积累·融合”(三课时)第二单元:“感受·鉴赏”(三课时)第三单元:“思考·领悟”(三课时)第四单元:“应用·拓展”(三课时)第五单元:“发现·创新”(四课时)我们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积累·融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这五大“课程目标”作为我们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依这五大课程目标对校本教材进行重组,编制为五单元15专题18课时的校本课,在高二年级开课;每个班两周一节课,上学期9节,下学期9节。我们校本团队核心成员共八人,每个人上2-3节课;以学期为单位,教师之间的课互相调换,争取用三年的时间,让所有校本教师能独自上下所有的校本课。校本进课堂,是我们校本研发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它意味着我们的课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它正逐步深化完善。2017年年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我们的课程随之进行调整更新,把老课标的五大“课程目标”变成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素养”,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课程调整为下面的样式:课程导言1.走进钱锺书,走进校本课程(讲座·两课时)第一单元:语言构建设与运用2.“一字虚涵三义”所展现的文化——“柳”“丝”“望”三意象3.“一切避愁之路莫非迎愁之径”4.“水可喻时,亦可喻情”——诗文中“流水意象”浅析第二单元:思维发展与提升5.“史家绝唱”如何与“无韵离骚”联姻?——认识史书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两课时)6.“遍则不偏,通而能透”——打破思维定势,挣脱“套板反应”7.“中国人”“流毒无穷的聪明” ——批判地看问题第三单元:审美鉴赏与创造8.“若雨潇潇,则泪欲潸潸”——诗文中“环境”与“心境”的贯通9.“送别情境”与“盼归情境”——诗文中的“下转语”“翻案法”1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话分两头”11.“相思”与“通梦”——意象的多层次运用第四单元:文化传承与理解12.孔子的“理想”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两课时)13.“贫则奸邪生”与“富则奸邪生”14.“虚实相生”,方能“情理相济”——文学中的“实”与“虚”15.词义引申:展现民族的文化与心理
校本课本进入课堂,给学生巨大的惊喜,也让我们校本老师深感欣慰。我们的校本课2017年上半年走进高二课堂,几节课下来,学生首先问的是“高三开不开?”然后接着的感叹是“为什么到高二下学期才开!”我们的调查问卷设置了12个问题,95%以上的学生喜欢上校本课,90%以上的学生认为校本课有助于他们语文学习与文化素养的提高,91.6%的学生肯定回答校本教材会作为高中时期的留恋,85.3%的学生肯定回答以后会找到钱锺书的著作来阅读。而当我们校本教师走进教室,学生热情招呼,快速进入教室整理讲台,急忙把一体机打开;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出汗,学生连忙把电风扇打开,都让我们感到欣慰。校本课程进课堂为何能给学生这么大的欣喜?这源自于我们校本课程内容的新颖与观点材料的深刻,这里,我就四大“核心素养”各举一例来说明我们校本课程的魅力。如第一单元“语言构建设与运用”中的《“一字虚涵三义”所展现的文化——“柳”“丝”“望”三意象》,除分析“柳”与“留”的“音似”“形似”与“神似”外,我们还分析了“丝”与“望”两个字。如“望”字,它有三个含义,一为瞻望,一为期望,一为失望。《赤壁赋》中苏子歌曰“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为何“望美人兮天一方”,苏子内心会“渺渺”呢?这与“望”的三个含义有关。“美人”既可以是其本义美人,也可以指圣主贤臣与美好理想。作者“望见”了“天一方的美人”,内心产生拥有的“期望”,但是这个愿望如何努力也实现不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必然会产生愿望实现不了的“失望”以至于“绝望”——这就如《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狐狸,看见了园中鲜美的葡萄,就有吃到葡萄的期望,但如何努力也实现不了,便生了了那葡萄一定是酸的酸葡萄心理——苏子为理想极尽全力,但最后还是因“乌台诗案”而贬官黄州,人生进入最低谷。明白了“望”的这三个含义,且明白“望”的期望与失望这两种相反的情感同时存在于“望”字中,对于理解“渺渺”二字,以及“倚歌而和”的客人的箫声为何会“如泣如慕,如怨如诉”,为何会“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更为深刻。——这样对具体的字词理进分析,紧扣住了“语言构建设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联系具体的课文、具体的字词,真正把“语言构建与运用”落到了实处。第二单元:“思维发展与提升”,《“史家绝唱”如何与“无韵离骚”联姻?——认识史书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叫“史家之绝唱”,什么叫“无韵之离骚”;在明确“史家绝唱”乃指《史记》是历史巨著,“无韵离骚”乃指《史记》又是文学巨著后,又提出史学作品与文学作品其本质特点是什么;在明确史书必须真实不可虚构,文学作品具有虚构的特点之后,又提出《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史记》既讲求真实又有虚成份,这种说法是否有矛盾的问题。以此为主线,我们通过分析《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史传文学,指出其在叙事上的“增饰渲染”与记言上的“拟言代言”“想当然”;再结合“象”的本义与引申义以及韩非子“见象骨而想生象”的论述,指出虚构与真实的关系,并引用西方言论来支持有现实基础的虚构的合理性。这一课,利用钱氏所提供的观点材料,突出质疑与探究的精神,直接扣住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通过这节课,必然在看史书的时候,会注意到其真实与虚构的关系,甚至在网络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类信息,也会以质疑探究的精神去面对,不盲目相信;而在写作的时候,明白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必然会学生在尊重事实的情况下进行虚构。
第三单元:“审美鉴赏与创造”中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话分两头”》讲话分两头法,分析《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却说宝玉成家的那一日,黛玉白日已经昏晕过去,当时黛玉气绝,正是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运用“话分两头法”把同一时间中宝玉成家的喜与黛玉气绝的悲放在一处,相互对照,有如鲁迅评《红楼梦》所说的“悲凉之气遍被华林”外;又举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名利场》,写滑铁卢大战的结尾作引申:“夜色四罩,城中之妻方祈天保夫无恙,战场上之夫仆卧,一弹穿心,死矣。”(Darkness came down on the field and the city:and Amelia was praying for George,Who was lying on his face,dead,with a bullet through his heart)。妻子的祈祷与丈夫的中弹身亡,同一时间发生,希望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无声的刻画战争的悲惨,给人内心以震撼;同时联系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前两句写战士奋不顾身,英勇杀敌而战死沙场;后两句写战士已牺牲且化作累累白骨,然春闺中的少妇却依旧日夜盼望他们的归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虚实相对比照,正是小说常用的“话分两头”“双管齐下”,又如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这种手法与《红楼梦》中把黛玉之死与宝玉成亲结合在一起写,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名利场》中滑铁卢大战的结尾不仅手法上相同,内容上也神似——情思凄楚,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在讲课中,我们还联系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流行歌曲《南山南》“你在南方的艳阳里 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等诗词歌曲,把小说、诗歌与流行歌曲打通,充分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让语文课堂时时都在学生的身边。同时,英语原文的注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英语与语文打通,试着进行跨学科的学习。这是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的运用的一个体现。第四单元:“文化传承与理解”中的《词义引申:展现民族的文化与心理》,一共讲了“乖”“革”与“胡言”三个字词。我们一说到“乖”字,我们马上想到大人表扬孩子的话:“你真乖!”“乖”是乖巧、机灵、驯顺的意思;我们说一个人“乖”,往往是表扬。但我们稍作深入一点的考查会发现,“乖”还有与乖巧、机灵、驯顺相反的意思,如“时乖命蹇”这个成语,“乖”与“蹇”同义,是困苦、不顺利的意思;《红楼梦》写贾宝玉出场的《西江月》词:“行为怪僻性乖张。”“乖”为“违背”“不一致”的意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我们的词语除本义之外,还有引申义;引申有正向引申还有反向引申。此处“乖”的比喻引申则为“反向”,你“违背”“不一致”,我偏要让你驯顺、乖巧,钱锺书先生称这种现象为“反象以征”。“乖”的比喻引申义向本义相反的方向延伸,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在面对困难挫折时那种坚韧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你不驯顺,我偏要让你驯顺!再如“革”字,它本为“去毛的兽皮”,它具有坚韧耐磨的特点,于是我们用来做皮鞋、皮带,古代也用它来做甲胄。但它也可以“反象以征”,具 “改变,变更”的意思,如“改革”“变革”“革命”等。“革”字的反向以征,有什么寓意呢?它与“乖”一样,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坚韧不拔、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你坚韧不易变更,我们偏要让它变更改变,不达目的我誓不罢休。我们可以把这两个字与《愚公移山》联系起来,王屋、太行两座山靠人力确实不可能移开,但正因为它是人的力量所不能完成的,所以移动它,才能表现人的恒心、毅力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才能表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而联系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积贫积弱,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各民族的奋起反抗,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就更形象了。救国救民之条路走有多长?我们走了多久?从1840-1949,是一百多年;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代一代的人为之努力奋斗,他们没有完成,但他们为后人开辟了道路,这就是愚公精神。我们的改革从1978年开始,改了四十多年了,有没有改完?没有!什么时候改革完成?不知道。但能不能因为不知道就不改革?不能。这也表现出愚公精神。愚公精神似乎已过时了,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革”的精神、“乖”的精神一直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从字词的解析中对中华“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也是我们校本课程的特色。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出,我们的校本课程真正的做到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纲,把高中语文教材与钱锺书《管锥编》中的观点材料结合起来,对语文进行拓宽加深,着力培养语文学科的四大核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正因此,我们的课程才真正的走进学生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校本课程真正的进入课堂,给我们的启示是:《课程标准》太重要了,它是课程的灵魂。从有校本进课堂的想法,到真正校本进入课堂,我们用了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我们最难突破的是什么呢?是课程目标。我们想过以质疑与探究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想过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目标,想过培养学生的感悟鉴赏能力作为目标,也想过以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目标……但在实践中都逐步地否定了,这些目标的确立,总让我们有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然而在我们研读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忽有一种“踏破钱鞋地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觉——既然我们的校本课程是对语文课的拓宽加深,那我们不是可能直接把它纳入我们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解决了,我们根据目标在校本教材中选取材料,校本课程的具体内容也解决了,进入课堂与讲座和课内穿插相结合,教学方式也解决了。课程目标的确定,让校本课程真正进入课堂,我最深的感觉是,《课程标准》是课程的总纲,是课程的灵魂。教材源自于它,考试源自于它,它的精神贯注于整个教学。然而现实却是,我们一线教师平时教学的纲是教材,考试的纲是试卷,我们知道教学的内容,知道考试的形式,却并不知道这样考试的目的以及培养这种能力所需要的方式方法。某种意义上讲,不读《课程标准》,只看教材与试卷,那是舍本逐末。而据我所知,许多教师不仅不读《课程标准》,连《考试说明》也只翻翻而已。不抓住根本,其结果必然是题海战术,让学生越来越累,老师越来越累,而效率越来越低,效果却越来差。所以,作为教师,在偿到了研究《课程标准》的甜头之后,我以为在平时教学中,研读课程标准是相当必要的;而进行校本开发与论文写作,尤其应研读课程标准。而我们身边许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职称评定的时候,需要论文,自己却总写不出论文,发表论文还得出钱,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没有读过或没有读透课标,没有理论的指导。课程标准是导航,于专业教师的发展,太重要了。所以,教师应学习《课标》等纲领性的内容,在理论修养上有所提高。第二个启示是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一致的在前面讲述我校本研发历程中,我淡化了学校的支持这方面的内容。而有人在了解到我们学校校长张芳芳同志是语文教师出身之后,往往会感叹一句:原来他是教语文的,难怪支持你的课程。似乎因为语文教师出身,支持语文校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如果不是语文教师出身,我这个课程早就泡汤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无论校长出生于哪一学科,他们都明白,教师是学校的根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学习工作的主动性,是学校最宝贵的东西。学校没有安排你做,你自己要做,且这样做对学校有益,学校有什么理由不予支持?事情最终做成做不成,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热情与闯劲。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其实是一致的。教师发展了,学校必然兴旺;学校兴旺了,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几乎没有哪个老师在事业上满足平凡,都希望能做出点事来。此时,作为学校,都会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好老师的这份理想,除搭建平台之外,再加入一点呵护,以促其成长。而当一位老师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的时候,它便能作为榜样,引领着其他的人一起前进。这就是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一致性。所以,如果你有校本开发的打算,你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打算,只要你符合教学规律,扣住学科的核心素养,于学生发展有益,你就应该进行课题研究的打算,勇敢地提出来,争取学校的支持与帮助,在为学校服务的同时,壮大了自己。校本课程进入课堂,标志着我们的“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成为了真正的校本课程,回顾这一段历程,我们发现我们的校本研发,不是单一的一种模式,而是几种模式的结合。校本开发有四种模式,我下面介绍一下。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目标(为什么教)、内容(教什么)、方法(如何教)和评价(怎样评价教的结果)。根据这四者的关系,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有四种,它们分别是目标模式、动态模式、环境模式和过程模式。下面我们分别来介绍。(一)目标模式顾名思义,目标模式的核心是“目标”,它要解决下面四个问题:1.期望实现什么目标2.选择什么教学内容3.在组织和排列教材时,采用什么方法4.检查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否已经实现目标模式,目标是课程的核心,它把教育目标放在首位,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选择教学内容,然后根据目标确定教学方法,根据目标再组织实施评价。(二)动态模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一个互动过程,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内容)、组织学习经验(方法)和评价四个步骤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修正。它可以用下面这个图表来表示:动态模式则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一个互相影响、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允许课程开发者根据学习环境的需要,从任何一个步骤开始着手课程开发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可以随意改变课程开发的程序,甚至允许多次循环往复。我们的“随钱锺书一道与古对话”更大程度上属地过程模式,因为它是先有了教材(确定了学习内容),再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最后确定评价标准。同时,它又有“目标模式”的特点,因为我们在最终进入课堂的时候,是紧扣语文四大核心素养来组织课程,教学目标在此显出了强大的作用。(三)过程模式过程模式主张课程开发过程应详细说明学习的内容,但不必预先确定期望达到的行为目标,因为许多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预先确定的行为目标可以明确说明的。过程模式具有下列特征:1.没有确定最初的目标;2.注重过程;3.坚持认为某些内容与方法具有内在的价值。综合实践活动,更多的是过程模式。现在孩子夏令营较为流行的是叫孩子去卖菜,看同样的物品哪一组孩子能卖出最高的价格。卖菜要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这些都是不可预设的,孩子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自己去面对,这个过程对孩子社交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价值。(四)环境模式环境模式认为,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环境模式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这里有一事值得一提。有一次有个专家来我校进行校本调研,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为什么以钱锺书为研究对象进行校本研发?钱锺书是无锡人,应那里的人进行校本研究才对。这个领导说的其实也有道理。我们进行校本研发的时候,要对“学校外部环境进行分析”。钱锺书是无锡人,无锡人以钱锺书为研究内容进行校本研发,这属于地方校本研发,属于挖掘地方文化,属于校本研发的一部分。就如我所处的江西大余,汤显祖的《牡丹亭》就以大余南安府作为故事的发生地创作了这部戏剧,我们完全可以对《牡丹亭》进行研究,开发出校本课程。但是,那位专家忽视了环境分析的另一个方面,进行校本研发,还要对“学校内部环境分析”——我们虽非无锡人,虽不在钱锺书的故乡,但我们喜欢钱锺书的作品,我们对钱锺书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读,并且把它与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结合起来了。我们学校本身在钱锺书学术作品与高中语文教学这一块有兴趣、有积累,我们的外部环境虽然与钱锺书关系不大,但内部环境却足以促使我们去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所以,我这里所要说的是,进行校本研究,对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进行分析,有时不必二者兼备,只要条件充分,积累足够,完全可以进行校本研究。进行校本研发的时候,视野有时不必太狭隘。值得注意的是,目标模式、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各有利弊,并无优劣之分和主次之分。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者应该根据教育对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采取折衷的、灵活的手段,取长补短,交替使用这四种模式,不应一味地采用某一模式。
三、校本研发,做幸福的老师一、十年历程所取的成绩我们的课程正式开始于2009年,十年中,我们获得了一些荣誉。荣誉的起点是2014年11月,获江西省“出彩课程,伴我成长——江西省中小学100门出彩校本课程”征集活动一等奖。在此之后,我们又获得了一些荣誉、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发展,一是学生的发展。(一)教师发展:1.课题研究(1)与校本有关的两个省级课题结题(2)与校本相关的两个省级课题在研(3)开发出校本课程初中版,在两个初中推广2018年7月,校本研发小组完成“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初中版)教材的编写。2018年9月,与大余县池江中学合作,帮助成立校本研发小组,指导老师上课,共同进行校本课程初中版的实践;与大余县南安中学合作,大余中学校本研发小组派老师往南安中学为其初三学生授课。(4)正与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合作,校本课程高中推广2019年3月29日,广东省清远市源潭中学领导老师一行33人来我校考查学习校本课程“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的研发与实践,并希望与我校合作,引入“随钱锺书一道与古人对话”校本课程。2.论文辅导文的发表与教材的编写(1)发表与课程相关的论文40多篇,其中两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多篇封面推荐,多篇引起争鸣。我们校本论文投稿始于2013年3月。我发表的第1篇文章《关于“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发表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7期;第二篇文章《<论语>学习,不可忽视孔子的处事方法——对深圳田东中学校本课程研发的一点建议》发表在《语文月刊》2013年第11期,并于2014年第3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我发表的第6篇文章《怎么可以出此纰漏——人教版高中语文标点指瑕》发表在《语文知识》2014年第9期,并于2015年1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2)在《语文报》《作文指导报》等报刊上发表辅导文200多篇在论文发表的同时,我们也接受报刊的约稿,在《语文报》《作文指导报》《考试指南报》《德育报》《高中生之友》《读写月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几百篇。让自己在作文教学、阅读教学、试题命制等方面都有发表。(3)在《语文报》《帅作文》上开校本专栏“学林新语”“管锥语文”2018年,我们课程初中版在《语文报》(初一版)开辟“学林新语”专栏,刊登校本初中版文章。课程高中版在《帅作文》开辟“管锥语文”专栏,刊登校本高中版文章。(4)参与《初中古诗文读本》《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曾全程参与江西高校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初中古诗文读本》教材的编写。参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3.学生习作的发表指导学生在《全国优秀作文选》《高中生之友》《作文通讯》等杂志上发表作品300多篇,汇集成《青春的故事》《成长的足迹》两册,第三辑准备中二、十年历程的感悟1.校本开发并不神秘,每个老师都可以进行校本开发2校本开发,让教师有自己的特色,有不一样的风彩3.进行校本开发,有想法一定要去做,船到桥头自然直4.进行校本开发,要注重课标的研读,要纲领性文件的指导5.正确的事,勇敢地去做,教师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