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所谓的“佛系”毁了你

人性思维学
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同时圈子很重要,为值得的人赴汤蹈火,彼此成就,彼此拥有!@心灵品格
视频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近年来,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风,五花八门的流行语一波又一波地席卷网络世界,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很多流行语来了又走,但有一个词,来势凶猛,且持续走高,它就是“佛系”。

其实,“佛系”虽然是近两年才出现的新词,但它所表达的含义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几年前流行的“平常心”、“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

很多人认为,“佛系”之风的盛行,会让年轻人变得愈发消极。

但如果理解了“佛系”背后的真正内涵,我们就会发现,把“佛系”等同于无所作为,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识。

01

你所看到的“佛系”,不过是别人胜利前的韬光养晦。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年轻时就跟随曹操四处征战,因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

曹操病逝后,司马懿先后辅佐了魏文帝曹丕及魏明帝曹睿。曹睿病逝后,托孤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没想到曹爽重用亲信,架空司马懿,夺了他的兵权,让他去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傅。

没了兵权的司马懿为求自保,只得装病在家。

司马懿的佛系,让曹爽逐渐放松了戒心。而蛰伏十年的司马懿,终于等到了反攻的契机。

这天,曹真陪曹芳去高平陵拜谒明帝,司马懿迅速率领京城的军队,关闭城门,诈传太后诏令,罢免了曹真。

这就是著名的“高平陵事变”,自此,曹氏政权逐渐瓦解,司马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在曹真眼中,手无兵权的司马懿已然开始了佛系做官。

他所不知道的是,他以为的“佛系”,只是别人胜利前的韬光养晦;他看到的逆袭,也不过是一场预谋已久、伏击千里的反攻。

此刻曹真的内心独白,就如《无名之辈》里的胡广生:“耍老子……”但事实的真相却是,不是别人太坏,而是你太傻。

罗振宇不久前在跨年演讲时提出这样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分享的全是娱乐八卦,然而收藏夹里保存的却都是学习资料——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在收藏夹里积极向上。

其实这种现象我们上学的时候也遇到过。有些学霸上课睡觉,下课打闹。

然后学渣们就信以为真,觉得不用学习也没关系,反正大家都一样。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那些学霸所谓的睡觉只是闭目养神,眼虽未观六路,耳却能听八方,老师讲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学霸们回家之后还会偷偷学到凌晨三点。

那些假寐的学霸,长大之后就成了“在朋友圈里又佛又丧,在收藏夹里积极向上”的人。

而你所谓的“大家都一样”,也一如当年,只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误判。

02

别人所谓的“佛系”,只是换种方式看世界。

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和阮籍曾提出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哲学概念,但所谓的“任自然”并不是无所事事、听天由命,而是超越儒家的伦理束缚,打破举世公认的既定规则,任人之本性得以自然舒展。

正是这种佛系的思维方式,使得二人在文学、音乐等诸多领域达到了极高的造诣,也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佛系可以是放弃外界的规则,抒发自己的内心;也可以是抛弃自己的执念与不可得,以一种更舒服的心态去生活。

李诞可以说是佛系青年的代表人物,他甚至提出“人间不值得”这样看似极度消极的概念。

但即便是他,也一刻未曾放弃为生活和理想而奋斗。他的佛系,是原有认知被打破后,不得不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

这种新的世界观,让他与外界达成和解,而不至于活得太拧巴。

他释放了自己的内心,让思想达到了相对放松的状态。

但他的肉体一刻都未曾放松过,他依然在努力与外界对话,努力让世界听见他的声音。

李诞说:“很多人让我做自己,但是你让我做自己你就见不着我了。我做不了自己,我只能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这样我会比较快乐。”

别人所谓的“佛系”,只是换一种方式看待世界,可能是做自己,也可能是不再执着于做自己。

但最终的结果,都是让自己以更舒服的方式实现了自身价值,而不是荒废度日、虚度年华。

我们以为佛系就是不作为,我们每天把“佛系”挂在嘴边,为自己的不思进取披上一层散发着哲学之光的外衣,却不知那些提出“佛系”的人,比谁都更积极地生活着。

03

真正的佛系,是自我沉淀后的积极向上。

王阳明说:“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意思是说,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有时好时坏的情况,并经常伴有困顿失序的隐患,这都是由于被得失心所累,所以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在这个讯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我们的视野被拓宽,我们看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看到别人是那么轻易地拥有了我们梦寐难求的一切。我们着急,焦虑,患得患失,无法心平气和地做一件事。

为了缓解焦虑,我们报了一个又一个的培训班、训练营,却不能静下心来听完其中任何一门课程,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练习之中。

最后一事无成,然后自我安慰是“佛系报班”。

佛系不应成为不努力的借口,而应是积极乐观后的努力向上;佛系也不该是自我麻痹的手段,而该是抛开杂念、沉淀之后的全情投入。

诸葛亮在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提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概念。

这是古人的“佛系”,但意思却是在说,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所谓“淡泊”,是为了明确自己的志向;所谓“宁静”,是为了达到深远的境界。而非我们理解的无所作为。

佛系本无对错,但把佛系误读为不思进取,并以之作为懒惰的借口,却会毁了自己。

我们需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喧嚣所充斥。静下心来做一件事,让自己为之骄傲。

世界绚烂多样,我自努力绽放。

佛系的我们,也可以是明媚向上的。

佛系的我们,也可以拥有精彩的生命。

赞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