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能不能拿诺奖?其实,四次诺奖得主与粮食有关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增产最高接近5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随后杂交水稻迅速走向全国。如今,中国水稻的种植面积为3千万公顷左右,位居世界第二,但年产量却冠绝全球,达2亿吨以上,其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居功至伟。在过去几十年中,除了国内发展迅速之外,杂交水稻已经走向世界,在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国、日本等都有大面积种植,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史无前例的贡献,国际上有人评价“杂交水稻是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对人类做出的第五大贡献”。
有人大概计算过:“全球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稻田,如果一半(八千万公顷)种杂交水稻,那现在的情况,每公顷增产两吨,可以多养活五亿人口。”其实,这一增产数据比较保守,杂交水稻之前亩产不到400公斤,但经过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农业专家的努力,亩产逐渐从400公斤提升到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一些试验田的亩产1100公斤以上。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汤·巴来伯格也说:“袁隆平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着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可以说,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功德无量,说他多养活了全球十余亿人一点都不过分,这样的活命之功前无古人,连牛顿、爱因斯坦等都不能与他相提并论!还有什么贡献能与活命之恩相比?
1895年,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设立了五个奖项,即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1969年瑞典银行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在各个领域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毫无疑问,如果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来衡量,多养活十余亿人的袁隆平实至名归,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袁隆平连一次诺奖提名都没有得到,更别提获得诺奖了!那么,诺奖包括其中最“水”的和平奖,为何对袁隆平视而不见?
按理说,袁隆平如此高的成就,贡献如此之大,应该有被提名诺贝尔奖的可能,但为何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呢?网上有各种“客观理性”的分析,归纳一下大致是以下三点:
首先,杂交水稻的基本思想和技术并非始于袁隆平,而是始于美国人Henry Beache,他在1963年提出相关理论,不过Henry Beache的设想和方案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后来,日本人提出了三系选育法来培育杂交水稻,提出可以寻找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来作为培育杂交水稻的基础,但效果不好。袁隆平在这些基础上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因此他的杂交水稻缺少一定的开创性,而诺奖注重开创性、创新性。
其次,作为科学研究的一方面,杂交水稻的技术缺少一定的理论性,也就是说袁隆平更像“工程师”,偏向于实践,缺少一套相对成体系的理论。当然,之后数十年的研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也可以说形成了一套理论,但诺奖认不认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第三,诺奖中没有设置农业奖,杂交水稻技术与物理、化学、医学不沾边,与文学、经济更没有什么关系。就好像不论数学家的研究成果多么惊人,最终还是无法得到诺奖一样,因为诺奖中没有数学奖。
也就是说,不是诺奖无视袁隆平,似乎是袁隆平不符合诺奖要求。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还漏了一个和平奖,按照袁隆平的成就,他完全可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不信请看诺贝尔和平奖的历史。
根据诺奖官方资料显示,诺贝尔和平奖旨在表彰为促进民族国家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军备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按照这一评选标准,似乎与袁隆平无关,但翻开诺贝尔和平奖的120年历史,却会发现与粮食有关的得奖者不少。
1922年,挪威弗里乔夫·南森获得和平奖,理由是“对数百万竭力对抗饥荒的俄国人民提供帮助,以及对小亚细亚和色雷斯难民的帮助”。弗里乔夫·南森是挪威的一位北极探险家、动物学家和政治家,后来担任国际联盟高级专员,由于从西伯利亚、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遣返50万名战俘与直接援救俄国遭受饥饿的人民而获奖。
1949年,英国约翰·博伊德·奥尔获得和平奖,理由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和杰出的组织者,世界和平组织联盟和国家和平理事会主席”。
1970年,美国诺曼·布劳格(见下图)获奖,理由是“表彰他对绿色革命作出的贡献,对全世界,特别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粮食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饥荒世界带来面包。诺曼·布劳格与袁隆平比较相似,他成功培育出抗病、耐肥、高产、适应性广的半矮秆小麦,让小麦产量大幅提高,但成就远远比不上袁隆平。
2020年,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获奖,理由是“以表彰他们为改善受冲突影响地区的和平条件作出的贡献”。
也就是说,迄今为止有四块诺贝尔和平奖与粮食、解决饥饿有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吃饱了才有和平,这是最基本的硬道理,几千年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见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粮食的贡献与和平的作用之大,远非上述三个人与一个机构所能相比的。但解决了数十亿人粮食问题的袁隆平,连一次诺贝尔和平奖提名都没有,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尤其1970年美国诺曼·布劳格获奖,已经证实袁隆平更该拿诺奖,因此袁隆平没有拿到诺奖,不是他的问题,而是诺奖的问题!
袁隆平之所以甚至连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都没有,这就与和平奖的评选有关了。其实,诺贝尔和平奖这个奖项实在比较尴尬,毕竟连好战者都能够评选出诺贝尔和平奖,这背后本身就有着诸多的内涵。
1901年诺贝尔和平奖首次颁发,但直到1936年才出现第一个非欧美籍人士获奖,即阿根廷的卡洛斯·萨维德拉·拉马斯,第二位是1960年的南非艾伯特·卢图利,第三位是1973年的北越黎德寿(与美国基辛格共享),之后才多了起来,30余个非欧美籍人士获奖。更重要的是,这些欧美之外人士的国家,多数都与西方关系友好(或在获奖时期友好),比如日本、韩国、以色列、南非等;或者是敌对欧美的国家内部的反对派,最典型的是伊朗等。也就是说,1973年之前和平奖绝对是欧美的“游戏”,直到上世纪70年代之后才具有一些广泛性,但这时和平奖变成了一种“政治武器”,为实现西方某些国家意图或利益而“奖赏”给了某些人。(下图,美国前任总统又一次获得和平奖提名)
如果说物理、化学、生物奖项的颁发,还存在一定的硬性条件,存在一些公正的话,那么和平奖只能让人一次又一次吐槽。1905年获奖的理由是“《放下武器》一书的作者,还对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做出了贡献”,这个理由让人无言以对;1906年获奖的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理由是“成功地调解并结束了日俄战争”,中国的利益考虑到了吗?1911年获奖理由是“德国和平协会创始人”,估计是英国在背后主导,因为当时德国想要挑战英国,所以要在德国内部培育反战势力;1930年的理由是“为基督教的团结和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如果为伊斯兰教团结做出努力会不会获奖?1977年是“为保护良心犯人权所做的努力”;1986年的理由是“美国总统大屠杀委员会主席”,颁发给了美国籍犹太人,此人是个作家,曾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写作主题是关于大屠杀的记忆、反对战争屠杀,被看作“大屠杀活教材”........此外还有很多让人惊奇的颁奖理由,获奖人士中甚至不乏战争贩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尽管我们不能武断地否定和平奖,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不纯粹的奖项”,是一个有瑕疵的奖项,其中很多事情耐人寻味。鉴于中西方的关系,袁隆平没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在情理之中。
鲁迅有一篇文章叫《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其中“费厄泼赖”意思叫光明正大的比赛,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西方一直强调“费厄泼赖”精神,至今还有很多中国人深信不疑,但百年和平奖的颁发,可谓是对西方强调的“费厄泼赖”精神的绝妙讽刺。
最后引用另一句名言,有些人得诺奖,是给自己增光;有些人得诺奖,是给诺奖增光。毫无疑问,袁隆平是后一类人,诺奖没有选择他,只能让诺奖愈发黯淡无光,而袁隆平的伟大,也无需一座诺奖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