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包袱
1、“学院派”影响
从表1可以清楚的看出,第一、二代出国留学的人员中,留美学生最多,11人,占48%(图6-3)。
图6-3
而留美学生11人中,宾夕法尼亚大学6人,占27%(图6-4)。这批人回国后,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先河,为中国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这批人也形成了国内建筑界占主流地位的“学院派”,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图6-4
由于1938年以前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这批“学院派”主力军1938年就回国了。而只是在1938年以后,才有一代欧洲现代建筑家、设计师都移民到美国,从而在美国推动了现代建筑、现代设计的发展,战后再影响世界各国。因而在1938年以前在美国留学“学院派”主力军是没有接受到现代建筑教育的,他们的“徒子徒孙”也很难有现代建筑、钢结构建筑、预制装配式建筑,以及住宅产业化思维。而几个在欧洲接受过现代建筑思想熏陶的建筑界人士势单力薄,与国内占主流地位的“学院派”建筑思想格格不入,颇受排挤,几乎都挤到华南一隅,从而形成了中国建筑界一支奇葩——“岭南派”。例如留学德国里昂建筑工程学院的林克明,留学德国卡尔斯普厄工业大学、蒂宾根大学的夏昌世、留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陈伯齐等。这批人在广州设计了不少现代作品,并且连续传了三代人,围绕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设计建造了一批岭南特色的现代建筑群体。
2、结构专业是弱势群体
第一、二代出国留学的人员中,学习建筑学的17人,占%77;学习结构的5人,占23%(图6-5)。其中上海交大毕业的杨银谬,里昂建筑工程学院毕业的林克明,拿波里奥工业大学毕业的沈理源等三人毕业后实际从事的是建筑师工作。
那么,第一、二代出国留学的人员中,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的20人;从事结构设计的只有2人。
图6-5
结构工程师在设计院中是最没有发言权的。甲方,官员走进设计院,一定是找规划师和建筑师,很少会去找结构工程师。国家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院总工,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全国劳动模范——汪大绥说:“一个建筑方案的去世,结构不一定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如果希望建筑成为一个标志的话,结构就会退居第二。”
3、建筑围合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
1747年,法国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工程结构学校——巴黎道路桥梁学校,这时候结构设计与建筑学才出现了明显的分离,这之后的结构设计基本上都是依附于建筑围合和建筑造型,建筑结构也都被建筑围合包围起来,而不被人注意。
1889年,有着丰富的铁路高架桥设计和建造经验的结构工程师埃菲尔(Eifel),为巴黎世界博览会设计了专门用来表现建筑结构的300m高的埃菲尔铁塔。却遭到了当地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文化名流的猛烈批评。
但是,20世纪之后,随着各种新型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问世,建筑围合和建筑结构之间的关系又变得非常微妙起来了,有时甚至是钢结构体系在引领建筑造型和建筑表现向前发展(例如张力结构)。
如今,钢材和建筑围合的关系对于表现现代钢材建筑物的视觉效果和建筑特色已经变得非常重要。下面就列出建筑围合和建筑结构之间的5种基本关系:
n结构完全位于建筑围合之内(图6-6,伦敦30大街,Mary Axe大厦,采用交叉管状构件的预制节点斜肋构架,建筑师,福斯特及其合伙人)。n结构位于建筑围合的平面之内(图6-7,伦敦,采用铸钢螺栓节点,裸露的钢材框架,建筑师,迈克尔·霍普金斯及其合伙人)。n内部结构延伸到建筑围合的外面(图6-8,普利茅斯西部晨报大厦,预制的钢铁“长牙”支撑着玻璃幕墙,建筑师,尼古拉斯·格瑞米修及其合伙人)n半独立的外部结构支撑着外墙、玻璃幕墙或屋顶(图6-8)。n结构完全位于建筑围合之外(图6-9,南威尔士的伊莫斯微处理器工厂,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合伙人公司)。
图6-6
图6-7
图6-8
图6-9a
图6-9b
图6-9c
结构工程师在方案设计阶段必须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否则就会出现央视大裤衩的“先斩后奏”(图6-10),以及深圳市民中心“大鹏展翅”的大鹏腹部至今还遗留了一条“剖腹产刀疤”无法愈合的现象发生(图6-11)。格罗皮厄斯早就认为:设计是为社会服务,设计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玩弄形式的手段。“炫技”和“炫耀”是建筑界(不论是建筑师,还是结构工程师)一个普遍的现象。“只重外表,不重内在”的中国建筑范例有很多,下面仅举二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1)央视大裤衩结构设计
央视大裤衩的结构一种回旋式结构,在建筑界并没有现成的施工方案可寻。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最难的3个问题:倾斜、悬挑、扭转。央视大裤衩占了2项。尤其是央视大裤衩倾斜的方向也悬挑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更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摇摇欲坠”的感觉。由于北京位于地震带上,这个貌似不稳定的建筑是否能够经受地震和大风的袭击,一致是人们担心的话题。
北京建筑行业对建造这个设计方案并无现成的规范可用,于是,北京市政府组织13为结构专家成立了一个特别小组。在设计竞赛两年后,央视大裤衩获准开工建设。接下来,专家组做了一个3层楼高的模型用来研究。它被放置在一个能模拟地震的液压平台上,上面安装来哦数百个传感器,用来监控“塔楼”上1万多条钢梁的位移,并测量在不同情况下那个部位承受的压力最大。
结构工程师事后“擦屁股”的解决办法就是:行不行,钢来凑。造成央视大裤衩这个钢铁“巨人”整体用钢量12.5万吨,是“鸟巢”用钢量(2万吨)的3倍。
国际建筑界基本认定央视大裤衩这种建筑造型很难在世界上再出现第二次了。
图6-10
(2)深圳市民中心“大鹏展翅”
深圳又名鹏城,为了体现了深圳展翅飞腾的寓意,因而把市民中心的屋顶造型设计成“大鹏展翅”状(图1)。该工程:
n方案设计: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所(注:李名仪是一位美籍华人建筑师,不懂结构,尤其是这么大跨度和复杂的空间网架结构,为了顺利拿到这个项目,他从欧洲聘请了一位结构工程师来负责该项目的钢结构方案)。n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第二设计院。n启用时间:2004年5月31日,深圳市府办公新址深圳市民中心正式启用n国际建筑界评价:美国李名仪·廷丘勒建筑师事务设计的(深圳)市民中心,虚张声势,功能缺缺,诟病颇多,估计日后在外国不可能出现同类建筑了。详见王受之的博客《中国成了国际建筑试验场》。n建筑造型缺陷:“大鹏”肚皮上有一条从“胎里带”来的伤口。竣工初期,深圳建筑界还在小范围内讨论过如何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图12)。《深圳土木与建筑》杂志还拿出一期篇幅来探讨如何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但因为该花的钱都花光了,该挣的钱都已经挣走了。由于缺少领导支持和关注,光靠几个技术人员在那里“讨论来,讨论去”,肯定不解决问题,最后的结局就是无人过问,不了了之。市民中心就在我家附近,每次回深圳都免不了要就近逛一逛,并多次和家人提起过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的前世今缘。
图6-11a
图6-11b
图6-11c
十几年过去了,“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依旧存在。但深圳人(从决策、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到普通深圳市民,乃至国内外游客)都早已经忘却了“大鹏”肚皮上还有着这么一条从“胎里带”来的伤口,至今仍痛苦的趴在深圳市政厅的上方。为什么十几年过去了,深圳还没有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下面我将从技术、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去分析和探究一下原因。从技术角度看,市民中心大屋顶钢结构系统超出了中国现有设计规范范围,形体世界少见(即国际建筑评价的“虚张声势,功能缺缺,诟病颇多”),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肯定是困难重重,否则早就解决了,但它绝非是世界性难题。当年为了设计出符合深圳市情的市民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招标是应该的。但要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就没有那个必要了,立足国内,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从经济角度看,市民中心总投资额30亿元人民币,设计费用也有数千万。对于人均GDP达1.2万美元,2008年GDP高达7800亿元的深圳市来说,再拿出几千万人民币来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洒洒水了。那么治愈“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的困难在那里呢?现在就只剩下政治层面因素了。自从深圳市民中心建成以后,党政领导班子换了几茬。走了的当然不会,也没有权力再去管这件棘手的事情了。新来的不了解情况,也没有人敢去向新领导汇报,说深圳(或上任领导)还遗留下这么一个棘手的影响深圳国际形象的大问题,这不是找不自在,给领导出难题吗?因为谁都愿意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不太愿意给别人擦屁股,因而就使得“大鹏”肚皮上这条“胎里带”来的伤口一拖就是12年,而至今无法治愈。
应该把轻骨架建筑从天上拉回人间
古代钢材建筑物
工业革命后的钢材建筑物
现代钢材建筑物
冷轧轻钢建筑结构体系纷争之辩
我出版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