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钢材建筑物
在埃及发现了公元前2500年铁史前古器物。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中国夏代),中国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夏代晚期的二里头文化是目前考古发现中最早的青铜文化。河南堰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了青铜容器、乐器、兵器、工具和饰品,并且发现了铸造遗址(图1和图2)。
图1
图2
公元前1292~1225年(拉美西斯二世),铁已经在埃及广泛应用(图3)。
图3
中国的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771年~前221年),到了战国末年,铁器逐渐盛行,正式替代了铜,成为大众生活上最重要的一种金属。
公元前400年,中国鼓风炉(图4)实际能力已经达到1530℃。知道使用矿石、木炭和催化剂。有了水力驱动鼓风机。
秦末汉初(公元前190年~前140年),秦始皇为了巩固政权,采取了“迁富豪”的政策。当时的钢铁企业家族——赵国卓家(卓文君的娘家,大文豪司马相如的老岳父家)被迫从赵国邯郸(秦时的钢铁重镇)迁到四川邛崃县(古称“临邛”)。临邛盛产铁矿,据华阳国志:“临邛县古石山,有石矿,大如蒜子,火烧合子,成流支铁,甚刚。”是成份相当好的铁矿。
卓家凭借其丰富的采矿、冶炼和钢铁制造技术,以及临邛的自然资源(铁矿和当地的天然气,古时称“火井”)和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自秦始皇二十七、八年到汉高祖五年这十七八年的时间,又迅速致富起来。
到汉武帝时,一些经济学家为其设计了一套经济改革方案,其中最有名的经济学家是桑弘羊,铁矿国有化就是它的杰作。至此,临邛卓家丧失了钢铁行业特权,逐渐衰败。
图4
当时已经勘探查明,全国有二十八个郡分布着铁矿。盐铁国有化之后,依照各郡钢铁产量的多寡,每郡设铁官一至二人,共设铁官四十八个。从采矿、冶炼,加工到分销,都有铁官把持,从而开始了全国范围的“大炼钢铁”。
图5显示了利用活塞原理,带有回、排风风门的木制风箱。这种风箱在中国一直沿用至今。在笔者的记忆中,不但铁匠炉要用风箱,就是一般家庭烧水做饭,也都离不开风箱。所以每年都要在风箱活塞的周边重新绑上一些鸡毛(相当于现代气缸的活塞环和活塞密封圈)。
图5
在西欧还没有广泛使用铁时,希腊罗马就知道用铁箍扣紧连结青铜块(图6)。公元前100年,西班牙托莱多就有了高质量的钢材。
图6
公元前541年,中国人就已经在黄河上造起了一座能行车马的浮桥。这便是最早的蒲津桥。这座桥不仅写下了中国建桥史上难以磨灭的一笔,而且在世界造桥史上,也落下了重重的一笔。这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的蒲津桥,比波斯军队架设博斯鲁海峡浮桥还早48年,所以说,蒲津桥是人类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一座浮桥。
开元九年(公元721—724),唐玄宗降诏新作蒲津桥。把竹缆绳改为铁缆绳,熔化铁水铸造铁牛作为锚固桥墩。于是,在河的东西两岸共八尊大铁牛作为地锚和锚墩。地锚和锚墩上下一体,座上是牛,座下是六根十余米的大铁柱子斜插地下。最轻的一个铁牛锚墩重达26吨,最重的一个铁牛锚墩重达45吨(图7)。这一巨大的工程用铁量达290吨之多。以当时唐朝年产铁千余吨计算,它用去了当时全国年产铁量的四分之一。
图7
这么巨大的铸造工程,要一次浇铸成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性地利用多个炉子加温解决现场浇铸的难题。先做好铁牛铸模,再用多个主炉子熔化铁水,然后混流浇注,混流浇注途中,为了确保熔铁高温不冷却,由多个副炉子不断地对沿途流铁水的槽子进行加温,直通铸模之中(参见图4)。蒲津桥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建桥历史上,也是一绝而流芳千古。
黑暗时代,即欧洲中世纪(欧洲史上约为公元476-1000年),欧洲丢失了钢材制造方法。
公元967年,中国人在广州光孝寺建造了7层铁塔(图8)。光孝寺坐落在市区的光孝路上,是广州名胜中历史最久、古迹最多的地方。寺内大雄宝殿是华南现存最古老、保留了唐朝遗风的珍贵建筑,东、西铁塔则是中国仅存的最古老、最完整的铁塔。
图8
公元1061年,中国人在湖北玉泉寺建造了13层铁塔(图9)。铁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称“棱金铁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铸造建成,仿木结构楼阁式,八角十三级,全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铁塔通体没有接榫,不加焊接,逐件叠加,自重以固。玉泉铁塔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铁塔,它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金属防腐、营造法式、建筑力学、铸铁雕塑艺术和佛教历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