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的预设与生成(2)课堂要开放——备课杂谈之五十四
(图片选择网络)
备课的预设与生成(2)课堂要开放
——备课杂谈之五十四
袁建国
课堂教学的所谓“开放”,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指在课堂教学中要删除不必要的“指令性”成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多角度、多方面地探求和运用知识,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课堂上,教师不急于教给学生什么,更不能满足于教给了学生什么,而是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生成,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空间。
课堂开放要注意两点:一是有方,二是有度。
先说“有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学习,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无论什么方法都是可取的。我们应该兼收并蓄各种教学方法之长,善于因时、因生、因情地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核心素养服务。
具体来讲,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开放”:
第一是内容开放,要做到答案不唯一,条件不对等,场景不固定。
所谓“答案不唯一”,指设计的部分题目尽量结论不唯一,甚至得不出结论,如下列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① + + =10
②我心爱的( )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度单位”时,放手让学生参与讨论:“怎样测量从家到学校的路程?”
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先测量一分钟走多远,我每天从家到学校走15分钟,就可以算出家到学校的路程。”有的说:“如果他在路上玩的话,15分钟就不准确了。”有的说:“我走两步是一米,数一数从家里到学校走多少步,就可以算出结果。”……
这些问题与条件完备、结论或答案唯一的封闭式问题相比,更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思维的多项性、变通性品质。
所谓“条件不对等”,指设计的题目当中有的条件不够,有的条件多余,如:草地上原有9只羊,现在又来了3只羊和2头牛,现有几只羊?
这样的题目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和辨析力,学生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
所谓“场景不固定”,指课堂上教师设置的教学场景既可以是虚拟的学生生活场景,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将学生带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去,这样便于学生得到真实的生活体验,也有利于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第二是过程开放,要做到向课前、课后、家庭、学校开放。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向家庭、社会辐射。
“向前开放”,指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
“向后开放”,指把课堂上的问题带向生活,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即可温故知新,又可联系生活。
“向学校家庭开放”,指充分利用家庭、社会的人力、物力和智力资源,补齐学生的短板,发展学生的兴趣。教师也可以依学生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去实验和操作。
第三是方法开放,多运用先学后教、先猜后证、先议后结、先做后思等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老师们原来大多是先讲后练,求同思维,做模仿式练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该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学生先猜想、自学、尝试,教师在相机引领、指导、帮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们的智能和才干出自他们的手指头。形象地说,发源于手指头的细小溪流,不断补充着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我们的课堂在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实施开放式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发现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一定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和独立思考,但是这些“自由”不是无止境的放任,必须有某种程度的限制,这就是“有度”。
课堂开放要“有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围绕目标,克服盲目性。
每一个学科的每一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都必须以新课程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要求为主线安排教学,并将其贯穿到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形成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学科素养。
也就是说,课堂的开放性活动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安排。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以课标、教材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力求以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达到掌握知识、激发思维、提升能力的目的。
然而,有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忽视了对课堂三维目标的定位,结果导致了活动安排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①泛滥的媒体;②不切合实际的歌舞表演;③廉价的掌声或哄闹;④漫无边际的题外话。
第二,教师主导,消除被动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学生是受教育的客体;对于学习活动来说,学生又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让学生很好发挥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发挥好真正的主导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也必然进入了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以学习的主人角色出现,他们的知识、智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活动之前要有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我们称之为“点火”;二是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搭台子、铺路子、树梯子,帮学生解决困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点拨”;三是在关键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建构,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对能力进行重点训练,对情感进行有效激发,我们称之为“点睛”。
第三,收放自如,避免随意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能就教材讲教材,而要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教材讲“活”,把学生激“活”,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众所周知,良好的课堂秩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那么,收放自如,“活”而不“乱”的课堂,就成了每位教师的必然追求。
如何做到收放自如“活”而不“乱”?一是为课堂立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每位班级成员的底线。当然,这种“规矩”一定要科学、规范,不要统得太死,束缚住学生的手脚。二是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管理、调控能力,修炼自己的教学艺术,达到该放的时候放得开,该收的时候收得起。
下面我们看一个案例:《认识乘法》。
上课之后,教师播放画面:动物园的一角。生观察并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啄虫子?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
生7:那两座房子是小鸡家的还是小兔家的?
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
生9:我发现那座大房子门前有路通向小桥,而小房子门前却没有路
……
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不断又有新的发现。
课堂如此开放,把数学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
如何把握课堂开放的“度”?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前要有限制,比如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是怎样站立的?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4只4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
数学课上的问题开放应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紧紧围绕目标,收放自如,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再看一个数学案例。
一位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改汇报课上,出示算式:
97+129=
356+87=
大部分学生很快做完了,可是有两个学生做得很慢。为什么这么慢呢?原来他们是扳着手指计算这两道题。这位老师很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但考虑到《课程标准》有鼓励算法多样化”的要求,认为学生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做法,这既是学生的自由,又体现了课堂的开放。
这位老师完全误解了“开放”的真正内涵。开放不是无原则的,开放必须围绕目标,必须教师主导。数学算法应该多样化,但无论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还是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时空,都应该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条件下让学生真正获得发展,否则就违背了“开放式教学”的初衷,变成了放任自流。
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显然,本节课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
综上所述,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开放,但开放也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有方、有度。
2021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