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螳螂拳宗师王公云生年谱
【七星螳螂拳宗师王公云生年谱】
薛圣东整理
七星螳螂拳与梅花、太极、六合螳螂拳,共同构成了传统螳螂拳的三支四派。其中,梅花、七星、太极螳螂拳,同宗同源,同理同名,技法风格,各有特色。七星螳螂拳为王云生所开创,现将王云生先师一生大事,以年谱形式,细述如下:
王永春,字:云生。
咸丰四年(1854年),出生于登州府福山县芝罘庄,家境殷实,大宅广地,为当地大户,书香人家。
同治元年(1862年),8岁。
同治五年(1866年),12岁,拜芝罘毓璜顶玉皇庙道长李义春为师,学习猕祖长拳(世称秘宗拳) 。李道长在道家修真方面,奉持的是华山派修真法门。
同治十一年(1872年),18岁,是年赴登州府,求学长拳地趟拳,即地龙经。
光绪元年(1875年),21岁。王云生朝文暮武,一心要求取功名,光宗耀祖。
光绪十四年(1888年),34岁,经历过十几载的年年应试,而屡试不第的失败后,王云生心灰意冷,决定弃文从武,专事武行。是年开设拳坊,开始从事武术社教。社教中,遇李之箭(绰号李三箭,江湖人称快手李),比武失败,拜快手李为师,学习螳螂拳技艺,学得了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套路二十余套,共计三年时间。
【编者按】:
李之箭系孙中山同盟会革命党会员,负有四处为革命党筹款的任务,这一资讯,为螳螂拳一代大师纪春亭的弟子高绪刚先生亲口讲述給自己的徒弟~本溪市海河听的。适逢本文成文过程中,与海河老师常有沟通,所以获得此传说的实际来源,在此公布与读者们分享,备考。)
光绪十六年(1890年),36岁,继续从事武术社教,王公云生培养的徒弟中,后来出了许多螳螂拳好手,尤其是弟子范旭东最为著名,他在七星螳螂拳的广传影响方面,起到继往开来的中兴作用。
范旭东,字翔升,(1861~1935),烟台大海阳村人,此地的古地名是“育黎”,距离今天的烟台市福山区西北约十里,所以,范旭东以“古育黎”自称。范旭东身材魁梧健硕,力大无人敌,得授王公云生的螳螂拳技艺,成长为一位精通铁砂掌、罗汉内功的螳螂拳一代大师,著有拳谱《技术遗法》留世,为七星螳螂拳继往开来,中兴七星螳螂拳门户的一代宗师。
范旭东门人弟子众多,其中以九大弟子为著名,其序列为:①赵亮甫(范公掌门大弟子)、②林景山、③杨维新、④罗光玉、⑤肖树斌、⑥张有德、⑦王传义、⑧郭家禄⑨刘永昌,此九位爷皆为后世螳螂拳名家,为七星螳螂拳技艺的传承做出的贡献也最多。
【编者按】:
关于范旭东的生卒年月,香港黄汉超著《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中,第四页记载:“民国廿四年春,范公旭东病殁故乡,享年九十有五,罗师不及视敛,惟终日雪涕而已。罗师周后即赶返办理身后之事,并为之服丧三年。师生之情,於此可以表露无遗也。推范氏之生年,当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此说被国内文章书籍广泛传抄采用。笔者对此问题,通过广泛地对比资料,认为莱阳螳螂拳文化研究会编,《莱阳螳螂拳》一书中:范氏旭东:生卒年(1861~1935)的观点,可信度比较高。理由有二:
一是范旭东1841年出生一说,其年龄比其恩师王公云生年长13岁,在非常讲究长幼尊卑排名辈分的孔孟之乡大山东省,范旭东拜比自己小13岁的王云生为师,而且终身不二,于理于俗,难以令人接受和信服;
二是目前见诸于书籍杂志或网络的范旭东的照片,目前见到的仅有一张胡永福、肖树斌与范旭东的三人合影。所有刊载此照片的书籍,都是出自《莱阳螳螂拳》第118页这一个来源。此照片拍摄地点为大连,时间是1920年,拍摄此照片的缘起是,范旭东带领杨维新,罗光玉,王传义等赴远东霍地市(今天的俄罗斯海参崴一带)打擂台比武。比武获胜后,回山东时,路过大连。当时肖树斌(1885~1946)开办四杰武馆和英斌武馆,胡永福(1889~1973),艺成出徒,受师父林景山之命,由烟台来连,帮助师叔肖树斌社教开馆。范旭东师徒一行,路过大连,肖树斌负责接待安置师父及师兄弟落脚歇息,所以,才有三人合影留念的因缘巧合际遇。从照片上看范旭东为60多岁的一位老男人的容貌与气象,这一点可以和肖树斌胡永福二人做参照,1920年照片上的范旭东根本不是一位年过八十岁的老年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36岁,在烟台,经宋子德介绍,与来烟台授艺访友的姜化龙、李丹伯相识,四人一起结拜为弟兄,交流拳艺,互换拳法。同期还与师弟郝顺昌交换拳路,丰富自己所学。
【编者按】:
螳螂拳界一直有这样一种传言,说王云生在创立七星螳螂拳门户之前,原本没有六路摘要,其六路摘要拳,是与姜化龙结拜为异姓兄弟之后,相互串艺,才学到手的。由于过去的时代,科技落后,资讯传播困难,再加上螳螂拳习练者积重难返的技艺保守陋习:人云亦云,红口白牙,信口开河。螳螂拳各派拳手难以有聚集、公开练拳互相比对的机会。六路摘要拳技艺本来又存在传习保守的情况,会练的人又很少,这些因素更加重了螳螂拳传人们心中的困惑。随着这些年来信息的发达,尤其是自媒体音像视频的便捷,这使得广泛细致地对多派螳螂拳技法进行比较成为了可能。首先,我们根据王云生七星螳螂拳谱,光绪二十三年文中记载:‘李公传以摘要及刚拳於王,所以王公之硬崩实砸,铁门靠臂之功,名震乡里。’‘光绪十四年,在烟社教,此时又得平度李公之剪嫡传螳螂手,摘要,八肘等拳法二十套,并得少林真传诸谱。’从文字记载的资料,我们可以得知,王云生在与姜化龙金兰结义之前,是已经学得六路摘要拳的。
其次,从实际的拳套路子来比较,七星螳螂拳之六路摘要拳中,只有第一路摘要拳,可以说与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的一路摘要拳不仅谱文内容基本一致,练法也基本相近。然而七星螳螂拳的二、三、四、五、六路摘要拳,却与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的摘要拳大相径庭,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而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的二三四五六路摘要拳却是基本相同的,这令许多学练者百思不解。通过三家螳螂拳的摘要拳套路的实际比较比对,我们结合上面拳谱之记载,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六路摘要拳并非是王公云生由姜化龙处学来的,王公云生向姜化龙学练摘要拳是有违史实的。最大的可能与逻辑上行得通的,应当是王云生与姜化龙结拜成兄弟后,为了表示纪念之情,遂将第一路摘要拳共同研究商定,做了统一。此事如同“烟台五老”结义,共同插了一套拳——插捶拳一样,这样的推定于理是比较令人可信的。因为,如果两个人对彼此各自掌握的非常多的拳械技艺进行交换串艺,按照武术习练的常识,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做到的。以两人的年龄和从事的社教生活方式来看,两人交好投缘,相互换个一两套拳,彼此在一起,短时间相互切磋研究交流是可信的。王公云生的拳谱记载也说明了换艺时间段,就是1890年,快手李授艺结束离开烟台后的时间里。今天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的传人们,表演各家的拳法套路,一路摘要拳基本一致这一事实,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值得螳螂拳传承者们共同思考。
光绪十七年(1891年),37岁,恩师李之箭被仇人追杀,遇害身亡。
据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吉日,王云生所做螳螂拳考一文中记载:“李公传以摘要及刚拳於王,所以王公之硬崩实砸,铁门靠臂之功,名震乡里。李公在烟传拳三载后,又过海北上盛京并传於西门外仁义小店之店主,随西进至山海关时,被仇家所害,时在光绪十七年,后恐失传,数典忘祖,今作此记,以教后昆之用尔。”
【编者按】:
此文成文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文中有王公之尊称谓,众所周知的基本常识,没有人说话行文称自己为公的,公是当对方为男士时,在对方姓氏后面加公而称呼,表示尊敬。所以,由此推断,此文非王云生自己亲笔书写,应当系王云生请人代笔,或者为王云生之子,根据王云生的口头交代所记录。
李公之箭,身亡时间与死因,此文中交代的非常清楚,也就是说李公之箭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意外身亡,这一事实,对于一个讲究忠孝节义的旧时习武之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既不会忽视,也不会胡编乱造的。《中国武术人名词典》第289页中记载:“王云鹏(1875~1959),七星螳螂拳名家,山东安丘人。1891年在烟台从马玉龙学八卦掌。1901年又从“快手李”习螳螂拳。曾随师到大连永胜镖局保镖。练功求实,尽得真传。1920~1923年为学少林短打和气功去山西五台山出家为僧。1924~1945年先后在沈阳天山、山东益都等地改僧为道。1946年后到青岛设场授徒,传七星螳螂拳。”这里面提到,王云鹏于1901年又从“快手李”习螳螂拳,这就与王公云生记载,李之箭1891年去世,形成矛盾。词典中提到的王云鹏从“快手李”习螳螂拳,或许,此词典中所提“快手李”非王公恩师之“快手李”。但,如果是同一人,则属于故意虚增辈分,借用名人招牌的弄虚作假行为,是旧时武林界陋习之一种表现。八卦掌名家孙锡堃在其所著《八卦拳真传》一书,第一章练武宗旨中写到:“练武之人习惯甚深,说话瞪眼,指手画脚,无大不谈。”这段话,把习武之人的恶劣习气,言简意赅,入目三分,批郄导窽,一览无遗地讲了出来,足以令我们后学,自省自励。
光绪十八年(1892年),38岁,王公云生以自己堂号名为魁德堂之缘故,魁乃北斗其星之首,所以取魁字含义,立本门武功为七星门户,称所习练的螳螂拳为七星螳螂拳。王公在《七星螳螂拳历代祖师谱》中写道:“七星螳螂拳之前,云生学李公义春之华山派长拳及李公之剪之螳螂拳,后以螳螂拳为主,综几家拳法,创出七星螳螂拳。原先之拳不叫七星螳螂拳,而这些师傅是吾当初学拳的师傅,而不能没有师承,也不能自己创派而忘其祖师,所以,把几位师傅尊为七星螳螂拳初祖,王朗,升霄为鼻祖。”王公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缘起》中写道:“几经参学研悟,外以少林罗汉功,铁沙掌等法,內取华山派心法及内养诸法,以易推理,以理推术,内外兼修,丹神具备,随机应变,方为魁士,既应我‘魁德堂’之魁星,以和七星北斗,而重立门者,七星螳螂拳至此始矣。兹恐久而失传,数典忘祖,故简叙缘起,以教后昆弗忘之云尔。”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45岁,对自己所学拳术进行文字归纳,开始修订拳谱,编著《七星螳螂拳谱》。
光绪廿十六年(1900年),也为中国农历的庚子年,王公46岁。是年完成了《七星螳螂拳总谱》的编定。全谱共12卷,以十二地支为序。前四卷为古传拳谱《少林衣钵真传》;后8卷为王永春所编,署名魁德堂(王永春的堂号,魁为七星北斗)。12卷《总谱》依次为:
《罗汉短打密钥》、
《罗汉短打变势》、
《罗汉行功短打诸条歌论》、
《七星螳螂拳总批》、
《七星螳螂拳摘要》、
《七星螳螂拳蹦捕》、
《七星螳螂拳拦截》、
《七星螳螂拳八肘》、
《七星螳螂拳白猿拳谱》、
《三回九转排功秘法》、
《六合棍论》、
《白云追风剑谱》、
《衣钵嫡传授门仪轨》。
其中《七星螳螂拳白猿拳》包含仙人指路、白猿偷桃,白猿入洞,白猿献桃,白猿出洞,白猿献书六段拳法,取六合之意,定为七星螳螂拳的看家拳。
【编者按】:
白猿拳套路,在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中均有不同形式和不同数量的传承。本溪市海河先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专程到山东蓬莱拜师学艺,学到白猿拳技艺,他所学的白猿拳非常古朴,此拳重基本功,技法部分不称套路,而称排子,共有三排子,两组为一排子,白猿拳第一排子是出洞、入洞;第二排子是偷桃、献果;第三排子是坠枝、攀枝。海河先生经过三十多年的考证寻访,只溯源至上三代100多年前,至山东临沂之地,再向上则线索中断,无法再考察。王公云生在《七星螳螂拳白猿拳缘起》中写到: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道号动灵子,战国人氏。因母有病,须仙桃治之。经仙人指点,仙山偷桃,被看桃人孙膑所掳。猿曰:“为母治病而为之。”膑见其心孝而感动,赠桃于猿。猿遂与膑结为金兰。猿取桃归,治好母疾。为谢膑恩,遂取孙武之遗书,赠于膑。国以忠孝为先,今将猿与膑之典故,取其忠孝之意而演出。“指路”“偷桃”“入洞”“出洞”“献书”“献桃”六套拳,亦有六合之意。以为我七星螳螂拳看家拳。岁在光绪庚子春吉日,魁德堂堂主王云生晓谕堂内。”由以上可知,白猿拳历史悠久,在山东河北等地多有传播,如白猿通背拳,猕猔拳等,都在记录本门拳艺起源时,均提到历史久远的祖师白猿创拳一事。虽是民间传说,但是,王公在拳谱中已经阐明,此白猿乃真名实姓的人,而不是猿猴动物。偷桃,献书,出洞入洞等,和猿猴没关系。后世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者,望文生义,闭门造车,又编创出各种所谓螳螂拳白猿套路,均属张冠李戴,狗尾续貂之荒唐行为。试问,螳螂拳乃王朗祖师博采众长,综合十八家拳法之精要,螳螂拳套路技法招式名称中有螳螂草猴,龙虎,鹰蛇,鸡狗,燕鹤等形,难道能说是鸡形螳螂,狗形螳螂,燕形螳螂,鹤形螳螂?
光绪廿十六年(1900年),同年,考取大清末科武举。同年喜得孙子,做了爷爷。王云生为自己的独苗孙子起名:王传义。按照旧时代人们普遍早婚的习俗,假设王云生之子王世禄18岁结婚,二十岁时当爹,以此倒推,王云生之子王世禄应该出生于1880年前后。
光绪廿十六年(1900年),与李荣德,苏明远,李丹伯,姜化龙,在烟台结义成异姓兄弟,他们这五位是最早一批进入烟台传授武术的人,被时人尊称为“烟台五老”,他们为表示纪念结义之情,决定共同创编出一套拳,此套拳路,名为插捶。王云生在拳谱中这样记载,【插捶拳缘起】:“大清光绪末年,来福邑烟台社教者不胜举。与我换帖的弟兄有梅花螳螂拳之姜化龙,练弹腿长拳之李荣德,练秘宗拳之苏明远,练罗汉拳之李丹伯。五位在一起商议,要为后人留点东西,共同插一套拳,每家出几手。于是我起个头,起势叫手,双捋圈捶,扑(仆)腿圈捶,起身直捅。荣德出十字腿搂捶,退三捶掌,刁手劈捶垛子(脚)。化龙挑手挎篮,顶臍捶,叠肘。明远双拽双撞山。我出十字打鸭,圈捶。丹伯穿捶,走马翻车,辘轳捶。化龙出垫步纫针。荣德出十字退,窜(蹿)出捕食。我出回身直捅,双捋圈捶。化龙扭步仰挷。我推窗望月,旋风捶。荣德出搂起垛子(脚)。明远落步骑马撑捶。荣德出垛子(脚)拉弓。明远出旋风脚,捕食。荣德出搂打十字腿,二起穿捶,二起收势。”
【编者按】:
插捶拳的编创,被当时的人们称之为烟台五老结义之情的纪念,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武林中的人们,普遍讲究江湖道义、崇尚兄弟义气的。人们喜欢采取换帖子,结拜金兰的方式,联义连亲,抱团相处,拉帮结伙,相帮取暖,争取和睦,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能在社会上彼此安稳生存。当时的社会上奉行的是和气生财,互捧互敬,不拆台不结仇怨,有饭大家吃的良好社会公德。行文至此,我再举两个事例,一是大连的老武术家陈敬陶(约1886 ~1973)师承孙禄堂,张占魁,杨澄甫等武术名家,精于八卦掌,形意拳,太极拳,来大连谋生时,邻居友好孙汝文先生系八卦掌大家宫宝田之弟子,陈先生便和孙先生约好,自己对外只传授太极拳,不对外公开传授八卦拳,避免同行教拳导致生源分流。第二件事例是关于我的师爷林玉浦先生的。林公玉浦在民国年间化名赵凤亭在丹东传拳授艺一直到解放后,主要教授的是弥宗拳和快手李一支的螳螂拳。1952年林公返回山东烟台定居,需要生活,就得干自己打拳卖艺的老本行,但是此时的烟台市,号称“拳坊窝”,各种门派的武馆拳坊林立。林师爷此时改名赵振生,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螳螂拳和弥宗拳门户技艺的传授,改为专门教授通臂八操及七节鞭,大枪和地躺连环刀等器械,此通臂八操是林师爷根据自己所学技艺先加以编创的,他将丹东结义兄弟刘恩全(江湖人称白猿通背刘)的白猿通臂拳,以及五行通背拳大师修剑痴的拳法精要,归纳总结,成为余生中教学谋生计的主要内容,对于自己传授几十年的弥宗拳、螳螂拳、八卦拳等,却从此不再传授,原因也是出于尊敬武术同行,不和烟台的武术同行抢饭碗、起纷争。旧时代的武林江湖,也存在各种的丑陋现象,武术前辈们,受生活所迫,开拳坊撂地摊,打拳卖艺讨生活,十分不易,他们在那种艰难的情形下,尚且都讲究江湖的道义,懂得互敬互帮,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抱团取暖有口饭吃,和气生财大家都有个活路,不相互挤兑,不轻易结仇结怨,不把事做绝,这些朴素的社会道德和公序良俗,都传递着旧时代的中国人,善良美好温情的一面,如今回顾历史,深深地感到,我们今天的人们非常应该学习继承这些好的中华人文传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王云生送8岁的孙子王传义进拳坊习武,学太祖长拳。此拳坊是王公的换帖结义兄弟李荣德先生在老烟台面市街所开设。王公云生之家庭,子嗣人丁不旺,从小就对独苗孙子王传义格外器重。
宣统元年(1909年),王云生开始亲自调教孙子,亲授其七星螳螂拳及器械。
民国五年(1916年),王云生之独子王世禄,因体弱多病,不幸英年早殃,享年三十六岁。
民国六年(1917年),王云生遭遇丧子之痛后,对独苗孙子王传义的成长更是呵护用心,开始加倍地督促其练功,对其进行特殊的传授与培养。
民国七年(1918),王云生把位于烟台西沙旺的拳坊,教给技艺已成的孙子王传义,由王传义代场子教拳,全权打理拳坊的社教工作。
民国八年(1919年),孙子王传义已经完全继承并掌握了王公云生的七星螳螂拳技艺。是年,孙子王传义,于看野台乡戏时,与人争执,进而发生殴斗,据传说,惹下人命官司。凑巧,上海精武体育会在招聘武术教练,范旭东接到邀请函。范旭东立刻与王公云生商量,借此机会,便举荐罗光玉,杨维新,王传义三人一同南下上海任教,正好可以躲避官司缠身的风头。罗光玉、杨维新、王传义三人于是赶紧起身南下,受聘于上海精武体育总会。罗光玉先生,在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坚持教拳授艺,后升任总会总教练之职。罗光玉先生南下上海任教,之后又赴香港等南亚地区教拳,是七星螳螂拳南传的第一人,也是重要的节点。据黄汉超所著《中国近百年螳螂拳术史述论稿》记载,罗光玉先生在南传教拳的二十多年时间中,共计传出三十八套拳械,其中单练螳螂拳套路二十六套,刀枪棍等器械兵器十二套,为七星螳螂拳的广泛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杨维新,王传义,二人由于南方生活习惯和气候等原因,没有留在精武体育总会继续任教,二人复而北上,与林景山等一起,闯关东,在东北大连,丹东,哈尔滨诸地及远东海参崴和朝鲜等地闯荡,传授七星螳螂拳。
民国十一年(1922年),孙子王传义再次受邀南下,在上海精武会山东会馆任教,至1930年止,共计有八年时间。后来,王传义受人之托,从事走镖押运的行当,辗转于大连、丹东、营口、沈阳等地。烟台解放后,王传义回到家乡,将房产土地交给政府,于1952年到大连,社教授徒二十年整,1972年回烟台后故去。
民国十四年(1926年),王云生于烟台病逝,享年72岁。
【编者按】:
王公云生作为七星螳螂拳第一代宗师,是传统螳螂拳发展演变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将自己所学武功,立门立派,取名七星门派,对后世的螳螂拳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对王公云生习武创派的一生,进行清楚细致的梳理,这有助于帮助人们厘清螳螂拳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历史问题,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老螳螂拳原貌的认识和理解。由于螳螂拳技艺本身旧有的保守隐秘传统,以及本人研究习练不够,在资料信息搜集方面存在不足和欠缺,所以,此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前辈大家、武林同道,多多理解、多多补充、多多批评,冀共同之力,使之臻于完善。
2020年9月2日庚子中元节夜
结稿于连滨梅鹤楼之悟理堂
全文777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