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叫

​心声哭叫

心身健康

人生在世,在其

生、长、壮、老

的过程之中

免不了因为

情感、情绪

因素的影响

而哭与叫、

或泣与嚎

其实这是人

的生理功能

与人之常情

天性自然赋予

人的心理需求

是人的

情感、情绪

自我调节的

一种本能

随着年龄增长,与自控能力的增强

社会都市化与情感宣泄条件的限制

现代的文明礼貌的理念

与人们情绪的自我制约

因素叠加

久而久之

人们已经

丧失了,哭与叫的生理记忆

失却了,泣与嚎的宣泄本能

面对人们

心理、心身、亚健康

等的现代疾病的流行

近年来的,有些文章

讨论着小孩们“哭”的得失、

介绍着大人们“叫”的方法

似乎在尝试:

唤醒“哭”与“叫”的记忆

复归“哭”与“叫”的本能

本文拾取今人

“哭”与“叫”的话题

连接昔日一些地区

妇女们酣畅淋漓的

“哭姊妹”与“剁砧板”

并结合中医学

关于“情志”的理论

对“哭”与“叫”的生理现象

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一、今人“哭叫”的讨论

某报分别刊载了

两篇文章:关於人的

心身健康与“大哭”和“尖叫”

不同宣泄方式的探讨与介绍

我们暂且称

这两篇文章为:

“哭文”与“叫文”

“哭文”针对近年来

青少年自杀事件的年轻化趋势

介绍了中国,有关专家的主张:

自杀行径是长期

心中压力得不到

正常途径的宣泄

而总爆发的结果

呼吁中国

家长应让

孩子学会

放声大哭

“哭”

是一个很好的

压力发泄途径

但是社会

长久以来

不提倡哭

总认为哭

即是懦弱

一些家长看到

孩子一哭,就随手一个巴掌

久而久之,孩子们就没有了

以哭去作“情绪发泄”的习惯

但一些家长与网友

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一是认为

现在的孩子将来任重道远

不能让这“垮掉了的一代”

再懦弱下去

二是认为

孩子想哭,就让他去哭

“哭完了再做心理辅导”

觉得哭有损于心理健康

三是

针对专家

与网友的

不同意见

一些家长则处于

是让自已的孩子

哭还是不哭的

两难选择之中

“叫文”

介绍了日本某些地区

开展的“尖叫日”活动

通过声嘶力竭大声喊叫

以发泄自已的郁闷情绪

不良情绪,如果,不得发泄

非常容易,影响,身体健康

举办“尖叫日”的目的

就是缓解人们的压力

因此,他们

少则100多人

多则900多人

聚集在一起

大声说出不满

内容不拘一格:

有人面对

全球背景下

的经济危机

朝妻子喊出:

我要减少

你的零花钱

有人大喊:

我要吃上

安全大米

“尖叫冠军”的尖声

竟高达111.4分贝

比行进中的火车

声音分贝还要高

传统日本社会,理念认为

人前大声说话,并不礼貌

“尖叫瓶”出现在市场

使用者把嘴对准瓶口

大声喊出自已的怨气

声音经过瓶口的转化

会变成很微弱的声音

也就能影响不到别人

“哭文”与“叫文”的出现

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

心理问题面临的困境

“哭文”

针对小孩心理问题的呼吁理所当然

但它还是得不到家长们的普遍认可

显然忽视

婴儿哇哇

落地本性

压抑小孩

自我调节、

自我成长、

自我完善

天赋本能

“叫文”

针对人们心理问题

而叫的主张虽说可取

但它所规定的“尖叫日”

及其对天而叫

转而对瓶而叫

的方法

相对于社会面临

众多的心理问题

存在“叫”的制约性

及其时空的局限性

总之,人们

现在所主张的:

“大哭”和“尖叫”

充其量只能算是:

迟来的“哭”与“叫”

主张“哭”与“叫”

的内容与方式

也只能

是“哭”的情感缺失

与“叫”的本能退化

是“哭叫”的传承断代

想那昔日

人们劳动时的

各种劳动号子:

船工号子、川江号子、

打夯号子、拉木号子

及其抢种抢收时的吆喝

人们不仅在呼号与吆喝着

自己艰苦劳动的身心疲劳

同时宣泄

身心疲惫

不良感受

纤夫们:

下面生死关

越过滟淤堆

才能活下来

揪心的呐喊

形成了他们

形神一体的、

天人合一的

震撼画面

而且由此演绎出多种

艺术形式的劳动呼唤

孟姜女

哭长城的

经典哭喊

城乡居民

有声有色地、

如丧考妣地

哭亲人

还有湖北

黄陂农妇

无拘无束

地“哭姊妹”

与“剁蒸板”

真情流露的大哭嚎诉

不仅诉说她们人世间

大悲大哀的心灵感受

同时也松解着她们

悲与哀的心理情结

古往今来,人们

惊天地、泣鬼神

的人间呼叫

展示出了

人类发自

心底里的

本能呼喊

而且由此

而演绎出

声情并茂、

各有所哭

寡妇歌、

哭丧歌、

小寡妇上坟

等艺术形式

如果将人们

情感、情绪

宣泄方式

的“哭叫”

作一个今昔

对比与相较

就显露出今人

“哭叫”不得的

两难困境

既不会哭

也不会叫

这“哭叫”功能的退化

遗留给人们精神层面的

就是众多的“精神垃圾”

从而形成人们

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

抑郁、焦虑、紧张、恐惧

等负性情绪及其身心疾患

为着寻觅

“哭”的倾诉内容

“叫”的宣泄方式

不防去

观摩一下昔日湖北

黄陂农妇无拘无束

“哭姊妹”与“剁砧板”

这对今人的

“哭叫不得”

及其“哭”与“叫”

的内容与形式

有启发与助益

二、昔日“哭叫”的启示

湖北省

的黄陂县

与红安县

交界之地

过去称为

“黄陂东乡”

在50~60年代

黄陂东乡较穷

经常出现那个

年代的一些特有现象

农妇常因家境所困而哭嚎、

因自家的庄稼被盗而叫骂

印象最深的

莫过于农家妇女的

“哭姊妹”与“剁砧板”

所谓“哭姊妹”

就是哭丈夫

现在哭老公

顾所哭可知

“哭姊妹”的人

都是一些死了

丈夫(老公)

的中老年农妇

她们“哭姊妹”的原由

往往因为生活的困境所迫

并感到无助而哭,或受了

别人的欺侮心中感到委曲

她们哭时的地点多半是

坐在她们自家的大门口

或是在她们的屋中

放声嚎啕大哭

其目的是为了

让四周的左邻右舍能听到

以取得人们的同情与理解

她们哭的主题

与对象是“姊妹”

(死去的丈夫)

每哭一句

开头总是:

左一个“我的姊妹”、

右一个“我的姊妹”

的不停地哭嚎着

她们的“哭”

属于“哭诉”

是既哭又诉说

她们向死去的丈夫

倾诉的主题多相似雷同

诉说着自己如下的苦衷:

我的姊妹也

你死得好惨

丢下我们娘

怎么就不管

哭诉的调

拉得较长

凄凄惋惋

哭诉的“内容”

一般从她们

嫁人后开始

哭诉着她们

经历的人间苦难、

生死离别的情感、

抚儿育女的艰辛、

现在所承受的痛苦、

将来渺茫的期盼等

左邻右舍心里酸酸

就这样

左一个姊妹、

右一个姊妹

哭上个把钟头

或者二个小时

直至感到自已

一肚子的冤气

哭泄的差不多

相邻的人前来

安慰劝说为止

她们哭诉完毕

用手将自己的

眼泪鼻涕一抹

若无其事又去

干自家的农活

“剁砧板”:

嘴里声嘶力竭

叫骂着的同时

手里用切菜刀

空剁着“砧板”

(切菜板)

“剁砧板”说的是农妇们

早晨起来到菜地或农田做活时

发现养命的庄稼或疏菜被偷后

她们出于心中怒火的发泄

就从家里取出

菜刀与切菜板

(蒸板)

右手拿着菜刀

左手拿着蒸板

脑子想象偷庄稼的贼人

嘴里就一边叫骂的同时

用菜刀的背剁砍着菜板

开始了她们的叫骂宣泄

“剁砧板”

因此,这“剁砧板”可是个要

脑、嘴、手协调合一的活儿:

首先想好叫骂的词

然后嘴里叫骂一句

之后就用右手的刀

往左手拿的蒸板上

剁砍一下

叫骂的嗓音提得很高、

叫骂的调子拉得较长

怒火燃烧的如下宣泄:

杂种偷哦地菜的好

我就剁他地老子好

狗入偷哦地菜的好

我就剁他地儿子好

这后面的个字,听来象“好”字

其调子与架势,显得悲壮激昂

农妇们

剁骂的

语言内容

是乎与她们

视如养命的

庄稼“宝贝”

成正比——

内容激烈、

慷慨陈辞、

毫不留情

内容顺序

一般都是

从上至下

先男后女,

首先

剁他的老子、

再剁他的娘

再剁他的

儿子、

姑娘

最后

剁他的孙子

一直砍剁到

祖孙八百代

剁到偷贼

断子绝孙

中途还要

“操”女子

农妇们

声情并茂、

情真意切、

咬牙切齿、

入骨三分、

歇斯底里剁骂

叫人胆颤心寒

直至感到胸中的怒气

出泄的差不多了为止

在50~60年代

50~60岁的农妇

“哭姊妹”

“剁砧板”

再追加上

“哭”与“剁”

未知的

历史传承

追远迄今

“哭剁”可以追朔到

二百年以上的历史

用现代

心理学

“宣泄法”

看待昔日的

黄陂东乡人

的“哭剁”

可谓是楚人的

情绪宣泄原生态

“哭姊妹”

“剁砧板”

那些曾经

会“剁砧板”与

会“哭姊妹”的农妇们

她们大多都成为活到

80多~90岁左右的

长寿老人

如果用

现在的眼光

去看昔日的“哭”与“剁”

农家妇女们“剁砧板”

的咒骂语言

虽不能苟同

但她们

脑、嘴、手

并用的宣泄方式

她们

无所顾忌、

随心所欲、

一吐为快

的情感流露与情绪发泄

却真实难得而难以再现

农家妇们

的“哭姊妹”

可谓是哭的

绝唱与绝活:

坐在自家的门口、

哭诉着自己的丈夫、

诉说着自家的事情、

倾诉着自己的苦楚、

宣泄着自己无助的

情感与久抑的情绪

对于现代人

“不会哭”而

“请人哭”来说

真实的即就是:

哭的绝招而绝学、

诉的绝技与绝继

实际上

人类的

“哭”与“叫”

既是人之常情

也是人的本能

如果人

失却了人之常情的表达

限制了情绪本能的张扬

那么,与情感、情绪、心理

形影不离的脏腑器官与身躯形体

就会受到情志的影响而失调生病

这种情志与

器官、精神与形骸的

相互依存与互为影响

就是中医学关于

“五志五脏五体”

为主要内容的

“三五”理论

三、中医“情志”的理论

中医将人之常情的

喜、怒、思、忧、恐

名为“情志”

情志活动

以五藏精气

为物质基础

所以中医,又将人的情志

分属五藏而有“五志”之说

从而形成了

五藏与五志

的如下关系:

肝在志为怒,

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

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五藏”与“五志”的这种对应关系

犹如五种不同禀性的人肉形体

相生相应地形成他们

喜、怒、思、忧、恐

的不同心灵

五藏

的精气不但

化生出五志

而且化育出

五音、五声

的五藏声象:

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

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

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

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

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

五藏声象的“五音”为:

宫、商、角、徵、羽;

五藏声象的“五声”为:

歌、哭、呼、笑、呻

“五藏”与它“声象”

的关系作个比喻:

五藏声象“五音”的

宫、商、角、徵、羽

这即犹如“五藏”是悬挂在

人体上下不同位置的五个乐器

总要按照自己的不同生理音阶

弹奏出

属于它们自己的

1、2、3、5、6

的不同音响

五藏声象“五声”的

歌、哭、呼、笑、呻

这犹如“五藏”是五个

不同身份角色的演员

他们总要按照自己的

艺术角色规定呼唤出:

或歌、或泣、

或呼、或呻

的不同心声

五藏的精气

不但化育出

五志、五音、五声

还养育主宰着“五体”

皮、肉、脉、筋、骨

从而形成

“五藏”与“五体”

的如下关系:

肺主皮、

脾主肉、

肝主筋、

心主脉、

肾主骨

这样,人依托“五体”的物质基础

而由此建构起人的五体系统功能:

以皮为卫外,抵御外邪;

以肉为墙,保护组织器官;

以筋为刚,连接骨骼而主持运动;

以脉行气血,濡养周身;

以骨为干,构成人体的支架

中医

五体系统

功能说明

人是以

皮卫外、

肉保护、

筋连接、

脉濡养、

骨支架

形成一个既分工又互联

而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这犹如一个国家

既有防御保卫的军队

也有给养供给的农业

更有现代化的

工业作为支撑

从而建构起一个

完整富强的国家

五藏还有相应

五藏变动之象:

肝在变动为握

心在变动为忧

脾在变动为哕

肺在变动为咳

肾在变动为栗

五藏变动之说

就是五脏

功能失调

所产生的

生理病理变化

是“藏”变于内

而“象”于外的

人体异常变化之象

并由此而

产生相应的

紧握、忧虑、

哕呕、咳嗽、战栗

等的身与心的症病

犹如国家的衰落,最终会使:

社会失序而人民动荡、动乱

民不聊生而民情低落、恐慌

总归中医学:

五脏、五志、

五音、五声、五体

及其五动的理论说明:

其一、

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五脏是五音、五声、五体

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

它们都有赖于五脏精气的供养

五音、五声、五体的生理功能

是五脏物质基础,的外在表现

并反映着

脏腑精气的

强弱与盛衰

五动是五脏病

已成反映出的

五种变化之象

其二、人的

五志(喜怒思忧恐)、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声(歌哭呼笑呻)

是情感、情绪、声音

及声色的心声显露;

人的五体(皮肉脉筋骨)

是人卫外、保护、连接、

濡养、支架的物质展示

五动所反映的

则是人的心理情志,与形体物质

二者失调而变化于外的异常之象

其三、

人之常情的五志

借助

五音的音响

五声的声色

五体的形态

五动的变化

不仅传达人与人交往的各种信息

同时也表达着,自己的心身感受

并展示出,个体健康与否的心身面貌

以五脏

为中心

并以

五志(喜怒思忧恐)、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声(歌哭呼笑呻)、

五体(皮肉脉筋骨)、

五动(握忧哕咳栗)

为外延

这种内与外

的呼应关系

从而形成了人

以五脏为物质基础

以情志、声色、

功能与动象

为外露的

鲜活生命

使生活在现实世界

的每一个具体的人

都能在自已的

人生舞台之中

凭借其

有骨有肉、有形有情、

有声有色的角色扮演

展示各自不同的人生

理想与现实

社会与人生、

个体与环境

会出现一些

差距与矛盾

这些差距与矛盾

反映在人们的头脑里

存留于人们的心灵中

就会形成人的“五志”

情感情绪反映太过:

大喜、大怒、久思、深忧、大恐;

或者“五志”情感情绪反映的不及

喜而不笑、怒而不泄、

思而不诉、悲而不哭

人的“五志”情感情绪太过

就可使五藏声象发于外的

“五音”与“五声”相应地

高亢而激昂

人的“五志”情感情绪不及

就可使五藏声象发于外的

“五音”与“五声”相应地

低落而压抑

“五志”的

太过与不及

也能使“五体”

的行为动作

产生相应

的粗犷激烈

或收引内敛

另一方面

人的“五志”

及其声象的

“五音”与“五声”

太过与不及

反过来又会

影响“五脏”的

正常生理功能

“五脏”的生理机能

失调与病理变化

则可以形成诸如: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不止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的情志变化

“五脏”的

生理病理变化

又可影响到“五体”

皮肉脉筋骨的变化:

筋脉孪缩、

面色无华、

肌肉枯萎、

齿摇发脱

等衰退现象

躯体“五体”的

功能失常与衰退

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

“五志”情感情绪的变化

如此地

互为影响

最终形成:

五志→五脏→

五体→五志的

神与形、精神与脏器、

心灵与肉体的恶性循环

将人体与人生带入一个

身心俱疲、心身交瘁

的亚健康状态

及其器官病变

由此可见

无论是人们

现在讨论的

小孩子们的“大哭”

与大人们的“大叫”

或昔日农家妇女的

“哭姊妹”与“剁砧板”

都应将它们看成是

人体生理器官的“五脏”

由生的正常生理功能:

是五脏

通过其“声象”音与声的心底呼唤、

通过其“五体”肢与体的语言动作

而宣泄于外的人之常情

现代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

情感交流与情绪宣泄不是太过

而是自我克制而压抑的不及

城镇化而

人口集中

文明礼貌

自我制约

生存环境

情绪宣泄

场地的

局限性

使得人们的,情感情绪

含蓄有余而,外露不足

处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提倡情感的真实流露

以及情绪的畅然宣泄

不失为医治

人们因过于含蓄压抑

“不及”所至情志疾病

的一付良方妙药

中国的先哲——老子

他曾极力赞美“婴儿”

主张人性要“复归婴儿”的自然而然

应该尊重初生婴儿哇哇的一声落地

婴儿这哇哇一声的落地是哭叫

他们通过为自己的第一声哭叫

使他们的肺部张开而开始呼吸

开始了他们人间的生存与独立

婴儿这哇哇一声,的落地是喜笑

他们是在以自己,似哭实笑的方式

欢庆自己降临于,这个美好的世界

无论是“哭叫”还是“喜笑”

都是母体先天斌的本能

在成长过程中

又通过自己的

哭与嚎、

泣与咽、

叫与喊、

吵与闹

以表达自己

的身体不适

与生理需求

长大成人的男女人们

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

情感情绪的畅快表达

是生来便具有的本能

是在母体时代的遗存

是婴儿时天性自然的延续

同时也是在长大成人后的

心理需求及其心身健康

的一种自我防御机能

为了一个健康长寿的人生

生活在现实世界为“五志”

(喜怒思忧恐)

所系所困的人们

去松解你们“五音”的:

宫、商、角、徵、羽

去松绑你们“五声”的:

歌、哭、呼、笑、呻

去挥动你们“五体”的:

皮、肉、脉、筋、骨

去心身一体地

宣泄不良情绪

以避免摆脱“五动”

(握忧哕咳栗)

对自己心身的困扰

为此,还是借用了

中国先哲老子关于

“复归于婴儿”

自然而然的哲理言说,献给正在被

紧张、焦虑、抑郁、忧恐所困的人

祝愿他们获取一个

愉悦、健康、长寿

的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