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三单元诗词赏析(习题)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4.“征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四)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2.分析“随”、“入”、“尽”的好处。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六)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的妙处。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七)《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八)《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3.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九)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整体把握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          的内心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先,它有             ,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第三,这两句                      ,大漠黄沙黄昏时橘红色的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完成下列各题

1、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诗人漂泊无依之感的一个词是        。表现诗人轻车简从,暗示此次出使实为贬谪的一个词是       ,将景物写得单纯简净,更体现大漠无风的静谧的一个字是       ,逼真表现大漠空旷荒凉的生存环境的一个字是       。从全文看,王维出使的季节是         。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此次出使的地点和目的。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征蓬”“归雁”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离开污浊官场后的愉悦之情。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尾联另起波澜,却又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这时25岁的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意境高远,成为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重点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依次写长江夜间和黄昏时的景色,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完成下列各题

1、诗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让人和空间都具有流动感的一个字是       ,写出长江滚滚远去气势的一个字是        。

2、颈联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一是  水中映月图   ,二是  天边云霞图    。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B、颔联、颈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两句,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运用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第二个字都炼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八年级上册三单元诗词赏析

(一)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画面萧瑟恬静,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首联“望”字意蕴丰富,请简析它的双重意蕴。

“望”既写诗人眺望之意,又暗指诗人内心的期望,希望觅得知音,得到理解、赏识和重用。

4.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①“东皋薄暮望”化用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②“欲何依”化用曹操“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作用:①首联用典,表达了诗人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②点题,并为中间两联写景作了铺垫。

5.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二)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2分)

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答出“抒情”1分,分析1分,共2分。)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  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世事苍茫之感和自己漂泊异乡的孤寂和惆怅,重在抒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3.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表达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4.“征蓬”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形象自况,正是暗写自己内心飘零孤寂。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四)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展开想象与联想,描绘“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所展现出的画面。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江水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分析“随”、“入”、“尽”的好处。

“随”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流动感。“入”形象生动,写出了江流奔腾直泻的情景以及诗人的万丈豪情。“尽”表达了作者初出荆门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诗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并简要分析句中“下”的好处。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炼字:“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态,深情为诗人送别,表达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5.标题中“送别”二字怎么理解?

“送别”是说故乡的水恋恋不舍,满怀深情地一路送作者远行,从另一角度显现出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以“行”为线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对钱塘湖早春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最爱”最能体现这种情感。

2.体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争”和“啄”两个动词,运用了拟人,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4.描绘“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莺是春天的歌手,几只早飞出来的黄莺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歌唱,刚飞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不知要将家安在谁的屋檐下。

5.描绘“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展现的画面。

缤纷的野花次第开放,使人眼花缭乱。出生的嫩草一片新绿,才刚刚盖过马蹄。

(六)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1.赏析“馨香盈怀袖”一句的妙处。

香气本来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但作者却能把它写得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很生动形象。

2.“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进”在全诗结构上起的作用。

卒章显志,点明诗旨;升华情感(诗人在前面着重渲染之后,情感逆转,眼前物不再是那么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那么久的时间,至此全诗的情感突然得到升华.

3.分析本诗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眼前的树、眼前的花,谁来欣赏谁来赞?一个独守闺房幽怨憔悴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奇树”“绿叶”“荣”“馨香”等一组繁荣旺盛的意象,来突出自己的孤单寂寞,抒写心中的哀怨伤感。

(七)《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虽年老但仍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人以“老骥”自比(1分),用比兴的手法,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分)

(八)《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这首诗通篇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首联中松树的形象。

高高的山上,苍翠的青松傲然挺立,迎着山谷中瑟瑟的寒风,毫不动摇。

3.诗中“一何盛”“一何劲”分别写出了“风”和“松”的什么特点?

“一何盛”突出了风之大,“一何劲”突出了松柏的雄健挺拔(坚韧)。

4.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九)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在诗歌中有什么作用?

柴门简陋凄清,在海风中摇荡,狐狸、兔子在屋檐下飞来窜去。这些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案:

本诗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们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使至塞上(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整体把握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赏析

1、“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

2、“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这两句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大漠黄沙,黄昏时橘红色的夕阳,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苏轼评价王维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真是非常恰当啊。

完成下列各题

1、运用比喻,形象地表达诗人漂泊无依之感的一个词是 征蓬  。表现诗人轻车简从,暗示此次出使实为贬谪的一个词是 单,将景物写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更体现大漠无风的静谧的一个字是 直,逼真表现大漠空旷荒凉的生存环境的一个字是 孤。从全文看,王维出使的季节是春天。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A、首联叙事,交代此次出使的地点和目的。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征蓬”“归雁”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离开污浊官场后的愉悦之情。

C、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尾联另起波澜,却又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所作。这时25岁的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由于诗人选取日、月、江、天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意境高远,成为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重点赏析: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描写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用游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的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依次写长江夜间和黄昏时的景色,这两句把诗人初次离家远游的新鲜、惊喜表达出来了。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故乡山水的殷勤,言简意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完成下列各题

1、诗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将群山与平原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让人和空间都具有流动感的一个字是 随,写出长江滚滚远去气势的一个字是 入。

2、颈联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形容江上的美景,一是  水中映月图   ,二是  天边云霞图    。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刚好说反了,颔联描述的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见教参258面)

A、首联直扣诗题,交代此行的目的。

B、颔联、颈联,一近景,一远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中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和体验。

C、尾联两句,突然一转,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D、全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运用古诗浑壮豪放的气势于声调格律之中。

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第二个字都炼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