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妙笔话中秋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前有一小序,交代此词何时而作,以及为何而作:“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就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此时正是王安石如火如荼施行“熙宁变法”的时期,王安石政治上的很多反对派,其实都是他早年的师友。

变法之始,师长欧阳修便辞职回家赋闲,老友司马光也退居洛阳著书。苏轼同样也反对变法,眼见师友先后离开了京城,便自求外放去做地方官,这样可以眼不见心不烦。前两年杭州通判期满,因弟弟苏辙在济南任职,为了好与弟弟团聚,于是请求调往山东,熙宁七年如愿做了密州太守,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市。

用今天的眼光,诸城与济南相隔非常近,乘高铁还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要是自己开车,苏轼完全可以去弟弟家用早餐,再回到自己家来吃晚饭。可在只能坐马车或步行的宋代,他们弟兄要想团聚一次,来回至少也要十来天。

来密州快两年了,苏轼还没见着弟弟的影儿。

补充一下,快七年了,苏轼都没和弟弟照面。

苏轼与苏辙,创作上相互激励,政治上一同进退,生活上彼此扶持,他们既是同胞兄弟,也是人生知己。

兄弟不一定是知己,“兄弟阋墙”的成语家喻户晓,知己更无须是兄弟,管仲早就说过“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管鲍之交”大家耳熟能详。

人们常说天才总是孤独的,可二苏生前并不孤独,他们真像《论语》说的那样“友于兄弟”,既是兄弟,也是知己。二苏才智相当又性格互补,才智相当便能深刻理解,性格互补便能减少许多冲突,这才使得他们兄弟能成为知己。

要想知道他们兄弟情有多深,你去读读乌台诗案下狱后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之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此诗标题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可见这是一首“绝命诗”,苏轼“自度”必死之前,把全家“十口”托付给弟弟,并抒写“与君世世为兄弟”的深切愿望。

上面只是讲《水调歌头》的“引子”,便于我们明白小序“作此篇,兼怀子由”的分量,也便于下面分析这首词。

这首词抒写的是中秋明月夜,因天上月圆而兄弟不能团圆引起的伤感思念。

中秋对月怀人这个主题,在古代诗文中算是老掉了牙,在苏轼笔下却顿成绝唱。

苏轼以他那“天仙化人”(先著《词洁》)之笔,既为我们展现月色如银的琼楼玉宇,也袒露了人世的离合悲欢,既抒写了超脱尘寰的向往,也表现了人际关怀的温情,时而把我们引向神话传说的天国仙境,时而又把我们带回酸甜苦乐的现实人间……

没有苏轼这样的如椽大笔,没有苏轼这样的奇思异想,没有苏轼这样的博大胸襟,没有苏轼这种豪放不羁的才情,断然创造不出这种浩渺辽阔而又超旷绝尘的境界。

这首咏中秋的杰作,以“明月几时有”发端,以“千里共婵娟”作结,词中种种奇思异想都因中秋明月而起。

上片写望月而生出世之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首句破空而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起笔就问得突兀奇崛,把要问的“明月几时有”提前,再交代要问的对象——“把酒问青天”,用一种急促的语气给人造成惊奇感。

中秋明月大家谁没有见过?“明月几时有”又有谁问过?我们常人对月亮已是“司空见惯”,对月明月暗月圆月缺早已麻木迟钝,可像苏轼这样的盖世奇才,他像小孩一样事事都感到好奇,任何东西都能引起他奇特的想象:天上像玉盘似的月亮,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呵?

当然,李白曾有名诗《把酒问月》:“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但李白的语气语调都很徐缓,而苏轼的则十分急促突兀。

李白说“我欲停杯一问之”,“我欲”还只是我想或我打算,苏轼直接就说“把酒问青天”,表现出急于一探究竟的心情。李白写此诗时不一定是中秋,也不一定有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所以李白的问月仅仅是好奇,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巧是中秋月圆之夜,不巧又正与弟弟不能团圆之时,难怪苏轼的语气好奇而又峻急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第一问还等不及回答,他又像连珠炮似的来了第二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尘世今天是熙宁九年中秋,天上月宫里今晚又是何年何月呢?“明月几时有”和天上“今夕是何年”,都是苏轼的“天问”,答案也都在天上。

唐代托名牛僧孺的传奇《周秦行纪》载诗说:“香风引到大罗天,月地云阶拜洞天。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传奇中这首诗是说到“大罗天”后,不知人间的“今夕是何年”,相反,苏轼则是身在人间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天上宫阙”紧承前面的“明月”,“今夕是何年”紧承前面的“几时有”,章法上针脚细密而又紧凑。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要想知道个究竟,只有上天才能打听,这自然就引出了以下三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欲乘风归去”紧承前面两问,因“把酒问青天”而天不应,才有了“乘风归去”的奇思异想。“乘风”语出《列子》,《庄子》同样说过“御风而行”,也就是后世小说所描写的“腾云驾雾”。

“归去”这里指回到天上去。为什么把上天说成“归去”呢?大家知道李白被称为“谪仙人”,东坡门人黄庭坚称李白与苏轼为“两谪仙”,苏轼也觉得自己的前生是月中人,人们也常把苏轼称为“坡仙”,所以苏轼将自己乘风上天说成“乘风归去”——自己本来就是月中人,上到月宫自然就是“归去”。

“乘风归去”写得飘飘欲仙,俨然飞向月宫中的仙子,不由让人想起他《前赤壁赋》所写的妙境:“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赋是写月下泛舟的“登仙”之感,词是写中秋望月的飞仙之念。

苏轼虽然“奋厉有当世志”,希望在现实社会大干一番事业,他早年也以为以自己的才华,成就大业如拾草芥,“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他的气质个性又暗合庄子,年轻时读《庄子》便喟然叹息说:“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当他在仕途不断碰壁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摆脱尘世羁绊的冲动。

刚说了要“乘风归去”,接下来两句突然一转:“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琼楼玉宇”就是美玉砌成的华丽楼宇,也就是他要“乘风归去”的月宫。月宫固然没有尘世的烦恼,琼楼玉宇固然皎洁壮丽,但要真的飞到了那儿,即使不孤寂难耐,也必定高寒难忍。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方士叶静能请唐玄宗游览月宫,哪知唐玄宗一到月宫,便受不了那里的寒冷。

“高处不胜寒”可能暗用这一典故。这两句字面上虚写天上的广寒宫,纸背暗示了中秋明月的皎洁清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再转,这两句承前面“又恐”而来。

很明显,苏轼受到了李白《月下独酌》的启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既然受不了月宫的孤冷,那还不如留在尘世自在,不管怎样孤独也有点“人气”,再糟糕也有自个儿影子相伴,总比月宫中“碧海青天夜夜心”强。人间中秋夜好歹有个团圆的盼头,月宫中的嫦娥却永远只能一人独处。

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缪钺在《论苏辛词与〈庄〉〈骚〉》附注中说:“我的解释是,在月色澄明中翩翩起舞,顾影自喜,这种境界已是仿佛天上,又哪像在人间呢?

清黄蓼园《蓼园词选》中解释这两句时说:'仿佛神魂归去,几不知身在人间也。’”他把“起舞弄清影”说成月宫中应有的景象。

而近来大部分学者把这两句理解为,与其飞到月宫忍受孤寒,还不如在人间对月起舞哩。这两句是“又恐”两句的延伸,接着“高处不胜寒”说下来,说的是人间比月宫温暖。要是照缪钺先生那样讲,不仅前后两句的语意弄得蛮拧,词的情感脉络也显得很乱。

上片既表现了苏轼对尘世的超脱,也抒写了他对人际的依恋,这使全词显得高妙而又近情。因为超脱尘世而“欲乘风归去”,其人超凡绝俗,其情旷达洒脱,其境高远宏阔;因为人际依恋而留在人间,情感又执著深挚,其词更亲切温暖。

下片写望月而起怀人之念,切词序中的“兼怀子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既紧承上片首句的“明月”,也紧承尾句的“人间”,“转”“低”“照”写“明月”,“朱阁”“绮户”“无眠”说“人间”——由天上之月而及月下之人。

从“转”到“低”是明月西沉的过程,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透过雕花的窗户,明晃晃地照在一夜无眠的人身上。“朱阁”“绮户”是楼房和窗户的美称,不一定指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无眠”既特指苏轼,暗示他“怀子由”一夜无眠,也泛指天下盼望团圆不得入睡的人们。

这三句就像舞台上的聚光灯,最后聚焦于“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既是“无眠”之果——由“无眠”生发出的埋怨,又交代“无眠”之因——中秋月圆而人不得团圆。

人与月不应该有什么新仇旧恨,月亮干吗存心要和人过不去,偏要在人不团圆的时候它就圆呢?这不明明是在气我,特地让我更加难堪吗?大家明白,月亮哪知道人间的聚散,它的圆缺又哪会顾及人们的感受,显然是苏轼“怀子由”而迁怒于月。

这两句对中秋月的埋怨,初看似乎无理,细想又觉得有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大家要是碰上这种情况,可能越想越气恼,越埋怨越不解恨,好像全天下只有自己倒霉,而苏轼却会自我宽慰,因而也能自我解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三句情感上是自我解脱,笔法上是宕开一层。

常言说“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月亮本有圆缺,天气也有阴晴,亲朋难免聚散,人事固多悲欢,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从来就没有永远完美的事情。

人与月,古与今,尘世与天堂,都难得十全十美。

“人事天时多错忤”,有时人圆而月不圆,有时月圆却人不圆,一旦明白了这些事实,原先对月亮的抱怨,马上就转为对月亮的同情。先前误以为月亮故意与人作对,现在才深知月与人实“同病相怜”。能对人月古今等量齐观,就能对“人有悲欢离合”超脱达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既然不能团圆,那我们就只得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突破了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打破了空间的阻隔,真个是“凌云健笔意纵横”。

当然,“古难全”是不变的事实,“人长久”是美好的愿望。亲人分离虽然不可避免,只要彼此能如愿健康长寿,此时此刻能共赏中秋明月,大家照样还能心心相印。这两句是苏轼对弟弟的思念,又何曾不是他对天下人的祝愿?

婵娟本指女性姿容姣好的样子,此处指代中秋月亮。

谢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晚唐许浑《怀江南同志》也说,“唯应洞庭月,万里共婵娟”。

此前类似的句子大概不少,苏轼也许受到前人的影响,也许是提笔之际无心暗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所有这类诗句文句中,要数苏轼这两句最为有名,也要数这两句最能打动人心。

就其神思飞越而言,苏轼不愧词坛上的李白;就其逸怀浩气而言,该词实为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不管从哪个角度解析,该词都充分展示了苏轼的才情与气度,体现了他的风格与个性,更表现了他的境界与胸襟。

单就词的章法也让人叫绝。

首句“明月几时有”陡起,笔力雄奇健举。接下来写眺望中秋明月,时而涌现“乘风归去”的异想,转而又担心那琼楼玉宇的高寒;时而责怪明月偏照无眠的寡情,忽而又生人月命运相同的自慰;寻求解脱而希望飘然远引,终因抛舍不下家园亲友还是留在现实人间,词境既超凡绝尘又亲切温暖,用笔一气贯注而又层层转折,难怪人们惊叹它是“天仙化人”之笔了。

——本文节选自《我的个天》

《我的个天》

关于读书、恋爱、工作

我半辈子的思考和发现,都在这里

(0)

相关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 ...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什么意思?

    讨论重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什么意思?)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什么意思? 一般平常人的思路是:我端着 这酒杯,举过头顶,试问青天 明几时才会出现? 一定会把" ...

  • 【中秋词鉴赏之一】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词新解

    天涯共此时--苏轼<水调歌头>词新解 作者:天津大学 刘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 ...

  • 品茶赏月话中秋,清热消肿半边莲丨本草江湖第1460期

    半边莲 益母草幼苗 柏子仁 枸 骨 鸡 宝 粟米草 何首乌 假连翘 鼠尾草 狗尾草 地桃花 牛白藤 树 芝 翠云草 泽 兰 杭子梢 蔡师去参加中秋茶宴- 挑治疳积 ------------------ ...

  • 却话中秋

    思文 每逢假日前夕,手机便会噼里啪啦的涌进一波信息,不必说自然是想念和祝福的,当然这个中秋也不例外.   早一些出门,迎面看见采买回来的邻居,他是个无事可做的老人,用他的话是废物利用,大包小裹的买了小 ...

  • 陶良艳‖铁峪铺中心幼儿园“月儿圆圆话中秋”主题活动,亮眼!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在佳节来临之际,我园举行了迎中秋主题活动.各班的小朋友说着中秋节的儿歌.唱着中秋节的歌曲,描着中秋节的画,老师们纷纷给孩子讲有关中秋节的故事,让孩子们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丰富了 ...

  • 【原创首发】南吟北唱话中秋(一)

    父母的十五 ◎豹子(济南) 采朵十五的月色 斟满围坐的团圆 撩人天色  动人心弦 一杯敬父母 守着铁锁盼着儿归 一杯敬日月 留着亲人点缀世尘 香甜的团圆 醉人的画面 一代一代口口相传 父亲的石榴树 挂 ...

  • 【原创首发】南吟北唱话中秋(二)

    中秋依然 ◎范文琪 我们无论迷失了多少 今晚仍有个约会 花好月圆 城市的森林有点冷 其实是热 热得我感冒 于是我们躲在家里 想象嫦娥的凄美 城市的森林有点闹 又似乎与我无关 几年前的我 现在的我 也没 ...

  • 【原创首发】词赋话中秋——武陵游子、方周

    中秋赋 ◎武陵游子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浩瀚星空,婵娟海晏.佳节至,家家拜月之神:中秋临,户户焚香之案.青香袅袅,果品堆积如小山:红烛泠泠,西瓜分割似花冠.游子恨路遥,班女怨团扇. 观夫蒹葭苍,荷叶乱 ...

  • 【纪录片】北京话话北京-八月十五话中秋

    【纪录片】北京话话北京-八月十五话中秋

  • 少年说||佟佟(110): 话中秋

    中秋节又拜月节.祭月节,在中秋节时,人们要祭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这些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关于中秋节还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其中的"嫦娥奔月"便是我们最熟知的. ...

  • 【陕西洛南 赵亚龙】原创//话中秋

     2020第273期总第1252期 话中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儿时的记忆里,中秋节,总是从祭拜月亮开始,因为母亲说,它会保佑我平安,幸福.所以呢,每次我都会恭恭敬敬的跟在母亲的身旁, ...